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多样性与ACS不良事件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希

保定市第二医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多样性与ACS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于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5例,根据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划分为A组(野生型)、B组(突变纯合子型)以及C组(突变杂合子型),统计患者ACS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组ACS发生率10.00%,低于A组(51.72%)和B组(51.52%)(P<0.05)。结论:代谢基因CYP2C19突变纯合子型和野生型患者发生ACS不良事件风险显著高于突变杂合子基因型,CYP2C19不同基因型和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存在密切关联性。


关键词

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ACS不良事件

正文


前言:氯吡格雷是ACS患者和PCI术后治疗的主要干预药物,其属于无活性前体药物,主要经过CYP2C19代谢转变为活性产物发挥疗效,在不同患者个体之间对于氯吡格雷反应性不同。患者对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低反应性,和ACS再发存在密切关联。目前研究指出,患者存在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患者体内氯吡格雷代谢产物水平较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相对较低,最终会影响药物疗效。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多样性和发生ACS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本文于本院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5例展开研究,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CYP2C19基因型多态性的分布情况,将患者划分为野生型CYP2C19*1/*1(A组),突变纯合子型CYP2C19*2/*2、*2/*3、*3/*3(B组),突变杂合子型CYP2C19*1/*2、*1/*3(C组)。A29例,性别:男15例,女14例;年龄46~69(58.25±3.60)岁,用药疗程12~20(16.54±2.30)d。B33例,性别:男18例,女17例;年龄45~71(58.60±3.75)岁,用药疗程12~22(16.95±2.51)d。C组20例,性别:男10例,女10例;年龄48~69(58.54±3.52)岁,用药疗程10~21(16.43±2.40)d。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接受基因检测。(2)接受氯吡格雷单药治疗。(3)对研究知情。

排除标准:(1)不配合随访。(2)资料缺失或失联。(3)未遵医嘱用药或同时采取其他药物治疗。

1.3 方法

整理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持续随访1年,统计患者ACS发生情况。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三组ACS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处理本文数据,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视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ACS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C组ACS发生率10.00%,低于A组(51.72%)和B组(51.52%)(P<0.05)。详见表1。

1 三组患者ACS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组别

ACS(n/%)

A组(n=29)

15(51.72)

B组(n=33)

17(51.52)

C组(n=20)

2(10.00)

/P(A组和B组对比)

0.000/0.987

/P(A组和C组对比)

9.095/0.003

/P(C组和B组对比)

9.333/0.002

3 讨论

氯吡格雷作为前体药物,患者用药后85%的药物需要经过肝脏水解代谢后形成非活性代谢产物,其余15%药物经过肝脏代谢转化后形成活性产物,结合P2Y12受体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1]。但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有资料指出,15~30%患者对于氯吡格雷治疗作用无反应性,产生不同治疗效果。而血小板反应性被认为是预测心血管死亡、支架内血栓以及心肌梗死等事件的高危因素。影响氯吡格雷反应性的因素包括基因多态性、遗传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都会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最终效果。

氯吡格雷代谢基因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1)PON1在人体生物转化氯吡格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肝脏HDL合成相关酯酶,PON1 Q192R多样性会对酶活性水平产生影响,QQ基因型患者体内PON1活性较低,也因此转化氯吡格雷产物水平较低,对血小板抑制率相对较低,因此具有更高风险发生ACS[2]。(2)人体肠道转运P糖蛋白会对氯吡格雷生物利用度产生影响,因此P糖蛋白编码基因多态性将对人体吸收氯吡格雷造成影响。有研究指出,ABCB1 3435T基因型对于血小板的反应性较小,有更高风险发生不良事件。(3)CYP2C19酶系在人体代谢氯吡格雷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指出,功能缺失型CYP2C19等位基因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相对较低,发生ACS事件风险更高[3]。本研究从CYP2C19基因多态性角度研究和ACS发生率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发现野生型、突变纯合子型发生ACS风险更高。提示临床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用药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规避心血管不良事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病情危重,发展速度快,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在基因检测指导下科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如对于阿司匹林存在低反应性的患者可改为静脉滴注方式,对氯吡格雷存在低反应性的患者可增加剂量或改用普拉格雷治疗,有效的治疗药物对于预防不良事件再发、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代谢基因CYP2C19突变纯合子型和野生型患者发生ACS不良事件风险显著高于突变杂合子基因型,CYP2C19不同基因型和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存在密切关联性。

参考文献:

[1] 丁少波,梁淑贞,叶艮英,等.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和雷贝拉唑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J]. 中国药业,2022,31(10):64-68.

[2] 后世翔,方存明,栾家杰,等. CYP2C19、ABCB1和PON1基因多态性对ACS病人PCI术后氯吡格雷治疗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5):606-610.

[3] 周丽娟,曹巍,詹峰,等. 基因导向的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炎症因子、血小板聚集和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41(4):383-3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