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闫慧敏1 温红艳2

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014040

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段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及包医一附院儿科EB病毒感染相关的2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纳入调研,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分类,婴儿组(<1岁)16例、幼儿组(≤3 岁)102例、学龄前儿童组(4~6 岁)54例、学龄期组(7~14 岁)28例,并根据临床数据评价其临床特点。结果:四组患儿在分别在一般特点(年龄、热程)、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分泌物、眼睛浮肿、肝脾肿大、皮疹、咳嗽及其他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EB抗体、EBV-DNA)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期组患儿临床特点及临床表现不同,并且血清EBV-DNA较EB抗体更能反映EB病毒早期感染情况。


关键词

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儿童

正文


 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常见DNA病毒具有潜伏、转化、传染性强等表现[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生与EB病毒有关且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并存在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等症状。不同年龄段儿童感染EB病毒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基于此,本文将2019年1月~2022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及包医一附院儿科EB病毒感染相关的2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纳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包头市中心医院及包头医学院第一附院儿科确诊为EB病毒感染相关的2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为调研对象。本次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分类,婴儿组(<1岁)16例、幼儿组(≤3 岁)102例、学龄前儿童组(4~6 岁)54例、学龄期组(7~14 岁)28例。

纳入标准:入选者及家属均同意调研临床资料无缺失参考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得到明确诊断[3]。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肾功能不全先天免疫缺陷者;住院阶段发生院内感染

1.2观察指标

对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期组等四组患儿一般特点(年龄、性别、季节分布),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分泌物、眼睛浮肿、肝脾肿大、皮疹、咳嗽及其他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肝功能指标、EB抗体、EBV-DNA)结果予以分析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输入 SPSS 2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方差分析法用于四组比较,SNK-q 检验用于两两比较。计量资料若为非正态分布则用 M(P25,P75)表示,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也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 并采用 Bonferroni 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特点 

四组患儿热程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组患儿热程的比较

组别

热程(天)

病程

婴儿组

537

131214

幼儿组

6 .54., 9

1411,16.75

学龄前儿童组

63, 9

1412,18

学龄期儿童组

8.56,13

1513,18

H 

12.322

3.826

P 

<0.001

0.010

 

2  学龄期组患儿与其他三组的组间比较

对比组

Bonferroni校正P

学龄期儿童组与婴儿组

<0.001

学龄期儿童组与幼儿组

<0.001

学龄期儿童组与学龄前儿童组

<0.001



通过 Bonferroni 法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学龄期组就发热天数来说较其他三组有显著增高,(P<0.05),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2.2临床表现 

四组患儿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分泌物、眼睛浮肿、肝脾肿大、皮疹、咳嗽及其他并发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3四组患儿临床表现的比较[n%

组别

发热

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

扁桃体分泌物

肝脾肿大

皮疹

眼睑浮肿

咳嗽

其他并发症

婴儿组(n=16)

12(75.0)

4(25.0)

4(25.0)

8(50.0)

4(25.0)

6(37.50)

2(12.50)

10(62.50)

2(12.50)

幼儿组(n=102)

90(88.24)

92(90.20)

78(76.47)

64(62.75)

52(50.98)

20(19.61)

44(43.14)

48(47.06)

6(5.88)

学龄前儿童组(n=54)

46(85.19)

48(88.89)

44(81.48)

36(66.67)

32(59.26)

6(11.11)

16(29.63)

24(44.44)

4(7.41)

学龄期儿童组(n=28)

26(92.86)

24(85.71)

22(78.50)

16(57.14)

12(42.86)

2(7.14)

6(21.43)

10(35.71)

4(14.29)

总计

174(87.0)

168(84.0)

152(76.0)

124(62.0)

100(50.0)

34(17.0)

68(34.0)

92(46.0)

16(8.0)

χ²

3.108

31.440

22.165

1.781

6.462

7.793

9.522

3.045

3.064

P

0.363

<0.001

<0.001

0.619

0.091

0.043

0.023

0.385

0.350

 

 

根据图中表格显示:婴儿组易于表现为皮疹、咳嗽幼儿组易于表现为咽峡炎、眼浮肿学龄前儿童组易于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分泌物、肝脾肿大学龄期组发热及其他并发症更为明显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四组患儿肝功能指标、EB抗体、EBV-DNA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4

        4  四组患儿 ALTAST 值的比较

组别

ALT 升高程度(IU/L

   AST 升高程度(IU/L

婴儿组

240.97140.2,341.74

177.89106.31,249.47

幼儿组

106.3892.15,120.61

94.9381.89,107.97

学龄前儿童组

83.2172.96,93.46)  

79.3268.63,90.01

学龄期儿童组

117.1996.9,137.48

95.5881.88,109.28

H 

75.815

108.57

P

<0.001

<0.001

 

5  四组患儿的EB-CA-IgM抗体及EBV-DNA阳性率比较[n%

组别

EB-CA-IgM抗体

EBV-DNA

婴儿组(n=16

212.50

1487.50

幼儿组(n=102

3837.25

9290.20

学龄前儿童组(n=54

2851.85

4685.19

学龄期儿童组(n=28

1242.86

2692.86

总计

8040.00

1789.00

χ²

8.618

1.473

P

0.035

0.717

 

研究显示,婴儿组IM儿童肝功能指标明显增高;学龄前组的IM儿童EB-CA-IgM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但所有患儿的EBV-DNA总阳性率比EBV-CA-IgM总阳性率高。

3 讨论

1、一般特点:EB病毒感染在性别分布上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性别之间关联研究中,多数临床观察表明两种之间并没有明确关联。本次研究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四个年龄组之间的性别分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尽管本次研究中性别与疾病的发生并没有明确的关联,但我们仍需关注性别是否会对疾病的进展和临床表现产生影响,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建议。在年龄分布上在婴儿组,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EB病毒的感染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且传播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幼儿的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对于EB病毒的抵抗力也逐渐增强,因此在幼儿组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可能相对较低。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期组儿童的免疫系统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对于EB病毒的感染可能表现出更为温和的临床症状。

3、临床特点:儿童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热症状,是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这个过程涉及到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增殖,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等多个环节。本次研究中所有年龄段的儿童都表现出发热症状,但学龄期组的发热比例最高(92.86%)。然而,婴儿组的发热比例相对较低(75%)。这主要是因为学龄期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为成熟,对于EB病毒的感染能够产生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因此发热症状可能更为明显。而婴儿期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于EB病毒的感染反应可能较弱,因此发热比例相对较低。同时,不同年龄段儿童感染EB病毒的数量和毒力可能存在差异。咽峡炎是IM的另一个典型症状,本次研究中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期组的咽峡炎比例均超过80%,明显高于婴儿组(25%)。这可能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容易出现咽峡炎症状。除此之外,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症状通常也包括淋巴结肿大、疲劳感、肝脾脏肿大、皮疹、眼睛浮肿以及咳嗽、头痛、肌肉疼痛、食欲不振、恶心、腹泻等其他症状。因此,在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需要全面考虑全身症状和各个系统的受累情况,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实验室检查方面:肝功能指标的差异表明,EB病毒感染可能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婴儿组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较高,提示婴儿期感染EB病毒可能对肝脏造成较大的损伤。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肝功能指标逐渐改善,可能与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以及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有关。而在婴儿组的EBV-CA-IgM阳性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以及婴儿可能在母体内时已经通过胎盘获得了来自母亲的抗体,这也会降低他们自身的IgM产生。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期组的EBV-CA-IgM阳性率较高,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成熟,对EBV感染的反应更为强烈,产生了更多的IgM抗体。婴儿组的EBV-DNA阳性率较低,这是因为婴儿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病毒在体内复制的水平可能较低。而学龄前儿童和学龄期儿童的免疫系统更加强大,能够更好地限制病毒的复制,因此EBV-DNA阳性率可能较高。

综上所述,对不同年龄段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特点进行探索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诊断、合理诊治,防止病情迁延

参考文献:

[1]韩冬梅,乐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DNA载量与免疫指标及白细胞计数和血沉水平相关性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22,51(7):882-885.

[2]钱冰涛,汤殿维,刘海涛,等.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J]. 河北医药,2022,44(6):838-842.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1):905-911.

[4]鲍玉侠,毛国顺,朱影. 235例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J]. 传染病信息,2021,34(4):316-319,341.

[5]姚艳青,孔玮晶,丁瑛雪,等. 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7):762-766.

[6]郭红仙,胡玉杰,尹凤蕊,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70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分析[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9):1478-14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