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医院感染中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金颀

贵州省大方县中医医院,贵州 毕节 551600

摘要

目的:探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的关键科室(包括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综合内科)。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23年6月至9月为干预前阶段,指定为常规组,包含1850例住院患者和74名护理人员;2023年9月至12月为干预后阶段,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指定为试验组,该组包含1880例住院患者和74名护理人员组成。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对比干预前后的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来综合评估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常规组有所降低,而住院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病原学送检的比例则高于常规组,这两项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尽管在两组间进行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比较时,并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此外,试验组的护士在感染控制知识的掌握、环境清洁消毒的合格率、消毒物品管理以及无菌物品管理的合格率方面均高于常规组,这些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提升护士感染控制能力和执行院感措施方面的有效性。然而,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两组之间的比较并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实施针对性的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院感控制;精细化护理;护理管理

正文


中国分类号:

 


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全过程及不同阶段,护理工作扮演了核心角色,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细化到操作流程、职业态度及工作风格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规范性和严格性,由此促进护理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精细化的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通过对信息进行精确的分析,收集患者全面的信息,建立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1]。本20239月起,对重点科室入院患者采取精细化护理管理,以整体性护理干预手段,考查精细化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成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6月至12月期间本院的住院患者以及护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于住院患者,纳入标准:依从性较好的患者;以及患者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以及中途自愿退出研究的患者。

研究期间,20236月至9月被定为干预前阶段,参与的住院患者共计1850例,其中男性患者886例,女性患者964例,年龄分布在119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2±11.63)岁。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以及进行病区基础调查和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20239月至12月则被设定为干预阶段,视为试验组,参与的住院患者共计1880例,包括男性患者860例,女性患者1020例,年龄范围从1297岁,平均年龄为64.23±11.17)岁。本研究涉及的两组护理人员共计74名,全部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2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00±9.20)。职称方面,拥有高级职称的有6人,中级职称的24人,初级职称的44人;在教育背景方面,参与本次研究的人员包括硕士研究生3名,拥有本科学历的共52名,持有专科学位的则为19名;就工作经验而言,从业时间超过20年者共6人,工作年限在1020年之间者为30人,510年之间者则有33人,不到5年的有5人。通过对比两组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表明其间的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两组在对比研究时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该研究项目已经得到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正式批准。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标准化的护理管理程序,坚决贯彻医院关于感染防控的相关规定与要求,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确保病区环境清洁与消毒达到标准。此外,加强一次性医疗物资及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置工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感染控制的知识培训,并向患者普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高健康安全意识。

试验组: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在试验组中,执行细致化的护理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涉及几个方面:①强化医院感染治理体系。将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确立医院感染管理团队。各个科室也形成自己的感染管理小组,并为病区配备感染控制的监督人员,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分工,构建了系统性、规范性的护理管理架构。研究显示[2],培养专门的院感专职护士对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显著效果。②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对护理队伍实行分层管理,确保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得以实施至各管理层级的具体操作中,完善培训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及考核,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全面了解院内感染的高风险因素以及防控重点。③加强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周进行一次质量控制检查,并在月末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针对发现的护理相关的感染危险因素,提出改善方案并执行PD-CA(计划-行动-检验-行动)循环[3],以确保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执行。④加强环境与卫生控制。针对病房管理,实施精细化策略以增强疗区内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及空气质量控制,对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房环境,包括空气、地面、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都需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为此,可利用便携式空气消毒器进行空间消毒,对于污染情况或传染性疾病患者,立即实施消毒和清理措施,确保室内及诊疗空间的空气流畅,对空气和物体表面定期每月开展环境微生物测试[4],对保洁人员进行预防感染的知识培训和普及。⑤做好知情到位工作。在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医学样本方面,需详尽解释正确的样本收集方法,严格遵循病原学样本采集的标准化程序。这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培养的具体时机、所需血量、培养份额以及是否在采血前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等因素。⑥加强消毒管理。对于接受特殊诊疗或辅助检查(如CT扫描、影像检查或X射线介入检查)的患者,必须合理计划检查时间并确保使用后的器材和物品得到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同时,诊断过程产生的医疗废物需要进行正确的分类和收集,以减少医院感染风险的发生。⑦重点人群管控。特别关注诸如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或使用呼吸机等高风险部位和患者群体[5],例如接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危重病患及具有创伤性疾病的患者。强化这些区域和群体的监控和管理,限制访客探视并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⑧注重安全与规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预防针头刺伤所可能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对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实施专门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药物配伍禁忌,依据医嘱执行药敏试验。根据病原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做出针对性的抗菌药选择,有效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观察指标

在本研究中,监测指标涵盖了医院感染发生率、住院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的病原学送检率以及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医院感染发生率是通过将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数除以同期住院患者总数得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则是通过将使用抗菌药物前送检的病原学标本病例数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总病例数计算得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的计算是通过将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除以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的总数得出。此外,研究还对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方面的知晓程度以及院感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包括环境清洁与消毒、消毒物品的正确使用、无菌物品的管理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方面。院感知晓率的计算是通过将知晓人次数除以考核人次数得出,其中考核人次数是集中考核人次数与抽查人次数之和;院感措施落实率的计算则是通过将各项措施的合格次数除以抽查次数得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的比较

试验组中,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住院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病原学检测的送检率高于常规组,这两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中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耐药菌的检出上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


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的比较[%n/N]

组别

例数

院感发生

病原学送检

多重耐药菌检出

常规组

1850

1.1421/1850

39.55581/1469

7.8011/141

试验组

1880

0.5310/1880

74.32912/1227

10.2115/147

χ2


4.117

327.222

0.506

P


0.042

0.001

0.477


2.2两组护士医院感染知识掌握及院感措施落实情况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护士在感染控制知识方面的知晓率、治疗区域环境清洁与消毒的合格率、消毒物品管理的合格率以及无菌物品管理的合格率均高于常规组,这些差异均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而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两组之间的比较并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两组护士医院感染知识掌握及院感措施落实情况的比较[%n/N]

组别

人数

院感知识知晓

环境清洁与消毒

消毒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管理

医疗废物管理

常规组

74

79.0583/105

78.6570/89

72.87180/247

90.96171/188

84.6255/65

试验组

74

91.20114/125

92.37109/118

93.54333/356

97.70255/261

93.2683/89

χ2


6.858

8.166

49.042

10.266

3.014

P


0.007

0.004

0.001

0.001

0.083


3讨论

院内感染的出现不仅延缓了患者的恢复速度,而且一旦感染范围扩散,还可能引发医院范围内的群体性感染事件。在护理管理活动中,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护理管理的品质和水准。由于医院感染的防御与控制任务牵涉到多个层面、众多管理环节和各种方面的管理,依靠单一的传统管理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因其采用了系统化和程序化方法来精确化护理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条例而被广泛采纳[6],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并实现护理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是推进临床护理管理顺畅进行的关键所在。

在此研究中,对于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的关键科室(包括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综合内科)中的住院患者,在引入精准护理管理措施前后,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数据、医护人员对于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成效进行了深入的回顾性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精细化的护理管理策略,进行全面的护理介入之后,患者的医院内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14%减少至0.53%。同时,关于病原体的检测率和多重耐药性菌株的检出率也实现了显著增长;护理人员对感染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治疗区域的环境清洁与消毒达标率、消毒物品及无菌物品管理的合格率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的达标率均得到了明显提升。这些指标的改善强调了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体系、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分层管理、充分执行感染控制措施、推广深入的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原则等精细化护理管理策略对于有效遏制医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视易感人群的防护,医院内感染的风险得以降低[7]。对关键岗位和环节实行精细化管理,规范化临床实践、提高检测质量、加强专业培训及定期监督评估,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执行,均对消除潜在的医院感染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构建专业、科学且规范的护理管理制度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督导以及考核,强化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的意识和实践,实施针对性的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这些发现提示,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美兰,李如见.护理质量管理对院感控制率及护患纠纷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1):183-185+189.

[2] 王丽,曾春霞,杨雅.研究护理精细化管理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9(01):113-115.

[3] 周超文,杨礼菲.改良预警评分标识联合精细化管理在PIVAS感染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09):167-171.

[4] 李红艳,张丽沙,邹文爽,.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感控档案单套制模式分析[J].兰台内外,2023,(27):4-6.[1]张小胖.精细化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对护理质量及感染率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03):119-121.

[5] 陈昌群,杜宁莉,谢俊华,.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地市级综合医院感染疾病科多重耐药菌规范管理中的作用研究[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下).绵阳市中心医院;,2022:2.

[6] 崔琴.感染护理技能培训在降低医院感染率中的应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0):77-79.陈燕如,李惠萍,周凯,.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控制呼吸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6):133-1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