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记住这4个“千万不能做”和“一定要做”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加大,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渐上涨的发展趋势。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引发的心肌坏死,临床中患者通常具有剧烈且持久性的胸骨后疼痛,休息与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并无法得到完全缓解,可伴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应有效识别心肌梗死,且在心肌梗死发作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一、急性心肌梗死有哪些诱因
劳累。过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均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加大心肌的需氧量,而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冠状动脉已产生狭窄、硬化的问题,无法充分扩张,导致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还容易造成斑块的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情绪激动。激烈的情绪变化,诸如悲伤、紧张、愤怒等,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
暴饮暴食。日常生活中,很多心肌梗死情况都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在使用较多含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以后,血脂浓度突然性升高,促使血黏稠度有所加大,血小板聚集性升高。基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导致血栓的形成,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其他。寒冷刺激、吸烟、便秘、大量饮酒等也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情况的发生。
二、心肌梗死发生时有哪些信号
室温正常,手脚突然冰凉。室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手脚突然冰凉,这是血液循环突然性变差的一种表现,根本原因在心脏。看似没有意识的搓手取暖,事实上是心脏即将出现问题给出的警报信号。
心跳突然性加速、呼吸变得急促。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性没有任何原因的心跳加速,呼吸变得急促,可能是心肌梗死给出的提示。
长期反复性大量出汗。明明没有剧烈运动,后背、头皮、手心、脖子大量出汗,亦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三、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记住这4个“千万不能做”和“一定要做”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抢救的黄金时间便是发病后的1小时,但若是采用的抢救方法不正确,不但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甚至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以下重点介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4个“千万不能做”和4个“一定要做”。
(一)4个“千万不能做”
千万不能独自去医院。这可能是最为普遍,亦是最错误和最危险的做法,生病知道寻求医疗救助是没有错,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若是独自前往医院,会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首先,前往医院的路上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到达医院后,自己挂号、检查,这些程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会加重心脏负担,造成病情的恶化。其次,身边没有他人陪伴,若是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很有可能错过最佳的疾病抢救时机。因此,在怀疑自身为心肌梗死发作的情况下,一定不要独自前往医院。此种情况下,任何轻微的活动均会导致心脏负担的加重,或许前一秒状况良好,后一秒便突发不良事件。
千万不能擅自服用硝酸甘油。相信很多人对于硝酸甘油并不陌生,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常用药,然而心肌梗死患者应谨慎使用。硝酸甘油的使用会促使全身血管扩张,减低血压水平。所以,针对血压偏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硝酸甘油的服用便是一大禁忌,药物的使用会造成患者血压水平的降低,加大患者休克的发生风险。即便是患者血压水平正常,在含服硝酸甘油时也应保持躺卧的姿势,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情况的出现,引起患者头晕而摔倒。
千万不能喝点水。有人认为,发生心肌梗死时,立刻将患者扶起来喝点水,便能够降低血液粘稠度,使其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事实上,该做法对于一个生命体征正常的患者不会带来好处,而对于一个已经发生休克,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言,甚至会给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部分情况下,由于患者意识不是十分清晰,喝水容易造成误吸的情况,发生吸入性肺炎,此种情况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此外,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若是一次性饮用过多水,水分会快速进入到患者血液,促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多,还会给本不健康的心脏增加难以承受的额外负担。
千万不能擅自做心肺复苏。有人认为,在发生心肌梗死时,应即刻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事实上,心肺复苏并非一定能够起到作用,应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判断。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适合应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并非都没有了心跳和呼吸。这对并未产生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患者来讲,进行心肺复苏反而会加大患者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二)4个“一定要做”
讲了这么多,便会有人问,既然患者心肌梗死发作时,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难道只能等待救护车达到,眼睁睁看着患者承受痛苦吗?答案是否定的,以上我们介绍了心肌梗死突然发作时4个“千万不能做”,下面我们讲讲4个“一定要做”,患者和家属务必谨记以下4点。
一定要停止活动。在怀疑心肌梗死发作时,患者应即刻停止任何活动,即刻就地休息,有效规避外界带来的干扰。心肌梗死发作的情况下,心中产生焦虑之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为了保证病情的稳定,患者应于第一时间内保持情绪的稳定。
一定要拨打120。患者在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下,家属应即刻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务工作人员的到来。在等待期间,家属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其各相关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予以密切关注,例如,患者的心率、呼吸和血压等,以为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提供一定帮助。
一定要保持呼吸的通畅。在停止活动以后,应尽量保持患者呼吸的通畅性。如果患者存在缺氧相关的指征,可予以吸氧处理,如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其心肌缺氧缺血的情况获取一定改善,有效控制或是减小心肌梗死的面积。若是患者已经出现昏迷的情况,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倾斜,并于第一时间内对患者口中和鼻中的分泌物进行清除。
一定要舒缓心情。在抢救的过程中,紧张情绪并不会起到任何帮助,因此家属自身首先应保持冷静,切勿让自身的负面情绪对患者产生影响,导致患者承受额外的心理负担,记得应陪同患者,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
四、如何预防心肌梗死
(一)避免诱因
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多方面诱因,如过度劳累、持续性的紧张情绪、饮食不节制、睡眠质量差等都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有效规避过度劳累情况的发生。对于冠心病患者,需要主要的是,不宜过量运动,例如,搬运过于沉重的物品等,有效规避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为身体的健康提供保障。
(二)定期体检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腹型肥胖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最为主要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一年应进行一次预测性检查。针对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为避免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可能需要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便需要进行一次检查,以尽可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三)保持乐观的情绪
应保持乐观的情绪,培养“顺其自然”的态度,遇事不急躁,劳逸结合,有效规避因情绪的激动导致心肌缺血情况的发生。
(四)当心气候变化
严寒或是强冷空气的影响之下,冠状动脉可能发生痉挛,继发血栓,导致心肌梗死情况的发生。气候急剧变化,气压较低时,冠心病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感。有研究显示,大风、阴雨天、持续性的低温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因此,在遭遇气候恶劣天气时,冠心病患者应加强保暖,或是适量加用硝酸甘油类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冠心病并发症问题,患者经大约1月的治疗,通常病情可以保持稳定,此即为“痊愈”。但这并非意味着冠心病的消失,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警惕,加强心肌梗死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