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管理;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影响
正文
骨科手术患者常常面临严重的术后创伤,其恢复期伴随着持久的疼痛感,这不仅显著延长了他们的住院时间,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提高治疗的舒适度和效率,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精准的护理管理显得至关重要。这种管理策略旨在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期,同时降低感染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好的临床结果。本文将深入探讨和分析对骨科手术患者应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成效。我们将从护理干预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管理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和术后恢复阶段的全面护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这种护理模式如何影响患者的恢复进程,并评估其在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潜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定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我院骨科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出60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据不同的护理管理策略将其均衡地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在22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84±2.69)岁,性别构成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5至55岁,平均年龄(33.92±3.23)岁,男性和女性各占15例。在进行比较分析前,我们确保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线数据上无显著差异,且统计学检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P>0.05)。入选标准包括:(1)患者入院时心、肺、肾等主要器官功能正常;(2)无意识障碍,术后能清醒并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排除标准设定为:(1)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2)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研究组患者接受了全面而细致的护理措施,以确保其在手术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安全及术后恢复。首先,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护士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尤其在手术前,要详细解释手术的整个过程和注意事项,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通过介绍主治医生的资质和手术流程,护士帮助患者建立对医疗团队的信任,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其次,确保核对的准确性是避免医疗差错的关键。护理人员需严格进行患者身份的确认,并在手术前后进行详尽的交接工作。手术结束后,护士需立即进行查对,以防止任何可能的错误,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士需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并预先检查所有手术器械和设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强化手术室的消毒措施,以维持无菌的手术环境。再者,术中护理主要关注患者的皮肤护理和生理状况。对于手术时间长、无法频繁变换体位的患者,护士需预防压疮的发生,通过检查皮肤状况并适时涂抹液体敷料或使用海绵垫。手术过程中,保持皮肤干燥,防止药物渗漏,同时注意患者的体温,避免因体温过低影响手术效果。此外,护士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皮肤颜色和生命体征,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安全性是手术室护理的另一重要方面。医护人员在进入病房前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反复进出病房导致病菌传播。同时,每次接触患者前,必须对手部进行消毒。手术室的特殊性要求所有工作人员都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最后,术后护理同样不容忽视。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状况,待患者完全清醒后再将其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接相关信息,保持患者在适宜的体位。如果患者术后未立即清醒,应将其平躺,头部侧向,防止术后头疼和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患者状况调整,伤口处需用沙袋加压以保证引流管的通畅。患者清醒6小时后可恢复使用枕头,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同时需警惕感染和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1)本研究对两组研究对象运用了术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其评分范围设定在20至80分之间。评分标准为,分数越高,反映出的个体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程度越重,其心理状态的健康状况相应越差。(2)在围术期,我们对比了两组的多项指标,包括止血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特别地,术后出血量的测量采用了精确的称重法与容积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为了评估护理效果,我们设计了一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根据得分,我们将满意度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其中,非常满意的标准为80分以上,满意为60至80分,不满意则为60分以下。护理总满意率的计算公式为:(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4)同时,我们还对比了两组的感染率,以全面评估不同护理策略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1.4统计学处理数据
本研究运用了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我们采用n(%)的形式进行描述性统计,而计量资料则采用`x±s的方式呈现。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了χ2检验和t检验,以揭示各组间的差异。需特别指出,当P值小于0.05时,我们认定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差异具有显著性。整个分析过程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标准性原则。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率比较
在对比分析中,研究组的护理整体满意度显示出显著优势,达到了96.67%,而对照组的这一比例为70.00%。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研究组的护理措施在提升患者满意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详细列于表1中。
表 1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2.2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在干预前的评估中,两组的SAS和SDS评分显示出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认为在初始状态下两组间的情绪状态是均衡的。然而,经过干预后,研究组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这表明研究组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有积极且有效的效果,如表2所示。
表 2 研究组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2.3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在止血效率、术后出血量的控制、术后恢复期下床活动的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均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P<0.05)。具体数据可见表3。这一结果暗示了研究组的治疗策略可能在改善患者恢复过程和减少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表 3 研究组与对照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4两组感染率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到的研究组感染率呈现出显著的零发生率(0/30),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感染率23.33%(7/30)。两组间的对比分析显示,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极显著性(χ2检验值为7.9245,P值小于0.05)。这表明,研究组的干预措施可能对降低感染率有重要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3讨论
随着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拓展,其中,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面临的风险不仅限于医疗技术层面,护理服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技能是决定手术结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单一干预护理模式可能无法充分保障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影响患者的整体医疗体验和康复进程。院内感染是住院患者面临的一大问题,它涵盖了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通常,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被视为医院感染,这些感染往往与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传播有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病原体。因此,强化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接触的各类设备和公共设施也可能成为感染源,需要对环境和物体进行定期、彻底的消毒,以降低感染风险。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需要实施更为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护理管理策略,这包括对患者状况的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及规范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手术室护理管理作为全面护理理念的体现,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环节管理,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环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避免因疏忽或错误操作导致的风险。护士在执行任何操作前都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对口头医嘱的执行需进行双重确认,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所有操作过程都应详细记录,以实现护理工作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提升手术安全性、预防院内感染、优化护理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权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护理管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患者需求。
综上所述,采用手术室护理管理策略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代燕琴.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36).
[2]刘丽玲.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24, 22(5):155-157.
[3]胡宇涛.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13):0188-0190.
[4]郭建桃,李彩霞,杨敏,等.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观察[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