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路径护理在ECMO联合CRRT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应用与分析
摘要
关键词
ECMO;CRRT;程序化路径护理
正文
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方式,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及循环障碍的支持治疗。在ECMO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作为一种长时间、连续的体外血液净化方法,可以持续稳定地清除代谢毒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有研究表明ECMO联合CRRT治疗能显著提高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1]。现以我院2020年5月~2024年6月开展ECMO联合CRRT的8例心源性休克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程序化路径护理模式对其应用效果,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4年6月开展ECMO与CRRT联合治疗的8例心源性休克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男3例,女1例,年龄43~77岁,均年龄(58.28±5.02)岁;研究组,男2例,女2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8.45±5.15岁。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程序化路径护理:(1)组建团队:组建程序化路径护理干预团队,选拔年资在5年以上的骨干护理人员共同组建管理团队,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分配护理任务,明确护理规范;同时对小组成员开展护理相关培训。(2)护理调查:以ECMO、CRRT、心源性休克等为关键词在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整理近3年关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相关问题,总结科室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存在的护理问题。(3)具体措施:1)心理护理:通过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ECMO联合CRRT的抢救目的、过程及术后康复,可以让家属为可能的不良结局做好准备,提高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2)安排单人单间监护病房,为患者营造安静的环境,同时病房内所有物品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置管前使用抗菌肥皂或其他抗菌剂清洁局部皮肤,以置管中心外延至少30cm由内向外进行皮肤擦拭,使用2%葡萄糖氯已定皮肤消毒液消毒皮肤,且保证无菌面积最大化。3)A-V ECMO股动脉置管时,为减少动脉插管侧的下肢缺血并发症,使用超声引导下在同侧股浅动脉放置一个6~8 Fr的远端顺行灌注插管连接于动脉插管侧孔。每日定时对远端灌注管进行冲管,测量双下肢腿围、足背动脉搏动、肢端肤温等,防止下肢缺血坏死。4)转流期间持续泵入咪唑安定和舒芬太尼镇静镇痛,全身肝素化,每日评估呼吸、循环、出凝血等临床指标。根据临床表现和试验室检查结果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凝血物质,每天监测血红蛋白,维持血红蛋白90~120g/L。5)ECMO联合CRRT治疗中,我科主要采用CRRT设备和管路与ECMO管路并联法、桥接法进行连接,以减少ECMO运行后留置血透管带来的出血、感染等问题。CRRT管路与ECMO并联,从ECMO膜肺后引血进入CRRT前端,经过血液净化处理后从ECMO膜肺前接入ECMO系统回到循环系统,此时CRRT引血端和回血端均为正压,需注意高压报警;桥接法:泵后膜前至泵前连接一直径1.5mm长度90cm的旁路管,距离旁路管入口约60cm处压力近于0,无论ECMO流量如何改变,此处压力几乎不变,是连接CRRT的最佳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连接方式的搭桥处容易形成血栓,栓子脱落易掉到ECMO泵头处导致泵失灵,或继续随血液流动至膜肺导致膜肺性能下降的风险。6)根据检查和化验及评估措施,辅助判断患者容量状态及脏器恢复情况,如X线、利钠肽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超声评估容量负荷及心脏功能等,再结合临床表现,ECMO流量是否稳定,有无抖管的发生,患者有无水肿、腹胀,肤温情况等评估患者病情进展。7)“四路”管理:ECMO 运行中管路管理为重中之重,应定期对血路、气路、水路、电路进行检查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氧合指数恢复正常时间、ECMO及CRRT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意外下机率,包括血栓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下肢缺血坏死、溶血、出血等。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2.0软件对研究内全部数据实施计算处理,以%形式表达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以±s形式表达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分析意义。
二、结果
研究组氧合指数恢复正常时间、ECMO及CRRT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
组别 | 例数 | 氧合指数恢复正常时间/h | ECMO及CRRT支持时间/d | 住院时间/d | ||
对照组 | 4 | 10.68±3.45 | 10.56±3.35 | 18.20±2.01 | ||
研究组 | 4 | 7.24±4.35 | 7.84±2.53 | 13.56±1.08 | ||
t | 7.125 | 5.2 | 4.193 | |||
<0.001 | <0.001 | <0.001 |
研究组意外下机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意外下机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 ||||||||
组别 | 例数 | 意外下机事件 | 并发症发生率 | |||||
血栓栓塞 | 导管相关性感染 | 下肢缺血坏死 | 溶血 | 出血 | 合计 | |||
对照组 | 4 | 3(75.00) | 0(00.00) | 2(50.00) | 1(25.00) | 0(00.00) | 1(25.00) | 4(100.00) |
研究组 | 4 | 1(25.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1(10.00) | 2(50.00) |
X2 | 9.152 | 7.34 | ||||||
P | <0.001 | <0.001 |
三、讨论
ECMO和CRRT作为一种体外生命辅助支持技术,在各种疾病引起的循环障碍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2]。ECMO联合应用CRRT辅助循环治疗可以使得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获益,是提高心肺肾衰竭生存率的一种有效支持手段。尽早评估,把握时机是联合辅助循环治疗成功的关键。ECMO精细管理,有效避免各类并发症发生是ECMO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其能够为患者功能恢复与治愈创造有利条件,缩短治疗时间[3]。但该项治疗技术具有较高的操作要求,在操作过程中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病情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在开展该项技术时,需结合有效护理干预,明确护理路径。本研究将程序化护理模式应用于ECMO联合CRRT心源性患者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氧合指数恢复正常时间、ECMO联合CRRT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意外下机率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程序化路径护理显著缩短救治时间,减少药物使用及并发症,降低意外风险。其优势源于其综合性、跨学科与整体化模式,既保障高效标准化流程,又个性化定制干预方案,明确护理措施。
总之,常规护理在临床实践中依赖个人经验,护理过程随意且缺明确方向,影响患者预后。而程序化路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精准规划,定制干预,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王宁夫,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3:34.
[2] 张萌萌,王海波,李云鹏.体外膜肺氧合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2024,44(02):1-4.DOI:10.19528/j.issn.1003-3548.2024.02.001.
[3] 魏青.全方位护理模式在EICU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婚育与健康,2024,30(08):16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