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特定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影响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张丽香 杨超

威海市中心医院 山东威海 264400

摘要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健康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远且多维。改革不仅关乎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更涉及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以及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如按项目付费,容易导致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新的支付方式,如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打包付费等,通过科学设定支付标准和激励机制,促使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改革鼓励医疗机构从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强调预防与早期干预。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更早地发现疾病、更早地干预治疗,从而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减少医疗费用。同时,改革推动个性化医疗方案的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精准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改革后的医保支付方式更加注重患者的实际需求,通过优化支付流程和报销比例,使患者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医保的报销服务,减轻经济负担。


关键词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特定慢性病;门诊费用负担

正文


一、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些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周期长、费用负担重等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门诊慢性病保障政策缺乏统一性和均衡性,许多地区尚未建立充分的门诊统筹制度。这导致慢性病患者在门诊就医时,需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诊疗水平和药品供应的限制,患者往往需要前往上级医院就医,进一步增加了费用负担。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型医院。这导致慢性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面临诸多不便,如挂号难、看病贵等问题。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提供全面、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慢性病的管理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合理用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然而,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往往难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疾病。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增加了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负担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负担产生了显著影响。传统上,医保支付方式多为按项目付费,这种方式容易诱发过度医疗现象,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按病种付费(DRG)、按人头付费、打包付费等,通过设定合理的支付标准和激励机制,促使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国内方面,随着DRG/DIP支付方式的推广,医疗机构开始更加注重成本效益分析,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一些研究显示,改革后患者次均医疗费用、住院时间以及个人负担部分均有所降低。同时,医疗机构也更加注重医疗质量的提升,通过提供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医疗服务,增强患者的就医体验。国外方面,许多发达国家也进行了类似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美国通过实施DRG付费制度,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德国则通过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

2.2 特定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研究进展

针对特定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国内方面,学者们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负担较重,且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一些地区通过建立门诊慢性病统筹制度,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系列控制门诊费用的策略,如加强慢性病管理、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等[1]。国外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慢性病管理体系,通过提供连续的、综合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控制了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这些国家注重预防与早期干预,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计划,降低了疾病进展的风险和医疗费用。

2.3 学术界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影响的看法

学术界普遍认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减轻特定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同时,改革还可以促进医疗机构加强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然而,学术界也指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监管和评估;医疗机构应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参与改革;患者应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配合医疗机构的治疗和管理。只有各方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预期目标,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2]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探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特定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何影响特定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负担。通过分析不同医保支付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评估其对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控制、医疗资源利用以及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利用统计数据和案例研究,量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前后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的变化情况,包括总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等关键指标。探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何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影响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行为,进而对慢性病患者的门诊费用产生影响。评估改革措施在降低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的实际效果。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慢性病患者门诊费用负担的具体影响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优化医保支付政策,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3]

3.2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建议,如优化支付标准、调整支付比例、扩大支付范围等,以更好地适应慢性病患者的医疗需求。推动建立慢性病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等措施,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必要的门诊就医和费用支出。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倾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比例,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大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和医疗机构对政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执行改革政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对于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建议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医保支付体系,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张学兵,杨陈,.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疾病感知与自我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21(9):1218-1223.

[2] 刘楠,赵君,刘思琦,. 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利用及满意度现状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4,41(1):77-82.

[3] 王尧,秦廷廷,谷明宇,.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法的卫生体系视角下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模式的实施现状、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3):1544-15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