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偏见的感知还是认知效率? 刻板印象的二元性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怡喆

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 邮编:400715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几百年以来,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普遍且影响巨大的社会观念,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热衷于研究的主题。而有趣的是,在不同时期,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呈现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在早期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热衷于研究刻板印象的消极方面,即刻板印象是偏见的基础。刻板印象在早期研究中被认为是过度夸大群体间差异的产物,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偏见,如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然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刻板印象有了新的认识。在较现代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的重点放在刻板印象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认知过程,而不再认为它是一种有害的错误心理观念的集合。刻板印象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心理功能装置,有助于简化人们的社会认知活动,为人们迅速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在最新的社会心理学课本中,刻板印象被定义为是对一种对一群人的概括,在这个群体中,几乎所有成员都具有某些特征,而不考虑成员之间的实际差异(Aronson et al., 2020)。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刻板印象的定义似乎兼顾了之前讨论的两个方面,“对一群人的概括指出了刻板印象概括特点的认知功能,而“不考虑成员之间的实际差异”则暗示了刻板印象可能是偏见的基础。那么,刻板印象究竟是偏见认知的基础,还是准确有效的认知过程?本文认为,这两种理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且二者并不冲突。最大的可能是这两种观点只是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刻板印象,即刻板印象具有两重性。在之后的部分,本文将首先辩证地深入讨论每一个观点,提供支持和反对每个立场的相关理论和证据。接着,本文将分析刻板印象的两重性已经如何在生活中有效应用。最后,进行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首先,本文将对“刻板印象是偏见的基础“这一观点进行阐述。我们应该明确,刻板印象是关于一个群体的概括。从定义来看,刻板印象偏向于缩小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差距,这和著名的社会分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相吻合。社会分类理论源于人们对事物的分类这一行为,强调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使用"内群体""外群体"的概念,即人们倾向于扩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有证据表明,一旦我们把人分成群体,就有可能受到社会分类的认知影响(Taylor1981)。这些心理学原理也适用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群体印象,是针对群体最明显的特征产生的(Nelson & Miller 1995)因此刻板印象只能显示出群体最主要的差别,而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常常会使一个群体的特征在刻板印象中被过度概括,甚至被抽象化,以偏离了基本的事实。因此尽管刻板印象是基于真实的群体差异之上,也常常会出错而导致社会偏见。

进一步地,刻板印象也会反作用于群体分类,加深人们的群体意识。这可能导致偏见的加深,甚至导致歧视的发生。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偏向于关注和照顾与自己相关的群体。在同种偏差的研究中,白人能更准确地再认白人面孔而非黑人面孔,且在黑人出现时更多地将扳手之类的工具误认为是枪(Meissner & Brigham2001)。如果我们对一个群体拥负面的刻板印象,我们将更倾向于将自己归于不同的群体,而这会使我们很难主动去了解和接触该群体。这是可怕的,因为人们对一个群体的了解越少,刻板印象就会越严重(David , 2005。而这种负面刻板印象的循环最终会导致偏见和歧视。

同时,刻板印象还受到社会本身的影响。社会文化是刻板印象的根源之一。文化传承和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从小接受社会中的价值观、信仰和规范。这些文化因素可以强化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将特定特征或行为归属于某些社会群体。大多数人仅仅因为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陈规定型信息、歧视行为成为常态的社会中,就会形成偏见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歧视的行为(Aronson et al., 2020。在遇到我们不熟悉的个体时,人们会用已知的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去描述和对待个体。刻板印象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极不准确和不负责的,并可能导致对个体的偏见和歧视。

在前文中,本文通过描述分析刻板印象的群体偏差,刻板印象对群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和社会文化下不准确的刻板印象,论证了刻板印象是如何在多个方面导致偏见和歧视的,即刻板印象是偏见的基础这一观点。虽然刻板印象导致偏见是大多心理学家认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证据反驳了这一看法。Jussim等人在一篇文献综述中指出,刻板印象的准确性是一个经验问题,而不是意识形态问题。基于对300多项实验研究的总结,他们发现人们对群体的信念通常是中等到高度准确的,而且没有证据证明刻板印象会有力地普遍地扭曲正常感知。这对刻板印象会导致人们对群体产生错误的偏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另一个方面,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群体的割裂可能会导致死亡,因此如果刻板印象只是作为偏见的基础,是应该在进化中被淘汰的(Kurzban2011)。还有证据表明,积极的刻板印象在某些时候会给群体起美化效果,如认为女孩子大多是更有感染力、更能共情的。积极的刻板印象会引起对群体的喜爱而不是偏见。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只把刻板印象当作是偏见的基础是不合理且片面的。

接下来,本文将对“刻板印象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认知过程“这一观点进行阐述。这种对刻板印象的全新视角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认知心理开始进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时间。这种观点将刻板印象看作社会认知的工具,而偏见只是认知过程中的负面产物。这一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考。首先,从认知资源的角度分析,刻板印象的使用是必要和有用的:世界太复杂了,我们不可能对每件事都有高度分化的态度,所以我们运用刻板印象来快速获得对相关领域的基本认知(Aronson et al., 2020FiskeTaylor1984)首先提出了著名的隐喻,将社会认知者称为“认知吝啬者(cognition miser)”,即人们往往尝试规避思考和使用不必要的认知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分类运用刻板印象进行思考是最经济的。之后,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人们是激发的战术家和效率专家(Motivated tacticians and efficiency experts)的理论,认为在需要心理的节约时,分类的思考是一个高效率的工具。对于FiskeTaylor的理论,目前也有证据表示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影响刻板印象信息的组织和表征,在认知时耗费更多资源的个体更不容易产生和深化刻板印象,即刻板印象与认知资源和经济要求是有关的。(Beilei , 2018社会神经科学领域也对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创造类别是一种适应机制,一种内置在人类大脑中的机制。人类几乎一出生就开始创造类别,以构建对社会的意义(Cikara & Van Bavel, 2014)这告诉我们个体分类地思考他人既可以因为是心理懒惰,也可以是为心理效率而努力,或试图弄懂复杂刺激世界的意义,而刻板印象绝不仅仅是作为偏见的基础存在。

另一方面,刻板印象在社会领域的定义可以完美契合许多认知的理论模型。如抽象原型模型认为,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社会群体典型特征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随着我们不断获得对该群体的信息而得到发展 (Posner &Keele1968);联想网络模型认为信息是 语义网络的形式存储的,而刻板印象可以作为物体属性的集合做连接网络的作用,属性间的联系可以被自动激活,刻板印象通过这种节点之间属性的激活进行表征Stephan & Stephan, 1993;类别激活理论则认为,一旦分类的某些表征被触发,与它们相关的认知内容也会被触发,而刻板印象在其中起启动的作用。如在激活大学教授的刻板印象之后,参与者在他们的一般知识测试中有更好的表现(Macrae & Bodenhausen , 2000)。这告诉我们刻板印象不只是一种认知的心理捷径,而在认知过程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即刻板印象很可能是认知模型的一部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刻板印象在认知过程中起着作用。

作者简介:姓名:王怡喆  出生年:2002.10.10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河南巩义  职称:学生   学位:本科(大三)  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