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测干扰因素的分析,识别和对策
摘要
关键词
免疫检测;干扰因素;诊断准确率;质量控制
正文
在临床试验时免疫检测的特征比较明显,比如标本处理起来较为容易,而且敏感性相当高,不过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其精准度可能会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事实上,早在1970年前后国外研究人员在检测中就发现免疫检测很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扰,自此不少医学人员开始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尽管当前已研究出了不少与免疫检测有关的解决方案,不过仍然难以从根源上避开干扰。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可以看到,在临床免疫监测过程中存在不少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引起检测物的假性降低或者升高现象的发生,对医生的临床判断和病情的评估带来较大影响,更严重的还会出现错误用药以及过量用药等后果。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免疫检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识别,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探讨免疫监测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和识别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3.1-2023.7在我院进行临床免疫检测的94例患者以检测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47例,其中对照组男:女=25:22,年龄从24-66岁不等,平均(44.9±1.3)岁;观察组男:女=24:23,年龄从23-65岁不等,平均(44.1±0.8)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对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免疫检测法,检测人员通过专业的试剂盒与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收集并检验血型,结合所得结果制作报告单。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质量控制法,具体的操作事项以及相关细节主要包括:首先,检测人员需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规范操作。在检验开始前,检测人员要按照有关流程对样品进行处理,对样本的采集和运输等时间作出严格控制,确保检验质量不出现任何问题。其次,检测人员需定期对专业的检验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该操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出现故障的设备和仪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或更新,防止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有效控制,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影响检测结果。再者,检测人员需要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需避免交叉,选择的试剂和样品要符合有关要求和规定,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以获取精准的数据。最后,检查人员需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管理。临床免疫检测结果是否精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管理实验室各项用品,有专门的人员对样品进行测试,测试完毕之后清洗检测仪器,确保仪器处于干燥状态,防止检测设备污染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诊断结果(误诊、漏诊)、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研究总例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21.0软件分析两组临床数据,检验则分别使用(x±s)与X2等方法,P<0.05预示着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免疫检测用时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免疫检测用时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免疫检测用时对比
组别 | 例数(n) | 免疫检测用时(min) |
观察组 | 47 | 28.13±11.23 |
对照组 | 47 | 36.27±10.39 |
X2 | - | 11.237 |
P值 | - | <0.05 |
2.2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
观察组(91.49%)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8.09%),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
组别 | 例数(n) | 误诊 | 漏诊 | 准确率(%) |
观察组 | 47 | 3(6.38) | 1(2.13) | 43(91.49) |
对照组 | 47 | 11(23.40) | 4(8.51) | 32(68.09) |
t | - | - | - | 8.516 |
P值 | - | - | - | <0.05 |
2.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93.62%)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0.8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组别 | 例数(n)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 | 47 | 29(61.70) | 15(31.91) | 3(6.38) | 44(93.62) |
对照组 | 47 | 27(57.45) | 11(23.40) | 9(19.15) | 38(80.85) |
t | - | - | - | - | 7.105 |
P值 | - | - | - | - | <0.05 |
3 讨论
3.1免疫检测的干扰分类
在免疫检测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检测使用的方法、试剂成分以及抗体特性等。一般来说,免疫检测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为检测物非依赖性,另外一种为检测物依赖性,前者指的是包括抗凝物质、溶血等在内的比较常见的物质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会对样本的存储带来相应的影响;后者指的是检测标本里面的成分与试剂里面的抗体之间发生反应,也有可能为检测物与检测物抗体之间发生反应,这些都将对检测结果的精准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免疫检测过程中对于那些内源性干扰因素来说,一般与标本里面的物质特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在检测过程中很容易对被检测物浓度产生影响,导致浓度大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这些干扰因素一般指的是检测物抗体以及激素结合蛋白等[1]。
(1)激素结合蛋白
在检测标本里面,由于受到被检测物的影响,激素结合蛋白可能会对激素的检测产生干扰。例如,类固醇很可能与性激素结合蛋白进行结合,在检测过程中使固醇发生游离现象,对生长激素的最终检测精准性产生干扰。在具体实践和应用的时候,人体里面有将近40~50%的生长激素与结合蛋白发生作用,从而生成复合物,不过抗原表位有很大几率被遮盖,导致无法与检测抗体之间进行高效结合,进而对检测浓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临床检测的时候,一部分物质可能会替换被检测物,对后续的检测和计算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为及时进行干预可能导致被检测物浓度下降或者增高。
(2)检测物自身抗体
临床上免疫监测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些免疫检测可能会对自身抗体带来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检测物自身抗体属于IgG型,具有相当高的亲和力,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扰,这些检测物主要包括甲状腺激素以及各种酶等[2]。例如,有的患者经临床诊断属于无脑垂体疾病,然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血清泌乳素由于受到自身抗体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假性升高的情况,致使医生出现错误判断,将患者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为后续的治疗带来很大影响,甚至还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医疗安全事件。
3.2免疫检测过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
在实际检测时往往会受到不同干扰因素的影响,比如诊断结果为假阴性,也可能诊断结果为过重假阳性,为后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干扰,使医生产生误诊或者误判,进而引发一些不良的医疗事件[3]。具体来说,在免疫检测过程中主要有内源性干扰物质以及外源性干扰物质两种干扰因素,其中内源性干扰物质包括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s,RF)、嗜异性抗体、人抗动物(如小鼠、免、羊等)抗体、自身抗体、补体、溶菌酶、抗试剂成份的抗体、被动获得的外源抗体或抗原、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生物素(biotin)等,外源性干扰物质主要包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保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样本离心时间过短等。针对以上这些免疫检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运行干预,在此基础上可有效降低以上干扰因素对免疫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4]。
3.3减少免疫检测干扰的控制措施
近几年检测技术迎来全面发展,在免疫检测中开始逐渐应用先进的技术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手段尽可能降低免疫检测干扰因素对最终结果的影响[5]。截至当前,减少免疫检测干扰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利用免疫学或者化学、物理等方法。有的检测物具有热稳定的特征,在检测过程中可以提前加热,减少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干扰[6]。有的检测物在检测时可通过聚乙二醇等减少HAAA产生的干扰。有的检测物需要先利用凝胶色谱层析法等方法进行提取,然后再展开临床检测,以便降低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对于那些检测物自身抗体产生的干扰,在临床检测时可利用阳离子交换层析法降低对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7]。②加入阻断剂。在临床检测时,对于那些异嗜性抗体可利用动物血清混合物等阻断剂吸收异嗜性抗体,有助于减少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干扰[8]。③应用标本稀释液。结合实际情况以相应的比例对标本进行稀释,然后再检测,在此基础上认真观察被检测物,比如查看被检测物有没有出现线性变化等异常情况[9]。④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干扰。⑤结合标本的实际情况,应用浓度不一的混合阻断剂或者单一阻断剂,阻断完毕之后再对标本展开检测。⑥在标本里面添加相应的标准品,回收之后再对标本展开检测,有助于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性[10]。
4 结论
对于进行临床免疫检测的患者来说,在免疫检测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手段减少干扰因素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干扰因素主要有内源性干扰物质以及外源性干扰物质,同时也会受到检测室温度、湿度、检测人员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有效减少以上干扰因素的影响。通过本文数据研究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免疫检测用时更短,P<0.05,观察组(91.49%)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8.09%),P<0.05;观察组(93.62%)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0.85%),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免疫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内部或者外部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致使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对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也将产生一定的干扰。对此检测人员需充分了解干扰因素的相关情况,通过合理的手段有效规避或者减少内部或者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检测结果不出现误差,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成山,刘洋,徐正等.内源性因素对抗体夹心免疫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干扰及解决方案研究进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4,39(01):186-191.
[2]贾兴旺,刘青,陈泽衍等.胶体金法检测血清2019新型冠状病毒 IgM和IgG抗体的临床应用及干扰因素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05):845-849.
[3]韩光,徐琼峰,段淑敏等.依据CLSI EP07-A3文件评价血清指数对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前白蛋白的干扰[J].检验医学,2022,37(02):108-111.
[4]吴叶丽,王雅晴,王宏伟等.甲壳类水产品主要过敏原荧光免疫层析检测中的基质干扰探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2):3783-3788.
[5]张杰嫦,赖艳娥,刘运保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不同程度乳糜血对其的干扰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3,47(17):2126-2128.
[6]马少杰,毕颖薇,胡文娟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一致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4,23(01):91-94.
[7]赵柯,任伟丹,刘玉霞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5-羟维生素D的一致性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3,44(24):3050-3053+3058.
[8]孙晨晨,陈浩,罗磊等.基于反向荧光增强双信号通道免疫层析方法检测动物源食品中克百威残留[J].分析科学学报,2023,39(06):656-664.
[9]孟凡伟,张悦,田胜男等.基于上转发光和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的牛免疫球蛋白G检测方法的研究与评价[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3(23):58-63.
[10]郑新,刘业博,江培春.肺泡灌洗液MP-DNA联合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2):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