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MEA联合SHEL降低ICU患者院感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HFMEA;SHEL模式;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正文
中图分类号:
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AI),尤其是在重症监护单元(ICU)中频繁出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医疗保健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由于ICU收治的通常是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且治疗复杂的患者,该环境易于促成医院感染事件,构成了一个严峻挑战。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不仅令患者治疗复杂化、延长住院周期,还大幅度增加死亡风险,同时也加重了医疗卫生系统的经济压力[1]。
为有效应对ICU中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难题,国际间逐渐采纳多种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工具。其中,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HFMEA)作为一种预防性风险评估手段,侧重于预先识别潜在的医疗差错及其后果,并设计预防策略,以减少医疗服务中的风险事件。另一工具SHEL模型,专注于软件、硬件、环境与人员四大要素的交互分析,是深入理解人机系统潜在问题的结构化框架。本项研究创新性地融合HFMEA与SHEL模型,通过深度风险评估与人员相关因素的系统考量,制定了精细的干预策略,旨在实现ICU患者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显著下降。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2例患者,旨在分析结合HFMEA与SHEL模型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何影响患者遭受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比率。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6人,前者采纳了创新型的HFMEA -SHEL护理策略,后者则维持传统抗感染护理方式。
实验组构成包括22位男性与14位女性,年龄介于32至71岁之间,均龄52.56岁左右,疾病分布广泛,如多发性创伤、急性脑卒中、多器官衰竭等。而对照组则有20位男性与16位女性,年龄区间略宽,为31至74岁,均龄约为51.46岁,其疾病构成与实验组相似。两组间的基本人口统计特征及疾病谱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确保了研究的均衡性与可比性。
所有研究活动经由伦理审查许可,并确保每位参与者是在充分了解后同意参与。纳入标准严格,仅限于本科室重症患者,且研究启动前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愿意主动参与并签署同意书。相反,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或入ICU前已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被排除在外[2]。
通过严谨的筛选标准,研究保证了样本的同质性,为准确评估HFMEA -SHEL结合的护理干预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
1.2 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沿用了标准的抗感染护理措施,包括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以及维持病房环境的日常清洁消毒和微生物监测。
而观察组则在标准护理基础上,融入了HFMEA联合SHEL模式的创新护理策略。具体步骤包括:
组建HFMEA专业团队:观察组首先成立了由ICU感染控制护士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员组成的HFMEA工作小组。该团队参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专家共识》,深入探讨ICU中MDRO感染的潜在危险源,为后续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人员培训与风险评估:HFMEA团队为ICU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综合培训,内容涉及HFMEA -SHEL模式、MDRO感染风险减缓策略等。培训结束后,通过发放并收集风险评估问卷,让医护人员根据发生度(O)、严重度(S)和易侦测性(D)三个维度对潜在风险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等级从1(最低风险)至5(最高风险)不等,用以识别和优先处理关键风险点。
利用先进的院感实时监测系统,全面监督并分析ICU的多重耐药防控工作,确保从软件、硬件、环境到人员培训的全方位覆盖。在软件层面,通过完善科室管理制度、细化操作流程,以及加强对医护人员和辅助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硬件配置方面,确保充足的防护资源和符合院感标准的诊疗环境,避免因资源配置不足导致的感染风险。针对科室环境,强化多重耐药菌的警示标识,利用智能化系统生成个性化的感染控制流程图,便于医护人员参照执行,并实施定期的质量评估,促使防控措施不断完善。在人员培训上,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图文资料、线上教育和模拟演练,不仅提升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操作,形成持续改进的文化氛围[3]。
进行系统性的风险评估与管理,HFMEA团队采用FMEA方法,深入剖析潜在的感染风险,通过综合考虑发生度、严重度和可侦测性,对风险进行分级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此过程中,团队不仅进行静态评估,还实施动态监控,定期回顾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结合院感监测系统的实时反馈,灵活调整策略,确保干预效果的最大化。
为了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定期汇总分析ICU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对防控成果进行总结反馈,这不仅包括对感染率等量化的硬性指标进行比对,还涵盖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患者护理体验等质性反馈,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立体的评估结果。
这一整套结合HFMEA与SHEL的护理干预模式,展示了从风险识别到干预措施执行,再到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思路。通过软件硬件的同步升级、环境的精细化管理、人员的全方位培训,以及持续的风险评估与策略调整,有效地提升了ICU对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能力。该模式不仅直接体现在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改善了临床预后,也显著提高了医疗团队的协作效率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重症监护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通过不断的实践与优化,该模式还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对提升整个医疗体系的感染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通过三项关键指标评估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首先,计算并对比了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ICU内微生物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频次,以此直接衡量干预措施对感染控制的成效。其次,通过对医嘱执行时效、物品管理、隔离措施、手卫生依从性及个人防护恰当性的合格率统计分析,评估了干预措施对提升护理操作标准化与质量的影响力。最后,借助特制的患者满意度问卷,从环境、服务、教育、技术操作及总体体验五方面征询患者意见并评分,以此检验干预措施在增强患者住院体验方面的效果。问卷总分100分,得分高代表满意度高。通过这三方面的综合评定,全面审视了护理干预的实际效益。
1.4 统计学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药菌检测
在对比分析中,观察组显示出更积极的微生物检测实践,其送检比例显著超越了对照组,并且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方面成效卓著,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差别经过统计测试被证实具有高度显著性(P值小于0.05)。具体到重点监控的菌种,观察组在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频率上,均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此外,当考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最终处理结果时,观察组的患者康复或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表明所采取的综合干预策略不仅在预防上见成效,也促进了患者更好的治疗结局。详细的菌种检测与感染控制成果,已在表1中详尽列出。
表1 药菌检测对比(n/%)
组别 | n | 铜绿假单胞菌 | 微生物送检人数 | 大肠埃希氏菌 | 肺炎克雷伯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多重耐药检出率 | 标本送检率 |
观察组 | 36 | 0(0.00) | 36(100) | 1(2.78) | 1(2.78) | 0(0.00) | 1(2.78) | 36(100) |
对照组 | 36 | 3(8.33) | 33(91.6) | 1(2.78) | 2(5.56) | 1(2.78) | 7(19.44) | 33(91.6) |
χ² | - | - | - | - | - | - | 5.108 | - |
p | - | - | - | - | - | - | <0.05 | - |
2.2 护理质量
护理干预后,院感督导团队实施了总计85次监督审查,数据显示观察组在多项感染控制关键指标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些指标包括医疗物品的专项使用与废弃物妥善处理、隔离措施的准确标记、全科室人员感染防控知识测试成绩、手卫生习惯的遵循率,以及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率,所有这些方面的改善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P值小于0.05)。详细的比较数据已汇总于表2。
表2 护理质量对比(n/%)
组别 | 督导次数 | 隔离标识完善率 | 医疗物品专用及废弃物处理合格率 | 全科感染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 | 防护用品合格率 | 手卫生依从性合格率 |
观察组 | 85 | 85(100.00) | 81(95.29) | 83(97.65) | 81(95.29) | 84(98.82) |
对照组 | 85 | 64(75.29) | 74(87.06) | 71(83.53) | 66(77.65) | 70(82.35) |
χ² | 6.875 | 4.126 | 5.664 | 7.873 | 7.135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3 满意度
在一项针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研中,观察组的各方面评分均超越了对照组,并且这种差异被证实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低于0.05。详细数据显示于表3中,清晰展示出观察组在若干关键领域—包括住院环境的舒适度、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的专业性、给予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以及住院期间的安全保障—的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3 满意度对比()
组别 | n | 住院环境 | 服务态度 | 技术操作 | 健康指导 | 住院安全 |
观察组 | 36 | 89.57±5.33 | 91.19±5.78 | 89.92±5.25 | 93.62±6.03 | 88.54±5.18 |
对照组 | 36 | 81.74±4.89 | 83.26±4.95 | 80.36±4.74 | 84.48±5.23 | 80.15±4.63 |
t | 7.958 | 8.014 | 9.217 | 9.766 | 8.117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3 研究结果
医院内的感染控制是衡量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对重症病患的康复进度及治疗成效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多重耐药菌(MDRO s)作为一类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抵抗力的细菌,其感染状况复杂且治疗难度大,显著提升了患者面临的生死风险。重症监护室(ICU)作为收治严重免疫缺陷患者的部门,成为了MDRO s感染的热点区域,加强对此类感染的防控,对于提升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确保ICU环境安全及改善患者康复结果至关重要。这不仅要求医院建立健全的感染防控机制,还应不断监控MDRO s的发展趋势,实施高效策略减少感染事件,从而捍卫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和患者的健康权利[4]。
近年来,医疗行业愈发重视患者安全,控制医院感染,尤其是遏制MDRO s的传播,成为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任务。随着医疗模式的发展和护理观念的转变,护理模式正由单一功能导向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型,强调综合性和个性化服务。在此背景下,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作为一种预知性风险管理工具,通过预见并解析可能的错误模式及其成因,为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路径。HFMEA因其在识别和减少医院安全风险方面的高效性,在国际上广受认可,并逐渐在国内应用于包括跌倒预防、静脉输液流程改进,以及锐器伤害等在内的多个领域,有效防止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展现了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一系列举措和工具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医院在提升感染控制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医疗安全管理领域,SHEL模型(涵盖软件、硬件、环境及人员因素)作为一个综合性框架,通过对各类事故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促进了多方面策略的形成,旨在优化应急响应、增进顾客满意,并增强团队间的协同作用。大量研究证实,采用SHEL模型能够显著提升工作人员面对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和服务质量。与此同时,HFMEA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评估工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临床、护理及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尽管两者各有千秋,但它们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防控中的综合应用则鲜有探索[5]。通过整合HFMEA的前瞻性风险分析与SHEL模型的全面性视角,为ICU感染控制开辟了一条创新路径,旨在实现风险更精细的识别与干预,从而加固患者安全网,推动医疗质量上行。
本次研究将HFMEA与SHEL模型相结合,应用于ICU感染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及其对降低多重耐药菌(MDRO s)感染率和改善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策略,融合这两种模式的实验组在控制MDRO s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MDRO s检出率明显降低(从25.00%减少至5.56%,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在多个护理质量指标上也表现突出,如医疗用品正确处理、隔离措施的规范实施、手卫生遵循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高满意度,这些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联合应用HFMEA与SHEL模型不仅成功地抑制了ICU内MDRO s感染的扩散,通过提高检测效率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达成了感染控制的目标;它还在护理操作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正面效应,包括提升医疗物资管理的规范性、强化隔离程序的有效执行和提高手卫生的遵从率,这些均体现了该组合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感染控制方面的双重正面影响。尤为重要的是,患者满意度的显著上升,不仅直接反映了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进步,也有力地证明了患者安全与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实质性提升。这一研究成果为ICU感染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思路,强调了综合管理模式在优化医疗安全与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4 结语
本研究有力地证明,将HFMEA与SHEL模式相结合运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能大幅度提升感染控制效能,改进护理程序,最终促进患者满意度和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增长,树立了重症监护环境下感染控制和护理实践的新标准。这种创新的联合应用不仅为医院感染管理领域注入了新的理论导向和实用策略,更为增强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效能和护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展现出广泛推广的潜能和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缘邯,郝利霞,白安娜,等. 多重耐药菌在康复科中感染情况调查分析及防控措施[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5 (06): 603-605.
[2]刘晓慧,杨林凤,钟青. 神经外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 (20): 3084-3089.
[3]田梅,周媛,周敏,等. 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3, 23 (18): 3465-3469+3478.
[4]沈瑞芬. 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J]. 西藏医药, 2023, 44 (03): 53-55.
[5]冯芳,钟素萍,林青霞. ICU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分析[J]. 抗感染药学, 2023, 20 (02): 16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