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与质量监管研究进展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周龙锦 来积伟 肖文 张皓迪 高明道(通讯作者)

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

近几年,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甘肃省是西北大省,开展“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与质量监管研究,是改善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效能与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对已有的网络一体化建设成效和质量监督体系的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给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甘肃省及国内“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的优化与提升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质量监管

正文

课题: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科研计划(编号: GSWSKY2023-37)


一、引言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幅员广阔、人群密集,其独特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状况对其高效医疗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众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使得传统的院前医疗急救已经很难适应人们的要求,急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来提高院前急诊服务的时效性、有效性和便捷性[1-3]“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是一种新型的诊疗方式,其目的是利用互联网将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一个高效联通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远程援助、快捷反应,从而提升医院的救治水平与效率。探索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的网络一体化建设及质量监管机制,对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平衡发展、保障居民生命与健康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的进展

(一)技术平台的搭建与优化

甘肃省依托“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东风,在构建和优化技术平台上已有明显成效,大大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效能和质量。甘肃省已经建成了综合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实时定位急救车辆,迅速收集和处理病人信息,并在紧急状况下进行远程会诊[4-6]。通过以上几个功能的实现,实现了快速准确的急救响应,大大提升了院前医疗救治的时间效率和抢救的成功率。在技术优化上,甘肃省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分析效率。该方法不但可使急救资源分配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可依据以往的急救监测资料,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地区及时间段进行预测,以达到更好的院前急救。同时,该系统还与当地医院、诊所等相关单位进行了相关的信息连接,构建全省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的医疗急救网络,使病人从突然发病医生救治的间隔时间大大减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甘肃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体系,提高医院的院前救治效能,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上述进展反映出甘肃省政府大力推进“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对全国各地开展“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服务模式的创新

甘肃省在“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医院急诊综合网的构建中,在服务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第一,甘肃省成立了省级急救指挥系统,对急救资源进行了统筹调配与优化配置,大大提升急救响应速度。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急救指挥系统可对病人所在区域、身体状态、周围道路、医疗服务等进行实时监测,并据此制定最快速合理的调度方案。第二,甘肃省推进移动医疗的普及,利用急救APP、微信等手机平台,方便群众获得紧急救助,并为急救工作提供快捷途径,极大地提升急救的精准度与有效性。第三,甘肃省创新性地引进了远程诊疗服务,将远程医学会诊纳入了常规的院前急诊,为处于运输过程中或者边远区域的病人提供了专科医生的诊疗指引,从而提升了抢救的成功率和病人的存活率。通过上述服务模式创新,甘肃省院前医学急诊服务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急诊救治的效能与质量,还让病人的满意度与安全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对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健康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上述改革举措表明甘肃省加快“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7-10]

(三)人员培训与教育

在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人员培训和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通过建立和运用线上培训和教学体系,促进了急救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11-15]甘肃省通过网络技术,开发了系统性的网上培训平台,融合了大量的急救医学知识,并进行了即时交互式的教育,使医护人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得到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该方式既可扩大培训范围,又可增强学员的参与程度,可通过仿真急救情景进行互动教学,提高医护人员的临床思考和实践水平。同时,网上培训平台还能对培训结果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为每个医护人员制定个人的学习途径与进度指引,以保证培训质量不断地提升。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培训与教育,甘肃省院前急救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使得他们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加从容、更加专业、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培训与教育平台的建立,是推动“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医院救治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推动“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急救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质量监管的策略与实施

(一)监管体系的构建

对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的网络一体化质量监管系统进行研究,是提升医疗急救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16-17]甘肃省始终围绕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通过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等手段,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医疗卫生监督制度。其主要做法是:制定一个标准化的制度,保证各相关组织及工作人员依照相同的规范和程序运作;通过网络对急诊医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以方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通过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各级医疗单位之间的资源、信息交流。对于各级医院之间的质量监督合作,主要是建立开放互助的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医疗急救的上游和下游的数据共享平台,使医疗急救的消息能够迅速地传递出去,保证医院和医院之间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援的时间。通过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分布于各个医疗机构的质量数据进行汇总,最终形成综合的院前医疗急救监测和评价结果,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质量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在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质量监管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医院急救工作效能和质量的关键。评价医院急救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有:反应时间、服务覆盖率、医疗急救准确度、病人满意度和服务效能。该标准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对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医疗救助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病人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医疗救助。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对上述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提高评价的效率与精度。比如,甘肃省构建一体化的院前紧急救治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的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时间、服务覆盖等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找出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与隐患,为医院的资源分配与服务过程的优化与优化奠定基础。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移动应用等手段,对病人的满意度及服务成效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进而促进医院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建立更加紧密医疗急救网络,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每个病人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救治。

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挑战与对策

甘肃省在推动“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面对着不断升级、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和质量监控的挑战。伴随着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促进了医疗急救管理的新方式诞生。但这些技术在高速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面临着系统兼容性、数据安全性、技术更新成本和医务人员技能不足等诸多问题。

甘肃省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措施。首先,在工艺选择及体系结构上,以可扩充性、兼容性为原则,采取模块化的方法,以保证该网络体系能够满足未来技术升级,降低整个升级过程的复杂程度以及升级成本[18-20]。其次,在数据的安全性方面,甘肃省需要制定一套严密的数据防护和个人隐私保障策略,通过加密技术、权限管理等手段来保证病人及急救过程中的数据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搭建灾备系统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稳定。甘肃省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费用和风险

(二)资源分配不均与对策

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和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着资源配置失衡的挑战。从区域分布、设备资源、人员配置、信息化程度等几个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不平衡的。资源分配不平衡,不仅会影响医院急诊救治的效果与效能,而且会造成城乡及区域间的医疗急救质量差距,从而对我国的公众生命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解决一问题,一是要加强政策扶持,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引导等手段,引导医疗资源流向医疗条件差、急救需求大的区域。二是要强化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来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最优分配,例如,构建一个统一的急救资源配置系统,在各个医疗机构在系统内进行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三是推动区域间的医学合作,通过建立区域性急救,实现资源与运作上的协调,解决一些地方院前急救的问题。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可以预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这一新的模式将会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该模式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服务手段创新和技术运用的深度融合,实现更加快速、精准、个性化的急诊医疗服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是这一方向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利用大数据,能够更精确地对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需求进行预测,从而达到最优的急救资源分配;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院急诊抢救,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加快患者的救治决策;利用5G网络实现实时、稳定的信息传递,为实现远程医疗急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对甘肃省来说,将上述新的科技成果与“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相结合,既能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又能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医疗急救差异,推动社会的医疗公平未来,甘肃省在此方面将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建立健全的医疗急救制度作出重要的贡献,并为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与做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甘肃省“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一体化建设与质量监管的研究成果明显,既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又能提升急诊救治的效能与质量,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甘肃省构建医疗急救保障制度的有力举措,也为全国其它区域的医疗机构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在今后的研究中,甘肃省将持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进一步增强急救服务的有效性和普及性

参考文献:

[1]郑诗庭,吴尔律,翟玉兰,熊筱玲.智慧医院建设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实践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08):131-134.

[2]秦玲玲,张茜茜,陈牧雷,朱萌,王晓莉,马秀丽.互联网+健康教育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4,46(03):432-434+438.

[3]姚亦娟.老年创伤性骨折病人居家网约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4,22(03):567-570.

[4]向敏峰,邓宇新,蒋清柏,黄伟,黄俊捷,梁旭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急诊胸外伤的处理策略[J].右江医学,2024,52(01):45-50.

[5]燕然,莫文娟.基于智能化的防跌倒预警及自动呼救产品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4,14(04):39-41+45.

[6]张华,周玉,徐佳韵.“互联网+”急救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02):39-41.

[7]辛宏.“互联网+”结合快速绿色通道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中的价值[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02):139-142.

[8]牛冬军,蔡维乐,刘一谦,赵春棣,郭玉峰.“互联网+”案例教学在现场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1):17-20.

[9]秦赫.基于“互联网+急救”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2):116-118.

[10]黄晨,周杏波,王倩,罗永雄,陈永华,李偲琦,梁兴民,吴叠恩.“互联网+创伤急救”区域性可视化院前急救模式的研究[J].广东医学,2023,44(11):1420-1424.

[11]王胜.互联网+智慧急救一体化平台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3,20(05):737-741+747.

[12]谭雯渲,张容,张立力,朱瑾,陈映彤,洪妙璇.“互联网+护理服务”中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目标与内容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2023,20(10):1205-1211.

[13]黄荣清,字国祚,罗恒斌,马梦飞.浅谈医共体模式下县域120急救中心一体化统筹管理方案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23,30(13):64-65.

[14]吴安娜,魏强,高飞,杨颖,陈杰.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院前急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2,33(09):1281-1284.

[15]仲文.江西都昌县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人口与健康,2022,(01):52.

[16]徐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急救系统平台建设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1,33(04):15-17.

[17]刘叶,宋冰,刘永伟,蒋磊,郑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医疗心电诊断中心平台的构建与思考[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1):59-61.

[18]刘力,刘国勇,高品鑫,杨凡.浅析120云调度系统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09):53-55.

[19]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信部:4省市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试点工作[J].商用汽车,2020,(09):8.

[20]陈杰,魏强,殷伟东,刁成龙,倪一,吴安娜.区域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20,41(07):26-2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