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方案;价值
正文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外伤、车祸、跌落等因素引起,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完全丧失,出现截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世界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平均每百万人10~40人,中国和美国均为脊髓损伤高发生率国家,发病率可达每年每百万人40~60人[1]。这种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使得脊髓损伤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通过脊髓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研究,可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这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还可以促进相关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脊髓损伤的分类和程度
1.1脊髓损伤的分类
脊髓损伤根据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帮助医疗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病情。根据脊髓受伤的位置,可将脊髓损伤分为颈部、胸部、腰部和骶尾部损伤,每个部位的损伤都可能对身体的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根据脊髓受伤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完全性损伤表示脊髓在损伤部位以下完全失去功能,而不完全性损伤则表明仍存在一些残余的感觉或运动功能。
1.2脊髓损伤的程度
为了更详细地评估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医疗专业人员通常使用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分级系统,该系统将脊髓损伤分为A、B、C、D和E五个等级,每个等级代表着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功能丧失[2]。等级A表示完全性损伤,患者失去了感觉和运动功能,而等级E表示脊髓功能完全正常。
2脊髓损伤后的生理变化
2.1神经元损伤和再生
脊髓损伤导致神经元的直接损害,这意味着受伤部位附近的神经元会失去其正常的传导功能。神经元损伤后,身体面临着修复和再生的挑战。虽然神经元的再生能力相对有限,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治疗方法和药物可能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为康复提供一定的希望[3]。
2.2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受损的神经通路会导致患者在受伤部位以下失去感觉和运动能力。此外,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在血压、体温和其他生理功能方面出现调节问题。康复过程中的物理治疗和训练旨在最大程度地减轻这些影响,促使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2.3骨骼和肌肉的变化
长期缺乏神经信号的部位容易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折和其他骨骼问题的风险。此外,肌肉的萎缩和功能丧失是常见的问题,会导致患者在运动和支持身体重量方面面临困难。
3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
3.1药物治疗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药物治疗的内容及效果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涉及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4]。甲基强的松龙是一种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脊髓损伤后的早期(通常是8小时内)进行冲击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神经的水肿,稳定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从而减少继发性的神经损伤。神经生长因子类药物如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这类药物具有促进损伤神经恢复的作用,能够刺激神经元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助于修复被损伤的脊髓神经。甲钴胺片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能促进机体利用叶酸,促进核酸代谢,还能促进轴突运输功能和轴突再生,使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恢复正常,抑制神经退变。甲钴胺片对于修复受损的脊髓神经、维持脊髓神经的正常功能有一定的帮助。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这些药物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神经组织的损伤,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和促进神经再生。其他药物如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谷维素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这些药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脊髓神经的修复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3.2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使用专业的电刺激设备,对受损脊髓区域进行电刺激。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代谢活动,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再生和修复。同时,它可以增加受损区域的血液循环,为神经再生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氧气。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和温热效应,对脊髓损伤部位进行治疗。超声波可以加速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受损区域的营养状况,促进炎症消退和水肿吸收。此外,它还有助于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
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舱内给予患者高浓度的氧气吸入。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增加受损脊髓组织的氧供,促进有氧代谢和能量生成。这对于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减轻损伤程度具有积极作用。
冷疗法和温热疗法,冷疗法使用冰袋或冰块对受损区域进行冷敷,而温热疗法则使用温水清洗或泡澡。冷疗法可以减轻肿胀、疼痛和肌肉痉挛,而温热疗法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
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被动运动训练和主动康复活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功能锻炼有助于维持关节灵活性、防止挛缩发生,并可增强肌力及耐力水平。长期坚持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如脉冲电治疗、蜡疗、光疗等,这些方法也可能对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4]。
3.3手术治疗
神经再生诱导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来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以恢复受损区域的功能。这通常包括使用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来促进神经再生。此方法适用于存在神经功能障碍但仍有部分存活神经细胞的患者。
脊髓电刺激是利用外部电流刺激脊髓,改善其功能状态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刺激脊髓,调节神经信号传导,达到治疗目的。对于因外伤导致的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脊髓电刺激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水肿。
脊髓功能重建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旨在恢复受损脊髓的功能,包括神经吻合、移植和修复等技术的应用。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期脊髓损伤后仍保留一定功能的患者[5]。
脊髓减压术通过去除对脊髓造成压迫的组织或结构,增加脊髓的空间,减少压力,从而缓解症状。对于存在机械性压迫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引起的脊髓压迫的患者,可考虑行脊髓减压术。
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在脊髓损伤再生修复领域中的新兴治疗方法。干细胞可通过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细胞以及激活损伤部位的內源性修复反应等途径达到对神经细胞的修复作用。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移植在缓解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改善痉挛、排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3.4康复治疗
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恢复或提高患者的残存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平衡训练、步态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的残存肢体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或提高。例如,通过肢体功能锻炼和平衡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或提高肢体活动度和平衡能力。康复治疗还可以有效预防脊髓损伤后的并发症,如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通过定时翻身、导尿训练等措施,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3.5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在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医理论,脊髓损伤多属“痿证”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中药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补益气血、健脾益肾等方法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营养,加速脊髓的再生修复。
常用中药方剂:生黄茂、川芍、赤芍、红花、骨碎补、葛根、三七和枸杞子:此方具有活血通络、温补元气的功效,对损伤区神经元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大黄、厚朴、泽泻、木通、三七、当归、川芍、桃仁、红花、黄茂等:此方具有泄热行气、止血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抑制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当归、川芍、黄茂、娱蚁、水蛙、虫、赤芍、淫羊蕾、肉从蓉、大黄、积实、厚朴、泽泻、车前子等:此方主要用于治疗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以及脊髓损伤产生的并发症,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的功效。中成药如跌打七厘片、大活络丹等,也常用于脊髓损伤的辅助治疗[6]。中医康复疗法在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这些疗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脊髓损伤区域的营养状况,加速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结论
综上所述,脊髓损伤的再生修复方案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在效果评价方面,需通过功能评定表、量化指标和临床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评估时机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康复进度进行合理安排。总之,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婷,李晓光. 脊髓损伤再生修复中的问题与挑战[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19):3039-3048.
[2] 李佳音,戴建武. 搭起脊髓再生的希望之桥——脊髓损伤再生修复[J]. 科学(上海),2023,75(4):29-34.
[3] 申科律,郭维潇,徐龙,等. 人参皂苷Rg1通过LncRNA MALAT1相关通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3,41(4):184-187,后插35.
[4] 殷杰,张旭斌,邵阳,等. 针灸通过相关信号通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2020,33(11):145-148.
[5] 孙秀敏,庞卯,冯丰,等. 功能高分子材料促进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J]. 功能高分子学报,2021,34(4):301-319.
[6] 杨云,许光旭. 脊髓损伤的神经修复与再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4):375-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