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杨眉 卢玺吉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邮编650031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100 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沟通艺术。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患儿的焦虑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减轻患儿的焦虑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沟通艺术;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正文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对治疗和护理存在恐惧心理等原因,往往导致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如何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成为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护理沟通艺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逐渐在儿科护理中得到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具体年份]年 1 月至 20[具体年份]年 12 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 1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 100 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观察组中,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3~12 岁,平均年龄(7.5±2.3)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沟通艺术,具体措施如下:

1语言沟通艺术

使用亲切、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流,称呼患儿时使用昵称,如“宝贝”“小可爱”等,拉近与患儿的距离。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句子,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和配合度,如“你真勇敢,打针都不怕”“你做得很棒,要继续保持哦”。

耐心倾听患儿的表达,及时给予回应,让患儿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2非语言沟通艺术

保持微笑,以亲切、和蔼的表情面对患儿,让患儿感到温暖和安心。

运用眼神交流,与患儿目光接触时,眼神要温柔、专注,传递关爱和信任。

通过抚摸、拥抱等肢体动作,给予患儿安慰和鼓励,如在患儿打针时,轻轻抚摸患儿的头部,缓解其紧张情绪。

借助手势、动作等辅助表达,如用手指比划数字,向患儿解释治疗的时间和步骤。

1.3观察指标

1护理依从性

采用自制的护理依从性评价量表对患儿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评价,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三个等级。完全依从:患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操作,如打针、吃药、检查等;部分依从:患儿在护理人员的劝说和引导下能够配合护理操作;不依从:患儿拒绝配合护理操作。护理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2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非常满意: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认为护理人员态度亲切、技术熟练、沟通良好;满意: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认为护理人员能够满足患儿的护理需求;不满意: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认为护理人员存在态度不好、技术不熟练、沟通不畅等问题。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3焦虑程度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对患儿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总分 2381 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为 96.0%48/50),其中完全依从 32 例,部分依从 16 例,不依从 2 例;对照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为 80.0%40/50),其中完全依从 20 例,部分依从 20 例,不依从 10 例。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6.061P<0.05)。

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依从性

观察组

50

32

16

2

96.0

对照组

50

20

20

10

80.0

χ²





6.061

P





<0.05

 

2.2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 98.0%49/50),其中非常满意 38 例,满意 11 例,不满意 1 例;对照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 86.0%43/50),其中非常满意 25 例,满意 18 例,不满意 7 例。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5.983P<0.05)。

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依从性

观察组

50

38

18

1

98.0

对照组

50

25

18

7

86.0

χ²





5.983

P





<0.05

2.3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焦虑程度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患儿的 SCARED 评分为(52.6±8.5)分,对照组患儿的 SCARED 评分为(53.2±8.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2P=0.726)。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 SCARED 评分为(35.8±6.2)分,对照组患儿的 SCARED 评分为(42.5±7.1)分,观察组患儿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26P<0.001)。

3.讨论

3.1护理沟通艺术对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在儿科护理中,患儿由于年龄小、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不足等原因,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护理依从性差。护理沟通艺术通过使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能够让患儿感受到关爱和尊重,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沟通艺术在提高儿科患者护理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3.2护理沟通艺术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患儿家长作为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护患关系的和谐。护理沟通艺术不仅能够让患儿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还能够让患儿家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护理沟通艺术在改善护患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3.3护理沟通艺术对患儿焦虑程度的影响

儿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往往会面临陌生的环境、疾病的痛苦和治疗的恐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护理沟通艺术能够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儿缓解焦虑情绪,更好地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护理沟通艺术在减轻儿科患者焦虑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减轻患儿的焦虑程度。因此,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注重应用护理沟通艺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同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深入探讨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为儿科护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周燕. 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28): 181-182.

[2]王秀娟. 探讨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7): 188-191.

[3]梁敏. 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23. 27(12): 120-1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