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效果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死亡率也有显著上升,主要是因冠状动脉血流难以为心肌功能提供有效血供,导致心肌组织出现持续性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心肌坏死,患者在发病后主要症状表现为强烈的胸骨后疼痛,甚至伴随着休克、心绞痛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及时对患者进行急救干预,能够在最佳时机为患者疏通梗死血管,提高心肌灌注量,改善心功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1]。常规的急救护理未有充足的预见性,导致患者发病后难以开展迅速的急救措施,阻碍急救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患者急救后的治疗开展,易诱发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需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更加科学的急救措施。我院急诊科结合以往的急救经验,探索出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以优化急救环节为基础,开展更加规范的急救流程,给予患者更加有效的急救护理服务,对于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旨在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时间范围2022年4月-2023年4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3~75岁,均值(54.37±12.25)岁,发病至急救时间1~3h,平均(2.26±0.36)h;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4~74岁,均值(54.22±12.46)岁,发病至急救时间1~3.1h,平均(2.43±0.27)h;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小于24h;(3)全程配合实验,资料齐全;(4)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规定。
排除标准:(1)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肝肾功能异常;(3)中途离院、死亡、转院或资料丢失;(4)治疗依从性差。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护理管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患者病情开展初步评估,并为患者进行心电图与血液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为患者开展治疗,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患者吸氧并实施止痛措施,实时观测心电图变化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观察组开展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建立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小组,挑选急救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构成急救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重点培训急救知识与技能,并提高急救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并开展垂直急救管理,确保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的急救护理服务[2]。②构建完善的一体化急救设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设备定期进行检验,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对设备进行备用,保证在遇到急救情况时能够及时启用,以便迅速开展急救[3]。③构建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程序,在患者入院后,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了解患者呼吸频率,测量患者心率与血压情况,并确认患者的意识是否出现障碍,为患者进行吸痰,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为患者呼吸道通畅提供保障;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采集患者血液为患者开展检验;对于出现心室房颤患者,可给予患者电除颤;如果患者心脏有骤停情况,可以为患者进行心脏复苏术进行急救;由于患者在发病时难以实现生活自理,易诱发患者焦虑情绪,因此需帮助患者纾解沮丧心情,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需充分尊重患者,为患者讲述其他病例成功治疗的经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患者在发病后会感受到强烈的疼痛,可以给予患者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感;随后开展溶栓治疗,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并为患者静脉注射尿激酶,注意控制滴注速度[4];在开展急救以后,对患者临床指标进行观察,对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重点监测,在服药后观察患者心率情况,确保患者无过敏反应,并掌握ST段变化动态,防止患者出现心率失常。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急救时间差异。
(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3)比较两组急救护理前后临床指标改善差异。
(4)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对急救护理效果越满意,对比两组急救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7.0处理,计量数据(±s)行t检验,计数资料n(%)实施X2检验,差异显著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急救时间差异
观察组急救时间较对照组更快,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急救时间对比[±s]
组别 | 急诊室停留时间(min) | 静脉通道开放时间(min) | 转出至介入血管球囊开通时间 (min) | 住院时间 (d) |
观察组(n=43) | 10.32±2.05 | 3.14±0.36 | 89.83±10.46 | 11.06±2.28 |
对照组(n=43) | 15.41±2.13 | 4.76±0.52 | 123.39±20.24 | 16.27±3.21 |
t值 | 11.290 | 16.797 | 9.659 | 8.677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2.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几率为4.65%,低于对照组18.60%,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 心律失常 | 心力衰竭 | 心源性休克 | 再发心肌梗死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n=43) | 1(2.33%) | 1(2.33%) | 0 | 0 | 2(4.65%) |
对照组(n=43) | 3(6.98%) | 2(4.65%) | 1(2.33%) | 2(4.65%) | 8(18.60%) |
χ2值 | - | - | - | - | 4.074 |
P值 | - | - | - | - | 0.044 |
2.3两组急救护理前后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急救前两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急救后观察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救护理前后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 时间 | 观察组(n=43) | 对照组(n=43) | t值 | P值 |
心率(次/min)
| 急救前 | 125.83±14.52 | 126.74±15.26 | 0.283 | 0.778 |
急救后 | 108.75±13.29 | 117.64±16.49 | 2.753 | 0.007 | |
呼吸(次/min) | 急救前 | 33.63±3.14 | 32.87±4.25 | 0.943 | 0.348 |
急救后 | 25.13±3.32 | 28.46±3.74 | 4.366 | <0.001 | |
血氧饱和度(%) | 急救前 | 79.83±5.42 | 79.43±5.56 | 0.338 | 0.736 |
急救后 | 91.39±6.86 | 86.83±6.79 | 3.098 | 0.003 | |
收缩压(mmHg) | 急救前 | 168.53±17.26 | 167.96±17.75 | 0.151 | 0.880 |
急救后 | 148.65±15.83 | 157.68±16.43 | 2.595 | 0.011 | |
舒张压(mmHg) | 急救前 | 94.63±8.91 | 95.13±8.76 | 0.262 | 0.794 |
急救后 | 87.47±6.82 | 90.78±7.18 | 2.192 | 0.031 |
2.4两组急救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急救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两组急救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护理技术 | 护理效果 | 护理态度 | 护理效率 |
观察组(n=43) | 8.81±0.56 | 8.82±0.47 | 8.85±0.43 | 8.76±0.39 |
对照组(n=43) | 7.37±0.53 | 7.25±0.59 | 7.30±0.51 | 7.28±0.64 |
t值 | 12.247 | 13.468 | 15.237 | 12.949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病情发展较快,且难以对患者病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果不及时对患者开展治疗就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增加临床治疗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需在最佳时机为患者开展急救,延缓病情发展,以改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对患者开展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实现了急救的垂直管理,优化了急救流程,构建了完善的急救程序,确保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急救护理管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身心状态,还能够增强急救护理效果,保证患者实现理想预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时间快于对照组,并发生几率为4.65%较对照组18.60%更低,急救后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且优于对照组,收获了患者更高的急救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缩短患者急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田银.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2023,23(02):123-125.
[2]赵旭林,白向威.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6):173-175+179.
[3]陈默.不同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04):287-289.
[4]朱清茹,沙小辉,张亚萍.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院前急救护理联合体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8):183-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