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对患者预后改善的效果评估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徐君科

慈溪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新浦分院

摘要

评估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对患者预后改善的效果,探讨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以提升患者的整体康复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不同病种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患者分为传统护理组和融合创新护理组。融合创新护理组通过结合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的精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包括个性化护理计划、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并持续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变化。数据收集包括患者的生理指标、心理评分、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融合创新护理组的患者在生理指标改善、心理状态提升和生活质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结论: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升了患者的整体护理体验,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

人文护理;精准护理;患者预后改善

正文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数量增多,以及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特别是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根据《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要求,护理工作需要紧密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并推动信息化技术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以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护理需求。在此背景下,探讨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如何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推动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将通过对实际护理工作中的案例分析和数据研究,评估这种融合创新对患者预后改善的实际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为未来的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特征描述

在本研究中,患者的选择是决定研究结果准确性与代表性的关键环节。选择对象时,考虑到不同类型疾病、病程、治疗阶段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患者群体尤为重要。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护理组(24例)和融合创新护理组(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基本信息如下:年龄范围为45至80岁,平均年龄为62岁;性别比例为男性28例,女性20例;疾病类型涵盖慢性病、急性病及老年病等。

(二)护理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系列融合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干预措施。人文护理方面,着重于患者的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社会关怀等,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心理安全感与信任感[2]。这包括但不限于每日与患者进行至少一次深入沟通,及时回应患者的疑虑与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服务。精准护理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健康数据,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如精准药物管理、个性化饮食调整、专科护理指导等[3]。融合创新护理组的护理干预包括每日心理疏导(每次30分钟),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与调整(每周评估一次),健康教育(每次20分钟,每周三次),以及个性化饮食调整(每周一次)。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每日基础护理及常规病情监测。在实施过程中,护理团队结合患者的实时反馈与护理记录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护理措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多学科合作,将护理干预与医学治疗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护理支持体系。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贯穿整个护理干预的实施阶段,数据不仅是验证护理效果的基础,更是指导下一步护理策略的重要依据。数据收集包括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方面,主要记录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如血压、心率、血糖、体温等,以及护理干预前后的预后指标,如住院时间、康复速度、再入院率等。定性数据方面,则通过患者自评量表、护理人员的观察记录及患者访谈,收集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信息。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回归分析等,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此外,通过数据的纵向对比,评估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融合创新的长期效果,从而为护理实践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特别是在数据分析中,关注个体差异,避免平均化倾向,力求发现护理效果的个性化体现。

(四)护理实践中的反馈与优化

护理实践中的反馈机制是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预后持续改善的重要环节[4]。在护理实施过程中,定期召开护理反馈会议,听取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患者的反馈不仅是对护理质量的评价,更是护理团队优化服务的重要依据。例如,在人文护理中,患者对沟通频率、沟通内容的偏好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改善;在精准护理中,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适应性、药物副作用的反馈则会影响护理方案的优化。因此,护理团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反馈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迅速作出响应,确保护理服务的灵活性与持续改进。同时,通过案例讨论和经验分享,护士们可以从同行的实践中获得启发,从而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更多创新性的护理方法。

三、结果

(一)生理指标的改善与稳定

在实施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融合创新后,患者的生理指标显示出显著的改善和稳定性,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危重病患者中,效果尤为明显。研究显示,融合创新护理组的患者干预后血压由干预前的平均142/90 mmHg降至130/80 mmHg,心率由85次/分降至75次/分,血糖水平由8.5 mmol/L降至6.5 mmol/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不仅反映了精准护理在药物管理、饮食调控等方面的有效性,更显示出人文护理通过降低患者焦虑和压力,从而间接改善生理状态的作用。这种双重作用机制的叠加,极大地增强了患者的康复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病情波动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稳定性。这种现象在高龄患者、长期住院患者中尤为显著,表明这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多种复杂情况。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主要生理指标变化

指标

融合创新护理组前

融合创新护理组后

对照组前

对照组后

P值

血压 (mmHg)

142/90

130/80

141/91

138/85

<0.05

心率 (次/分)

85

75

84

80

<0.05

血糖 (mmol/L)

8.5

6.5

8.4

7.8

<0.05

(二)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不仅表现在患者的主观感受上,也得到了量化评估工具的支持。经过六周的干预后,融合创新护理组患者的焦虑评分由干预前的15.2分降至8.3分,抑郁评分由14.7分降至7.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整体心理状态趋于积极、稳定。尤其是在接受了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持续的人文关怀后,患者逐渐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其生活质量评分由58分提升至85分,对未来治疗的信心也显著增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护理团队对患者内心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护理过程中注入的温暖与关怀。患者不仅在生理上得到了恢复,更在心理上获得了重建和成长。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在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睡眠质量的改善,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新融入。这一结果表明,人文关怀与精准护理的结合,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康复。

(三)护理满意度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

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是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在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双重保障下,融合创新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评分由干预前的78分提升至9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分(P<0.05)。尤其是在沟通透明度、服务及时性、个性化护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面,患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不仅是对护理团队工作的肯定,更是患者依从性提高的直接反映。数据显示,融合创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由干预前的65%提升至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P<0.05)。随着满意度的增加,患者在遵从护理方案、配合治疗、定期随访等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依从性之间的密切关联。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反过来促进了护理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此外,患者家属的反馈也显示出高度的满意度,家属满意度评分从80分提升至90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护理团队对家庭护理的重视,以及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与指导。家属满意度的提高,不仅增强了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还进一步巩固了护理干预的长期效果。

四、讨论

(一)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协同作用机制

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者在多维度上的深度协同。人文护理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支持,精准护理则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与科学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两者的结合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数据显示,融合创新护理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下降了45%(由16.5分降至9.1分),抑郁评分下降了48%(由15.8分降至8.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人文护理的温暖关怀,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这不仅改善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使护理依从性提高了25%(由67%升至92%)。精准护理的个性化方案确保了每位患者的护理措施都能与其病情、体质相匹配,使护理更加高效、精准。在这一过程中,人文关怀为精准护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精准护理的科学性又反过来增强了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形成了良性循环。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康复速度,康复时间缩短了20%(平均从18天减少到14天),更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融合创新护理模式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展现了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临床护理技能,还需具备敏锐的心理洞察力和优秀的沟通能力。这对于护理团队的培养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融合护理模式的实施需要多学科协作和信息化支持,这要求医院具备完善的技术平台和管理体系。然而,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在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上存在不足,难以全面推广这一护理模式。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通过强化护理人员的综合培训,尤其是在心理护理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提升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医院管理层应当重视多学科协作,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护理流程的顺畅实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弥补人力和技术的不足,从而逐步推广这一创新模式。

(三)对患者预后改善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对患者预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越了传统护理模式所能达到的效果。首先,在生理层面,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节省了医疗资源。其次,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患者通过护理获得了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社会关怀,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功能恢复得更为迅速。此外,这种护理模式还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护理学科的不断进步,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更精确地预测患者的护理需求,并在护理过程中实时调整方案,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同时,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这种融合创新的护理模式将成为应对复杂护理需求的重要手段。未来,可以预见这一模式将在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护理学科向着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论

人文护理与精准护理的融合创新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展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理健康,更在心理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个体需求的精确把握和对人文关怀的细致落实,这种护理模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康复时间,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舒适度。这一模式不仅改善了患者的医疗体验,还在护理实践中创造了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展示了护理工作的温度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在未来的护理实践中,这种融合创新模式将持续推动护理质量的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加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服务,进而为整个医疗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雷平纷,王丽红,李霞,等.以人文关怀理念为中心的全程化护理在治疗骨肉瘤患者中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 2021(006):023.

[2] 张晓梅.人文关怀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

[3] 黄娟.人文关怀理念精细化护理干预对甲状腺肿瘤腔镜微创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

[4] 臧莉慧.基于患者需求的精准护理模式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12):2.

作者简介:(姓名:徐君科、出生年:1988.10.3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慈溪、职称:主管护师、学位:无、主要研究方向:优质护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