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刘紫薇,刘予希,王雪雅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外科胸部手术后患者常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排液排气。具体操作方法是选取合适的引流管,将引流管一端和胸腔处伤口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一个无菌的引流瓶,将胸膜腔内残存的液体气体引流出来,使肺能够重新复张,恢复功能。临床上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减轻胸膜腔内压力,因此对疾病的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将从概念、目的、原理、安放位置等方面对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进行综述,以提升护士对胸腔闭式引流的重视程度,提高外科临床护理水平。


关键词

胸腔闭式引流;临床;护理;综述

正文


1.介绍

外科胸部手术后,排液排气对于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个过程旨在维护患者胸腔内部的气压平衡和排除术后可能积聚的液体或气体。术后液体积聚可能源于血液、淋巴液或者感染产生的脓液。若未及时有效地排除,可能威胁病人生命,如气胸,即气体进入胸膜腔,严重时会压迫肺部,影响呼吸。

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排除胸腔积液的方法是胸腔闭式引流,它在处理各种胸部积液、气胸和血胸等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开放式引流,闭式引流可避免切开胸腔的手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此外,胸腔闭式引流在实施过程中可即时监测引流量,能够快速且精准地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从而为医疗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

然而,胸腔闭式引流术中和术后的护理也相当重要,因为在引流管放置期间以及术后,患者可能面临包括疼痛、感染、再积液、肺塌陷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积极、专业的护理是胸腔闭式引流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恢复期。若护理不当,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时可进一步导致死亡。

本文搜集并整理了最近十五年的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相关文献,力求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解,对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将从中筛选出一些关键的研究成果,以此展现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的进步与变革,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本文第二章将介绍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的概念、目的与手术原理。第三章将介绍手术术中护理,术后引流管放置与意外事故处理方法。第四章将介绍防止引流管意外脱落的方法和拔管指征。最后,第五章为一个简短的总结,总结目前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护理现状并提出后续发展方向。

2.胸腔闭式引流手术介绍

2.1胸腔闭式引流的概念

胸腔积液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病症, 一些疾病如结核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发生时比较容易出现胸腔积液。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排除胸腔积液的方法是胸腔闭式引流1]。胸腔闭式引流则是通过选取合适的引流管,将引流管一端和胸腔处伤口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一个无菌的引流瓶,将胸膜腔内残存的液体气体引流出来,使肺能够重新复张,恢复功能的一种方法。

2.2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

胸腔积液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是由于低蛋白血症、胸膜恶性肿瘤等疾病引发。由于液体产生重力,胸腔闭式引流术便利用胸腔内的积液产生的重力作用,使液体经过引流管注入到放置位置较低的引流瓶中。若外界气压比胸腔压力小时,空气不会从引流管内通过伤口处进入胸腔;若肺已经复张良好时,胸腔内压力便小于外界气压,这时引流瓶中放置的无菌生理盐水起到了作用,随着外界气压的压迫,水流倒吸入引流瓶中长管的下端,形成一小段水柱,将外界空气和胸腔内气体阻隔,防止造成气体倒吸形成气胸。

2.3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

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术,可以将患者胸腔内积气积液引流出,避免造成脓胸。在经过引流后,肺得到复张,纵膈保持正常的位置,能够有效促进胸腔恢复负压状态,使患者维持正常的呼吸形态。

2.4胸腔闭式引流的装置

2.4.1装置的构成

通常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时采用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方法。胸腔闭式引流管有塑胶管和橡皮管两种。塑胶管管径较小,约为1cm左右,适合排出积气;橡皮管管径较大,约为2cm,适合排出积液积气。

2.4.2引流瓶的分类

引流瓶可分为单瓶、双瓶及三瓶等。而在临床以使用单瓶多见。

2.4.2.1单瓶的构成

单瓶由一个无菌密闭瓶组成。引流管连接在单瓶上, 这个瓶体既作为水封又作为收集容器。瓶内各有两个管道,一长一短,分别为长管和短管。水封瓶上端有两个孔,分别连接长、短管。瓶内装有50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入盐水后使长管下端浸没于液面下3-4cm,短管始终保持在液面以上,令外界大气压与瓶内空气保持流通,使压力达到平衡。在进行引流时,长管与胸腔闭式引流管相连,余气余液根据重力的作用会顺势注入水封瓶内,使液面上升。通常情况下,水柱会根据病人呼吸运动而波动并升高约8-10cm,表明患者的引流为通畅;如果水柱没有明显波动且升高,表明患者的引流不通畅,可能存在阻塞。

2.4.2.2双瓶的构成

双瓶由两个无菌密闭瓶组成。第一个无菌密闭瓶和单瓶引流装置相同,同为水封瓶,第二个密闭瓶上端有两个孔,用短管将其中一个孔和第一个水封瓶长管连接,用于收集胸腔引流液。另一个孔和连接短管,和外界大气压相通。在引流液体时, 水封下的密闭系统不会受到引流量的影响

2.4.2.3三瓶的构成

三瓶是在双瓶的结构上增加了一个负压控制瓶。负压控制瓶上端由三孔组成,便于连接长管和短管。使用时其中一个短管和双瓶中水封瓶的短管相连,另一个短管和外界大气压相通。因为引流瓶内吸力的大小取决于通气管没入液面的深度,所以设置负压引流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吸力过大引起胸膜损伤。

3.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术后护理    

3.1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放置位置

引流管可置于锁骨中线第二肋间隙,便于引流积气。

引流管可置于腋中线/腋后线第6至第7肋间,便于引流积液。

引流管可置于出现脓胸位置的最低处,便于引流脓液。

3.2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要点

3.2.1保持管道密闭的方法

在进行护理时,着重观察引流管是否出现破损、连接不当、脱落等情况,各衔接处均要求密封(包括胸壁伤口处、引流管与水封瓶连接处等)。临床过程中时常可见胸腔闭式引流管脱落现象, 需反复穿刺, 将增加患者的痛苦、医疗费用及感染发生的几率[2]在患者伤口处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密封,引流管与皮肤衔接处可以使用胶布粘贴固定。指导患者日常活动或休息时始终保持引流瓶处于直立状态,不可将其倾斜或翻转,使长管始终在液面下3-4cm,避免倒置时空气从长管中进入胸腔,造成气胸。若患者需要进行姿势的变换时,可先使用止血钳对引流管进行双向夹闭。同时继续观察引流情况,若出现大量气体逸出,应及时开放引流管,不可长时间进行夹闭,避免张力性气胸的形成。在结束操作后,应及时解除止血钳的双向夹闭,将引流瓶放置于伤口下60-100cm。

3.2.2保持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处于无菌状态的方法

在护理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患者的过程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是避免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前提。因此应熟练掌握无菌技术规范,每日按时更换患者的引流瓶,勿直接用手在水封瓶与引流管接口处触摸,可垫上无菌纱布后更换,避免污染。注意在无菌操作中进行换药,无菌敷料每周更换2~3次。当患者水封瓶内引流液蓄积过多时,可按需更换水封瓶。

3.2.3保持胸腔引流液通畅的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定时检查引流管及引流瓶是否完整无破损、是否出现阻塞。检查管道时可指导患者进行轻咳,再观察水封瓶内液面波动情况。若患者术后恢复佳,可指导其采取半坐卧位,使积气积液下移,便于引流。

3.2.4观察引流液的方法

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护士应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出量,观察水柱波动情况等,这样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便于后续治疗。在引流正常,患者无其他不适时,引流液一般为淡血性;当引流液颜色较淡且浑浊时,表明可能出现乳糜胸;当有胃内容物从引流管流出时,则说明可能出现吻合口瘘的情况。若引流量超过100ml/h, 持续观察4~6h未见减少, 床边胸部X线显示凝固性血胸阴影, 有呼吸循环障碍, 脉搏120次/min以上, 呼吸30次/min以上, 则诊断胸腔内活动性出血需再次开胸止血[3]。在观察水柱波动时,如果波动幅度过大,有气泡从管口逸出,提示可能出现了肺不张的情况,及时检查患者是否有皮下气肿出现,并报告医师便于及时治疗;如果波动幅度过小,提示可能出现了引流不畅,导管阻塞或胸腔呈负压状态,应及时检查导管,解除弯曲,报告医生处理;波动范围如果维持在4-6cm水柱左右,则提示引流正常。

3.2.5观察引流气体的方法

术后由于感染, 引流管本身对管口周围组织的压迫、摩擦以及患者翻身、活动等对引流管的牵拉, 使管口周围的瘘口增大,从而引起管口周围漏气、渗液。通常情况下,患者排出大量气体且伴随用力咳嗽时为Ⅰ度漏气;排出少量气体且发生在日常交谈中时为Ⅱ度漏气;排出大量气体且发生在平静呼吸时为Ⅲ度漏气。如果漏气处于Ⅰ~Ⅱ度,无需特殊处理,2~5 d可自愈;如果漏气达到Ⅲ度,逐渐转换至Ⅰ~Ⅱ度后,约5~7 d后可自愈;如果存在残端瘘或者支气管瘘,且有感染、Ⅲ度漏气或出血征象出现时,需及时告知医师,再配合医师进行专业处理[4]

3.2.6并发症的护理

临床上治疗该病通常采用皮微创胸腔置管闭式引流,主要是将胸腔积液及时排除,但是胸腔置管闭式引流也容易造成胸膜反应、胸膜增厚、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在每日的护理中,应着重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和伤口引流状况,执行无菌操作,遵医嘱使用抗炎、利尿、止疼等药物,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免发生感染。在手术后,护理人员应保证患者病房的干净和整洁,确定温度和湿度,其温度控制在23℃左右,湿度为75%左右,另外指导患者多饮水,保持大便的通畅,并告知患者避免用力屏气以及剧烈咳嗽[5]。置管操作和手术操作可导致患儿肺组织功能减弱或弹性回缩, 肋肌和膈肌部位的运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分泌物会在支气管及肺泡内逐渐变黏稠咳嗽有利引流, 鼓励患者有效咳嗽, 以尽早排出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 促进肺复张, 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积气和积液的排出。对无力咳嗽的患者, 护士一手按压切口, 另一手中指按压胸骨上窝处, 刺激总气管引起咳嗽反射, 有利咳嗽[6]

3.2.7疼痛护理

术后患者由于伤口未愈,引流管与胸腔产生摩擦,使患者产生疼痛感。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向患者解释说明疼痛产生的原因,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及进行日常活动锻炼。同时加强自身操作的规范性,最大程度减轻患者在输液、换药等方面造成的不适感。若患者疼痛程度加深,无法自行缓解,应向医生进行反馈,以便于进一步止疼。

3.2.8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在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前、中、后对患者做好护理工作,否则会引起患者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不可否认的是,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关键的影响。当患者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状态时,护士应主动关心爱护,向其本人及家属讲解术后观察的要点、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等,使其得到关怀,有利于重拾信心。还可以选择愈后较为良好的病患为其讲解术后经验,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度,便于进一步治疗。

3.3处理意外事件的方法

巡视患者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皮肤伤口处与引流管连接不当,应当迅速用手指捏紧皮肤,防止空气进入,再用无菌纱布将伤口封闭,及时向医生报告处理,不可将已脱出的管道插回伤口,以免造成二次污染;遇到引流瓶包装破损或者瓶口与引流管连接不当,应及时用血管钳夹闭管道,若身边没有器械,也可迅速用手将引流管折叠,重新更换引流瓶;当患者无明显不适,应指导其完成床上锻炼,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压疮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形成;还要督促患者每日进行腹式呼吸的锻炼,便于排出余气余液,促进术后恢复。

4.引流管脱落预防与拔管指征

4.1预防引流管脱管的护理要点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在胸外科手术后通常患者带有胸腔闭式引流瓶, 对胸腔中残留血液气体进行引流, 但由于引流瓶的材质轻, 在临床护理中经常发生引流瓶倾倒或是脱管的现象, 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7]。当患者放置引流管后, 应每天及时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配合程度。因此在术后进行管道护理时,需要护士灵活选用方法,可在管道上注明标识,使用胶布或胸带将引流管固定于腰部,减少患者移动时将胸瓶牵引的风险。在术后安置引流管后应及时测量长度,选用适合患者身高的长度,避免过长或过短带来行动的不便[8]

4.2拔管指征

要正确认识到拔管后即使胸腔内有少量渗出物也能被机体所吸收,而且引流管置入时间过长会增加外界细菌通过导管进入胸腔的风险性,因此引流时间要合理。在引流管固定4872小时后,应及时查看引流瓶内液体颜色,如果颜色变浅,气体从水封瓶内不再逸出,说明患者恢复较好。若24小时引流液量少于50ml,引流脓液量少于10mlX线显示肺复张良好,患者无明显不适,呼吸良好后,可以考虑拔管。

4.2.1拔管方法

在临床进行拔管护理时,常常让病人在深吸一口气后迅速拔管,将胸壁伤口用无菌纱布包裹严实。在拔管完毕后一天内,着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伤口是否出现疼痛,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发绀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小结

胸腔闭式引流术作为临床上常见的胸外科术后护理方法,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患者的配合程度都是影响胸腔闭式引流护理的关键。该方案护理的知识内容广、知识多,护士进行操作时容易遗漏,患者因病情变化有时也难以配合。临床上针对胸腔闭式引流正在进行创新与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只有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流程,对患者病情有详细了解后,才能指导患者正确保护引流装置及讲解脱管应急措施,降低意外事件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邓国忠.护理干预对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09):124-125.

[2] 郭秋野,李燕妮,杨云桥,张伟.一次性引流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胸腔穿刺放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121例临床比较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03):478-479.

[3] 陆晓娟.胸腔闭式引流的术后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02):152-153.

[4] 徐成利,邓敏,张京敏,谭营,孙宁过.优质护理干预在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肋骨骨折合并气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05):188-189+195.

[5] 程艳.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患者的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7):234-235.

[6] 田永瑢.闭式胸膜腔引流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8):2128-2129.

[7] 高卫红 ,袁东运 ,徐立江.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防痨杂志,2005(02):61-62.

[8] 卢惠民,冯锦珊.胸腔闭式引流管滑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3,32(08):76+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