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在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脑卒中后卧床;发生率;影响因素
正文
前言:脑卒中后卧床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处于血液循环不畅的状态,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其发生率随着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中 VTE的发生率为11.8%~52.9%,在其卧床期间发生 VTE可增加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已有很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脑卒中后卧床患者发生 VTE的风险,但对于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下肢静脉血栓的概述
1.1 下肢静脉血栓的定义与分类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在静脉系统内形成的血栓,可发生在静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根据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表面出现硬结。慢性表现为患肢逐渐加重,逐渐出现皮肤颜色苍白,表面温度降低,皮肤有色素沉着,并伴有乏力、麻木等症状。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和肺栓塞等,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及时治疗[1]。
1.2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
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瓣膜缺陷有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下肢骨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脏病、妊娠、慢性肾病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在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静脉血管壁发生损伤,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静脉瓣膜缺陷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以先天性静脉瓣膜缺陷最为常见,主要包括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内膜受损和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2]。
1.3 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表面出现硬结,可伴有皮肤颜色苍白、皮温降低、色素沉着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几点:(1)病史,主要包括创伤史、手术史;(2)临床症状,如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和表面出现硬结等;(3)影像学检查,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检测和抗凝血检测。若存在以上情况之一,应高度怀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及时进行超声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和抗凝血检测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3]。
二、影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因素分析
2.1 年龄因素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各项机能都会逐渐下降,各器官功能逐渐减弱,血管壁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出现病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血小板增多,进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大多数脑卒中后卧床患者是老年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疾病较重、血管损伤较重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导致其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研究发现,老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其他年龄段相比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升高。
2.2 性别因素的影响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关,如子宫内膜剥脱术后、妊娠期等。子宫内膜剥脱术后女性的骨盆增大,使得下肢的血液回流受到影响,容易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较高,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凝血因子,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妇女也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这可能是由于妊娠期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子宫增大使静脉扩张变得更加明显,从而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3 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影响
脑卒中后卧床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循环障碍,静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极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脑卒中严重程度越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可能与脑卒中严重程度有关。而当发生脑卒中时,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易发生肺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策略探讨
3.1 药物预防的方法
对于面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医师通常会建议他们采取积极措施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抗凝药物成为了治疗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利伐沙班、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利伐沙班是一种适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病症的预防和治疗,该药物能够抑制凝血因子Xa活性,阻断凝血过程,对于有出血倾向者需慎用此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少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可以用来防治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本品具有较强的抗凝活性,可有效地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在注射后数日,出现瘙痒、红斑、荨麻疹、硬结、水肿等局部反应,多为轻微或短暂。华法林经常被用来治疗由房颤引起的中风以及其它的血栓阻塞,华法林可提高抗凝血酶 III对全部维生素 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失活作用,从而起到抗凝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定期的监测,并对其给药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保持在目标范围之内。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 物理预防的方法:
对于脑卒中后卧床患者来说,应尽早进行下肢肌肉主动锻炼,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目前主要的锻炼方式为:踝泵运动和下肢肌肉主动收缩运动。踝泵运动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并加强血管弹性,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对患者的管理,避免患者因过度劳累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针对不同病情和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和发生。
3.3 康复锻炼预防
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并适当增加运动量,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 min为宜;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时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或过度牵拉。若发现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或出现水泡等现象时,应停止运动并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对于脑卒中后卧床患者来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下肢肌肉被动运动,具体方式为:在患者不感到疲劳的情况下进行踝泵运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5~10 min为宜。
结语:通过对脑卒中后卧床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在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中,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管理,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总之,下肢静脉血栓是脑卒中后卧床患者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脑卒中后卧床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美月,张华。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康复,2018,28 (1):2-6.
[2]刘莉,胡晓婷,蔡云华。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康复研究,2019,20 (2):15-17.
[3]周春秀,刘军,姜晓红,等。脑卒中后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8,20 (3):897-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