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徐君科

慈溪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新浦分院

摘要

本文探讨了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实践应用与反思。人文关怀强调对患者个体需求的尊重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个性化护理、家庭与社会支持的整合,以及全程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结合,不仅显著改善了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还促进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文章还分析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增加等问题,指出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效果的全面发挥。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未来展望,包括优化资源分配和增强护理人员的心理支持。总结认为,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需持续优化和推广应用,以确保更多患者受益。


关键词

人文关怀;慢性病管理;护理模式

正文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随着慢性病患者人数的增加,如何有效管理这一人群的健康问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慢性病对患者的影响远超过生理疾病的范畴,它们还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交往以及经济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并且被认为是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这种护理模式强调对患者全面需求的关注,旨在不仅治疗疾病本身,更关心患者的心理福祉和生活质量的提升[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具备强烈的同理心,以洞察和响应患者的情感和需求。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成为提供个性化关怀的基础。此外,这一护理模式也强调了家庭成员的参与,认为家庭的支持是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尽管这种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分配医疗资源、如何进行持续的医护人员培训等。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成效,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角色,还能为将来的实践提供改进的方向。

一、人文关怀的定义与重要性

(一)人文关怀的含义

护理领域中的人文关怀远远超越了常规的医疗护理范围,它强调的是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关注,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中。这种关怀方式突破了传统护理的技术和程序限制,转而关注患者的情感、心理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支持。在实际护理中,人文关怀体现在尊重患者个性、认同其自尊和自我价值,以及护理过程中主动征求患者看法。这种方法认为,患者除了生理治疗外,还需在心理层面得到疗愈,精神与情感层面的大力支持同样至关重要,这对于慢性病患者长期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工作能够更深入地解决患者的根本需求如安全感、被理解和关注的需要[2]这还能提升病患的康复程度,还能大幅度增强对医疗服务的全面认可度。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文关怀在现代护理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高慢性病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在慢性病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施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关键影响。长期病患所导致的生理压力使患者经常陷入疲乏与消沉之中,心理援助与社交互动提升助力患者心灵康复,助力他们养成乐观的生活习惯和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通过定期的情感互动对话与群体活动,可以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增进社交互动,这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人文关怀着重于在治疗方案制定中,医护人员与病患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患者的心声和诉求得到充分认可与重视。这种沟通方法还能增加病人对疗程的认同度,还能加强患者与医务人员间的信任关系,从而提升治疗顺从性和疗效[3]。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文关怀不仅仅是护理模式的一种,更是一种对患者整体福祉与疗效有显著提升作用的关键方法。

二、人文关怀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性化护理策略的实施

在慢性病管理中,个性化护理策略充分发挥了人文关怀的作用。个性化护理需医护人员充分掌握各患者特殊需求,包括他们的疾病特点、生活方式、情感状态和社会背景等。这种方式让护理工作摆脱了僵化的统一流程,而是依据患者独特性提供体贴入微的照护[4]。例如,糖尿病患者得量身定制饮食与运动方案,还需关注病人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管理方面的担忧与不安。采取定期跟进和单独交流的方式,护理员能迅速改变护理计划,保障每位病人在身心和情感层面获得全面关怀与支持。

在个性化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与病患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鼓励患者陈述内心的感受与诉求,这样才能制定出与他们相适应的护理方案。这种双向互动的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能更深入地掌握患者的实际需求,还能提升患者的自我管控水平,增强他们对身体状况的把握及喜悦度。

(二)家庭和社会支持的整合

在慢性病管理中,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护理过程中,人文关怀模式强调家庭成员参与及支持的重要性,这还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医护资源紧张状况得以一定程度缓解[5]。家庭成员的陪伴与支持,为患者在面对疾病时给予心理慰藉及实际支持,助力患者从容应对长期疗程中的心理困境。此外,通过定期的家属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以向家属传授基本的护理技巧和健康知识,使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从而形成有效的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同样重要,社区资源的利用可以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持。鼓励患者全力以赴地参与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参与支持小组,让患者能畅谈心得与感悟。这还能推动患者间的互助,还可提升他们的群体认同感,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持久困境。融合家庭与社会资源,护理职业全方位满足了病患的诉求,助力他们在慢性病调控道路上获得更充足的鼓舞与信念。

(三)全程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结合

在慢性病管理中,全程关怀与心理疏导相辅相成,构成了人文关怀的核心要素。慢性病患者往往需长期接受治疗与检测,应对病情波动及治疗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不可预测状况,他们时常会感受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全程护理需注重病患心理变化,给予心理援助以确保稳定状态。这种关心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住院阶段,而是贯穿患者治疗与康复全程,涵盖出院后的持续关注。

心理疏导的目的在于协助患者正视并接纳自身的病症,掌握应对压力与挑战的策略。护理人员通过持续与患者交流和心理鼓励来提高护理质量,能够迅速察觉并处理患者的心理难题,阻止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疗法,护理人员能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协助患者调整疼痛的消极观念,从而优化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全面关注与心理援助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还能促进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为慢性病长期管理提供高效保障。

三、实际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的评估

1.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成效

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控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尤其是在改善患者生活品质方面。关注病患的心理需求、社交互动以及情感关怀,这种护理模式能显著缓解病患的心理负担和情绪波动。慢性病患者常年累月地受到疾病的折磨,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传统的护理模式侧重于疾病的生理参数,忽视了病患的情感精神需求。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促使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方案的构思与执行,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了他们对自身健康管理的控制感。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改善生活品质[6]

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凭借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持续的心理疏导有效的沟通,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减轻他们的孤独痛苦。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支持的护理氛围,患者在治疗康复阶段获得更多尊重与认同。这种全面的关注有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还能显著优化他们的心理状况,增强他们应对慢性病困境的信念与毅力。

2.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除了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提升病患对护理体验的满意程度上成果显著。患者满意程度是评估护理水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人文关怀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人文关怀的护理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借助患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他们的情感与诉求,确保每个护理步骤都满足患者期望与需求。这种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总体感受和满意程度。

除此之外,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尊重患者隐私和维护他们尊严两方面。在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意愿和抉择,护理人员更易获得患者信任与支持。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优化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仍能有力提高病患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患者在出院后的跟踪调查中,对护理服务的评价明显高于传统护理模式下的患者。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反思

1.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挑战

尽管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挑战。这种护理模式需让护理人员在每个患者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人手短缺的医疗单位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许多医疗机构及护理中心在资源分配方面难以达标,致使部分病人未能获得充分关注与护理。这种现象的存在还对护理成效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引发患者的不满和投诉,进而损害医院口碑及患者信任。

医疗机构在面对这些挑战时,需对资源分配及医护人员培训采取更精细的策略,确保每位患者都得到适宜的照料和护理。调整资源分配、明确职责以及提升护理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资源短缺压力,确保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2.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增加的隐忧

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提升患者护理成果与满意度上具有明显效果,然而,这也悄然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人文关怀着重于构建与患者间的紧密情感纽带并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援助,这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情感洞察力和忍耐力。这种长时间的的情感投入可能使护理人员出现职业疲惫,尤其是在应对情绪波动剧烈的患者群体之际,护理人员或会遭遇情绪低落与心理压力。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同样值得关注。透过给予合适的心理援助与情感引导,支持医护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增强他们的职场满足感,才能确保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持续有效。只有在护理人员和患者双方的需求均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唯有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才能切实达到预期效果,促进慢性病管理不断优化与提升。

四、结论与展望

(一)总结与启示

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种模式不仅强调对患者生理需求的关注,更注重其心理和社会需求的全面关怀。通过营造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护理环境,患者在身体康复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极大地增强了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和信心。这种全方位的护理理念,不仅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更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所在。

(二)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与创新,以深化人文关怀在慢性病防治领域的实践。需在加强护理人员情感管理能力、改善护理资源分配、提高家庭和社区参与度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高品质且量身定制的护理服务。同时,护理教育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元素及实践引导,让护理人员深入领悟该护理理念的本质,从而在实际行动中更加贯彻执行。这些努力的成果,使得人文关怀的护理模式在未来的慢性病管理中,将更为积极且重要,为患者提供全面且持续的援助。

参考文献

[1] 赵辉,刘英菊,周宇楠.浅谈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7(07X):2.

[2] 刘佳萍,于春芳,郭芸.护理人文关怀管理的效果探索[J].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 27(3):4.

[3] 敏 曹.人文关怀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研究, 2019, 1(2).

[4] 李月茹,曹红京,李宁,等.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下的优质护理在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002):010.

[5] 王垣晓,顾丽琪.乳腺癌"护理+医务社工"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构建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9(z1):78-80.

[6] 吴欣娟,王钰.让人文关怀助力护理高质量发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 38(30):6.

 

 

作者简介:(姓名:徐君科、出生年:1988.10.3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慈溪、职称:主管护师、学位:无、主要研究方向:优质护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