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医院2019-2021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
正文
1材料来源
1.1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基本情况
通过HIS系统提取医院2019-2021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共2005例进行分析研究,均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价的有效报告。分析纳入标准为:患者正常用法用量使用合格药品;所使用药品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
1.2 该研究涉及的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
1.2.1 ADR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ADR监测原则,列入ADR范围符合以下三条:服药后发生ADR;符合这种ADR的类型;停药后ADR有所改善。
1.2.2 ADR评价标准: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的不良反应。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本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系统,该系统收集的数据是由本医疗机构医生、护士、药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有临床药师收集整理严格按照《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填写,统一上报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审核通过后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根据数据类型和分布选择适当的描述指标和统计方法。变量为等级资料时应用列联表秩和检验,应用Kappa一致性系数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分类的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2019年-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性别年龄分布
2019年统计的总药品不良反应为617例,其中男性为278例(占45.1%),女性为339例(占54.9%)。2020年为815例,男性333例(占40.9%),女性482例(占59.1%)。2021年下降为573例,男性261例(占45.5%),女性312例(占54.5%)。总体药品不良反应人数呈下降趋势,女性总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1133例(占56.5%),男性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872例(占43.5%),女性高于男性(P<0.05)。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某三甲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结果一致[9]见表1。
表1 2019年-2021年药物不良反应人群性别、年龄分布 | |||||||||
年龄分布 | 2019 | 2020 | 2021 | ||||||
男 | 女 | 合计 | 男 | 女 | 合计 | 男 | 女 | 合计 | |
0-17 | 27 | 15 | 42 | 9 | 23 | 32 | 9 | 14 | 23 |
18-65 | 156 | 240 | 396 | 241 | 332 | 573 | 158 | 242 | 400 |
66-79 | 83 | 68 | 151 | 74 | 105 | 179 | 85 | 49 | 134 |
80-89 | 9 | 14 | 23 | 8 | 20 | 28 | 8 | 6 | 14 |
90-99 | 3 | 2 | 5 | 1 | 2 | 3 | 1 | 1 | 2 |
合计 | 278 | 339 | 617 | 333 | 482 | 815 | 261 | 312 | 573 |
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为H=4.5,P<0.05,按照α=0.05的检验标准,拒绝H。0可以认为不良反应人群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有差异。
2.2 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由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2019年占比69.9%,2020年占比78.0%,2021年占比74.2%,平均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74.0%(P<0.05)。紧随其后的是口服用药,平均占比14.8%。而静脉注射、局部外用,皮下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其他方式给药总占比10%左右,见表2。
表2 2019-2021年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 ||||||
给药途径 | 2019 | 构成比 (%) | 2020 | 构成比 (%) | 2021 | 构成比 (%) |
口服 | 108 | 17.5 | 111 | 13.6 | 76 | 13.2 |
静脉滴注 | 431 | 69.9 | 635 | 77.9 | 425 | 74.2 |
静脉注射 | 27 | 4.4 | 30 | 3.7 | 19 | 3.3 |
局部外用 | 5 | 0.8 | 7 | 0.9 | 4 | 0.7 |
皮下 | 15 | 2.4 | 14 | 1.7 | 12 | 2.1 |
肌肉 | 11 | 1.8 | 10 | 1.2 | 9 | 1.6 |
其他 | 20 | 3.2 | 8 | 1.0 | 28 | 4.9 |
合计 | 617 | 100 | 815 | 100 | 573 | 100 |
注:χ²=63.2 ,P<0.05
2.3引发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分类情况
从分析结果可见,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17类药物,每一类药物统计出引发不良反应次数最多的药物作为代表药物。2019年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占55.3;抗感染药占19.6%;中成药占10.7%;心脑血管占3.4%;这四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总药物的89%,见表3。2020年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占39.6%;抗感染药占18.2%;中成药占8.3%;心脑血管药占6.4%,较2017年升高,见表4。2021年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占55.1%;抗感染药占18.2%;中成药10.3%;心脑血管药占3.1%,见表5。
由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引发本医疗机构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肿瘤药、抗感染药、中成药、心脑血管药。2019-2021年每种药物的占比基本不变,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也基本不变。
表3 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分类情况 | |||
药品类别 | 病例数 | 占比 (%) | 主要药物 |
中成药 | 66 | 10.7 | 银杏达莫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迈之灵片 |
抗感染药 | 121 | 19.6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头孢唑肟粉针、莫西沙星注射液 |
抗肿瘤药 | 341 | 55.3 | 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 |
营养类药 | 4 | 0.6 | 氨基酸注射液 |
血液系统药 | 10 | 1.6 |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
消化系统药 | 9 | 1.5 | 泮托拉唑粉针,艾司奥美拉唑钠胶囊 |
解热镇痛抗炎药 | 3 | 0.5 | 布洛芬缓释胶囊 |
生物制品 | 1 | 0.2 | 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 |
呼吸系统药 | 11 | 1.8 | 氨溴索注射液 |
内分泌系统药 | 9 | 1.5 |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
心脑血管药 | 21 | 3.4 | 血栓通粉针 |
麻醉药 | 3 | 0.5 | 羟考酮缓释片 |
精神系统药 | 4 | 0.6 | 卡马西平片 |
神经系统药 | 2 | 0.3 | 奥氮平片 |
造影剂 | 9 | 1.5 | 碘克沙醇 |
泌尿系统药 | 1 | 0.2 | 坦索罗辛胶囊 |
免疫系统药 | 2 | 0.3 | 胸腺肽肠溶片 |
合计 | 617 | 100.0 | |
表4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分类情况 | |||
药品类别 | 病例数 | 占比 (%) | 主要药物 |
中成药 | 68 | 8.4 | 银杏达莫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迈之灵片 |
抗感染药 | 148 | 18.2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头孢替安粉针、莫西沙星注射液 |
抗肿瘤药 | 323 | 39.7 | 奥沙利铂、卡铂、奥沙利铂 |
营养类药 | 14 | 1.7 | 氨基酸注射液 |
血液系统药 | 12 | 1.5 |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
消化系统药 | 17 | 2.1 | 泮托拉唑粉针 |
解热镇痛抗炎药 | 17 | 2.1 | 布洛芬缓释胶囊 |
生物制品 | 2 | 0.2 | 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 |
呼吸系统药 | 28 | 3.4 | 氨溴索注射液 |
内分泌系统药 | 43 | 5.3 |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
心脑血管药 | 52 | 6.4 | 血栓通粉针 |
麻醉药 | 34 | 4.2 | 羟考酮缓释片 |
精神系统药 | 17 | 2.1 | 卡马西平 |
神经系统药 | 6 | 0.7 | 阿普唑仑、地西泮注射液 |
造影剂 | 26 | 3.2 | 碘克沙醇 |
泌尿系统药 | 2 | 0.2 | 坦索罗辛胶囊 |
免疫系统药 | 4 | 0.5 | 辅酶Q10 |
合计 | 813 | 100.0 | |
表5 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分类情况 | |||
药品类别 | 病例数 | 占比 (%) | 主要药物 |
中成药 | 59 | 10.3 | 银杏达莫注射液、七叶皂苷钠粉针、热毒宁注射液 |
抗感染药 | 104 | 18.2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头孢替安粉针、莫西沙星注射液 |
抗肿瘤药 | 316 | 55.1 | 紫杉醇、卡铂、顺铂 |
营养类药 | 3 | 0.5 | 氨基酸注射液 |
血液系统药 | 8 | 1.4 |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
消化系统药 | 10 | 1.7 | 泮托拉唑粉针,艾司奥美拉唑钠胶囊 |
解热镇痛抗炎药 | 4 | 0.7 | 布洛芬混悬液 |
生物制品 | 1 | 0.2 | 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 |
呼吸系统药 | 9 | 1.6 | 氨溴索注射液 |
内分泌系统药 | 10 | 1.7 |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
心脑血管药 | 18 | 3.1 | 血栓通粉针 |
麻醉药 | 5 | 0.9 | 羟考酮缓释片 |
精神系统药 | 6 | 1.0 | 卡马西平片 |
神经系统药 | 5 | 0.9 | 地西泮注射液 |
造影剂 | 10 | 1.7 | 碘克沙醇 |
泌尿系统药 | 3 | 0.5 | 坦洛新片 |
免疫系统药 | 2 | 0.3 | 胸腺五肽粉针 |
合计 | 573 | 100.0 |
2.4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
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具体为: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前四位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比34.4%;血液系统损害,占比22.4%;消化系统损害,占比19.9%;循环系统损害,占比9.1%。见表6。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前四位的为血液系统损害,占比42.0%;皮肤及附件损害,占比25.8%;消化系统损害,占比13.3%;全身系统损害,占比6.1%。见表7。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前四位的为血液系统损害,占比49.7%;皮肤及附件损害,占比28.1%;消化系统损害,占比6.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比5.1%,见表8。
由此可见,本医疗机构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系统为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皮肤及附件,症状为皮疹、剥脱性皮炎、荨麻疹;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
表6 2019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 | ||||
累及系统 | 例次 | 占比 (%) | 主要临床表现 | |
皮肤及附件损害 | 212 | 34.4 | 皮疹、剥脱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 |
血液系统 | 138 | 22.4 | 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 |
消化系统 | 123 | 19.9 | 肝酶升高、厌食、恶心 | |
循环系统 | 56 | 9.1 | 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悸 | |
全身系统 | 44 | 7.1 | 高热发热、寒战、肿胀 | |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 29 | 4.7 | 头痛、头晕、麻木、眩晕、烦躁 | |
内分泌系统 | 5 | 0.8 | 血糖异常 | |
泌尿系统 | 5 | 0.8 | 尿道痛、少尿、小便困难 | |
呼吸系统 | 2 | 0.3 | 呼吸困难 | |
视觉系统 | 2 | 0.3 | 视觉障碍 | |
生殖系统 | 1 | 0.2 | 阴道出血 | |
合计 | 617 | 100.0 | ||
表7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 | ||||
累及系统 | 例次 | 占比 (%) | 主要临床表现 | |
皮肤及附件损害 | 210 | 25.8 | 皮疹、剥脱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 |
血液系统 | 342 | 42.0 | 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 |
消化系统 | 108 | 13.3 | 肝酶升高、厌食、恶心 | |
循环系统 | 30 | 3.7 | 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悸 | |
全身系统 | 50 | 6.1 | 高热发热、寒战、肿胀 | |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 47 | 5.8 | 头痛、头晕、麻木、眩晕、烦躁 | |
内分泌系统 | 8 | 1.0 | 血糖异常 | |
泌尿系统 | 3 | 0.4 | 尿道痛、少尿、小便困难 | |
呼吸系统 | 10 | 1.2 | 呼吸困难 | |
视觉系统 | 5 | 0.6 | 视觉障碍 | |
生殖系统 | 2 | 0.2 | 阴道出血 | |
合计 | 815 | 100.0 | ||
表8 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 | ||||
累及系统 | 例次 | 占比 (%) | 主要临床表现 | |
皮肤及附件损害 | 161 | 28.1 | 皮疹、剥脱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 |
血液系统 | 285 | 49.7 | 白细胞减少、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 | |
消化系统 | 36 | 6.3 | 肝酶升高、厌食、恶心 | |
循环系统 | 11 | 1.9 | 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悸 | |
全身系统 | 24 | 4.2 | 高热发热、寒战、肿胀 | |
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 | 29 | 5.1 | 头痛、头晕、麻木、眩晕、烦躁 | |
内分泌系统 | 4 | 0.7 | 血糖异常 | |
泌尿系统 | 8 | 1.4 | 尿道痛、少尿、小便困难 | |
呼吸系统 | 11 | 1.9 | 呼吸困难 | |
视觉系统 | 3 | 0.5 | 视觉障碍 | |
生殖系统 | 1 | 0.2 | 阴道出血 | |
合计 | 573 | 100.0 |
2.5 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布
由表9看出,本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其次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平均占4%。见表9。
表9 2019年-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布 | ||||||
级别 | 2019 | 构成比 (%) | 2020 | 构成比 (%) | 2021 | 构成比 (%) |
新的严重 | 1 | 0.2 | 1 | 0.1 | 5 | 0.9 |
新的一般 | 22 | 3.6 | 15 | 1.8 | 31 | 5.4 |
严重 | 119 | 19.3 | 148 | 18.0 | 395 | 68.9 |
一般 | 475 | 77.0 | 657 | 80.0 | 142 | 24.8 |
合计 | 617 | 100.0 | 821 | 100.0 | 573 | 100.0 |
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为H=6.5,P<0.05,按照α=0.05检验标准,拒绝H0。
2.6 药品不良反应的转归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最终表现为痊愈、好转、未好转、不详四种情况。由表10可见本医疗机构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痊愈和好转是其主要结局,未好转仅占很小比例,由于对于部分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追踪不及时或是患者本身不配合的情况导致有约5%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转归情况不详(P<0.05),见表10。
表10 2019年-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转归分布 | ||||||
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 2019 | 构成比 (%) | 2020 | 构成比 (%) | 2021 | 构成比 (%) |
痊愈 | 266 | 43.1 | 317 | 38.6 | 134 | 23.4 |
好转 | 339 | 54.9 | 493 | 60.0 | 425 | 74.2 |
未好转 | 9 | 1.5 | 2 | 0.2 | 5 | 0.9 |
不详 | 3 | 0.5 | 9 | 1.1 | 9 | 1.6 |
合计 | 617 | 100.0 | 821 | 100.0 | 573 | 100.0 |
注:χ²=64.7,P<0.05
3讨 论
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某三甲医院2019-2021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2021年收集的案例少于2019、2020年,而2019至2020是上升趋势,这可能是收集的年份较少使横向比较不具代表性,或是医务人员工作疏忽未及时上报,应引起相关领导重视。
本次收集的三年的不良反应数据虽然供了患者体重,但是没有给出身高信息,无法计算BMI,进而无法分析体重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不良反应发生大部分为汉族,查阅相关文献未发现有对民族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数据,这可能少数民族就诊患者数量少或是少数民族基因与汉族基因存在差异性,不同药物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这种情况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每种药物都存在着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发生的机理也比较的复杂。随着药物治疗学的不断规范,在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药物不良反应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降低:首先,避免药物滥用,尽量减少多药物合用;其次在用药时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方法;根据药物半衰期控制给药间隔、持续时间和疗程。医师在给患者用药前应仔细地阅读药品说明书,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并用患者易懂的语言告知患者,对新药更应该特别注意其所有的不良反应。作为患者在吃药前也需要仔细阅读药品的说明书来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不懂的时候可以咨询医生或者是药师。对既往有药品过敏史、家族过敏史和特异体质的这类人群,在就医时应该主动的告知医生和药师自己曾服用什么药导致了过敏反应,医师和药师才能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对曾经发生或可疑发生的不良反应尽力防范。如果在服药期间一旦发生了不良反应,就应该及时的到医院去进行对症治疗,并且酌情的采取停用或者是减量或者是继续治疗的措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是医师、药师、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燕琳. 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治的调查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
[2] 廖燕玲, 刘承统, 陈治宇. 2011-2013年312例医院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4(03): 303-305.
[3] 杨念念, 严亚琼. 中国2009年卵巢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 2013, 22(8): 617-621.
[4] 沈铿, 郎景和, 妇科肿瘤临床决策[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345.
[5] 陈霄红.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3): 327-329.
[6] 杨焕. 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展概况[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9(01): 75-78.
[7] Jessie S, RK A, E PR, et al. Dietary supplement use and medical conditions: the VITAL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2003, 24(1): 23.
[8] 葛彩霞, 张寅升, 陈维红. 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库的建设以及统计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09): 765-769.
[9] 杨季菱, 覃芳. 2014年我院上半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总结[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07): 14-15.
[10] Metzger-Filho O, MoulinC, Hondt V. First-line systemic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a critical review of available evidence and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s[J]. 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 2010, 22(5): 513-520.
[11] 杜勇, 王永铭,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研究进展队[J]. 药学展,1997(04): 22-29.
[12] Miller E, Andrews N, Stellitano L, et al. Risk of narcolepsy i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receiving AS03 adjuvanted pandemic A HINI 2009 influenza vaccin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BMJ, 2013, 346: 794.
[13] 王琼.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D]. 中南大学,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