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急性期脑出血;程序化护理干预;效果
正文
1引言
急性期脑出血表现为出血时间较短,突然起病,患者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瘫痪等症状,或者患者可能忽然跌倒,手中物品忽然坠地等,危害性很大,所以需要积极治疗,配合先进的护理服务,一般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程序化护理是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要求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程序,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对此,本研究选择急性期脑出血患者78例,分析程序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2资料与方法
2.1材料
选择医院在2022年8月-2023年2月治疗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78例,按照抽签方法分成对照组(n=39)和研究组(n=39)。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20:19,57-80岁,平均(65.31±6.42)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2:17,56-78岁,平均(66.00±7.0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对于脑出血急性期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影像学检查得到证实;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此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存在恶性肿瘤、严重器质性病变、肢体瘫痪、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2.2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安排进行全面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配合进行基础干预;密切监督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说明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要求患者和家属配合。
研究组:提供程序化护理。(1)建立护理规划:将患者收入院后,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当前病情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确定初步病情。以此为基础收集网络上的护理方案,获得理论支持。之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医生要求以及患者需求,制定程序化护理方案[1]。(2)接诊护理: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情况,提供对应的接诊护理。如果病情较轻,直接提供吸氧支持、病情监测、心电监护、静脉通道建立等方面;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安排入住CIU,建立起动态生命体征监测渠道,做好急救准备。(3)病情监测:提供护理前,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了解治疗方案,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指标,评估病情情况。定期测量体温,如果出现发热情况要及时物理降温;关注瞳孔、神志等变化,评估是否发生意识障碍,如有要及时处理;监测颅内压,如果持续升高要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对症处理。(4)药物护理: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并注意根据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整饮食,避免出现相互之间的拮抗作用;静脉输液选择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减少穿刺频率,并注意控制输液的温度和速度,避免患者发生不适反应;口服药物需要遵医嘱按服用时间为患者提供,监督患者用药完成后才能离开;注意维护好穿刺部位,防止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5)特殊护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气管切开,因此要做好气道护理,防止出现肺部感染;使用冰帽时,要在内部垫上毛巾,保持干燥;长期卧床患者需要做好口腔卫生保健,可自主行动的指导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无法自主活动的则由护理人员每天至少2次口腔清洁和消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意识状态清晰,则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帮助咳痰,必要的话使用吸痰设备[2]。(6)并发症护理:防护患者的骨突部位,避免与床褥长期接触出现压疮,注意进行皮肤护理,必要的话使用水胶体敷料;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抗生素的使用,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指导患者活动下肢,或指导家属提供按摩,加速血液循环。(7)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安排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四肢主动和被动运动、步行锻炼等,逐渐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2.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根据预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两组的肢体功能,使用FMA量表评价;评估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评估两组的神经缺损情况,使用NIHSS量表进行评价。
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分析数据,分别使用%和`x±s表示,并展开c2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护理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护理结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 | 39 | 13 | 19 | 7 | 82.05 |
研究组 | 39 | 18 | 20 | 1 | 97.44 |
c2 | 8.000 | ||||
P | <0.05 |
3.2身体机能恢复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的FMA、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均P<0.05),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均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对比(`x±s,分)
组别 | 时间 | FMA | Barthel指数 | NIHSS |
对照组(n=39) | 护理前 | 35.76±10.14 | 32.22±10.95 | 25.23±1.50 |
护理后 | 42.22±10.32* | 48.48±14.32* | 17.14±1.25* | |
研究组(n=39) | 护理前 | 35.33±9.83 | 32.46±10.00 | 25.50±1.41 |
护理后 | 57.45±8.08*# | 71.73±10.08*# | 11.01±1.14*# |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4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原发出现的,非外伤导致的脑实质性内出血疾病,多出现在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其他血液病、动脉瘤、烟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发生。同时,生活习惯不良、血压升高、高胆固醇、糖尿病等,属于此病的诱发因素。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表现出肢体、神经等方面的功能障碍问题,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因此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预后,加速患者恢复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提出程序化护理干预的应用,通过系统、全面、动态、整体的护理服务措施的流程化开展,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且计划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促使患者病情恢复,改善相关功能障碍问题[4]。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FMA、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均P<0.05),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和护理前(均P<0.05)。
综上所述,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提供程序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使肢体和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强化预后,效果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杜玉东.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04):504-507.
[2]肖敏.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81+295.
[3]王秀云.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1):82.
[4]罗建英.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06):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