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美辛和胰管支架联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效果
摘要
关键词
吲哚美辛;胰管支架;ERCP;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
正文
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术(ERCP)是一种广泛用于诊断和治疗胰胆系统疾病的重要技术,ERCP术后容易发生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并发症[1]。ERCP术后患者一旦发作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近些年来临床将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用于预防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虽然单独使用吲哚美辛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但是依然有些ERCP术后患者因为发生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而无法接受治疗,提高死亡风险[2]。因此ERCP术后患者需要在使用吲哚美辛的基础上联合其他预防措施,以达到降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的目的。胰管支架是一种通过减轻胰管内压力、降低胰腺损伤风险的一种机械性预防措施,用于ERCP术后患者,能有效降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本研究分析了ERCP术后患者联合使用吲哚美辛、胰管支架的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23年3月-2024年3月行ERCP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双盲法组,A组(35例)年龄23-78岁,均值(58.26±5.48)岁,体重46.63-89.76kg、均值(62.87±6.53)kg,男/女(19/16);B组(35例)年龄25-76岁、均值(58.92±5.53)岁,体重46.37-89.84kg、均值(62.15±6.62)kg,男/女(20/15)。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A组
A组采用吲哚美辛。ERCP术前30min肛门给药,100mg/次,1次/d。
1.2.2 B组
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胰管支架。(1)术前:采集病史;指导患者完成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定胆道和胰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确保无明显禁忌症;明确告知患者禁饮食6h;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抗菌药物;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2)ERCP操作:全麻,患者俯卧;插入十二指肠镜,使用导丝或造影剂显露胰管;根据胰管的大小和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胰管支架,置入胰管支架;通过造影剂确认支架位置,确保其在胰管内的正确位置。(3)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胰腺炎症状;定期监测血清淀粉酶水平;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预防并发症措施以及确定移除胰管支架的时间,一般为术后4-6周。
1.3 指标观察
(1)血清淀粉酶水平:磺-淀粉比色法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2)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6.0处理数据,( ±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血清淀粉酶水平
术前两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对比(P>0.05),术后3h、12h、24hB组低于A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血清淀粉酶水平[±s(U/L)]
分组 | 例数 | 术前 | 术后3h | 术后12h | 术后24h |
B组 | 35 | 54.62±20.38 | 82.34±31.76 | 91.86±35.18 | 158.15±50.87 |
A组 | 35 | 53.18±20.65 | 129.63±45.12 | 190.64±60.53 | 249.52±68.89 |
t值 | - | 0.293 | 5.070 | 8.347 | 6.312 |
P值 | - | 0.769 | 0.000 | 0.000 | 0.000 |
2.2 比较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
B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n(%)]
分组 | 例数 | 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 | 胰腺炎发生率 |
B组 | 35 | 8(22.86) | 5(14.29) |
A组 | 35 | 17(48.57) | 14(40.00) |
x2值 | - | 5.040 | 5.851 |
P值 | - | 0.024 | 0.015 |
3 讨论
ERCP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胰胆管疾病的微创手术,其适用症包括胆总管结石、胆管狭窄、胆管癌、慢性胰腺炎、胰管狭窄等。ERCP通过内镜技术结合X线造影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并处理胰胆管病变[3]。尽管ERCP具有较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但其操作复杂且存在一定风险,特别是术后容易发生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
ERCP术后发作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原因有[4]:(1)机械损伤:ERCP术中,插入导管和注射造影剂可能引起胰管或胆管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不仅会引起组织水肿,还可导致胰腺管内压升高,进而引发胰腺炎。(2)化学性损伤:造影剂本身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特别是在高压注射时容易导致胰腺组织发生化学性损伤。此外,ERCP术中使用镇静剂和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对胰腺细胞产生不良影响。(3)酶激活:术中胰液逆流及胰管内压力增加,可过早激活胰蛋白酶等胰酶,这些活化的胰酶会自我消化胰腺组织,诱发炎症反应。(4)感染:手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入细菌或病毒,导致感染性胰腺炎,这种感染不仅会加重炎症反应,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本次研究结果,术前两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对比(P>0.05),术后3h、12h、24hB组低于A组(P<0.05);B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胰腺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证实ERCP术后患者联合使用吲哚美辛、胰管支架所获得的良好效果。吲哚美辛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作用,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1和COX-2)降低合成前列腺素的数量,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稳定细胞膜:吲哚美辛通过稳定细胞膜,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释放炎症介质的数量,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抗氧化作用:吲哚美辛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对胰腺组织的损伤。胰管支架的作用有降低胰管内压:胰管支架通过引流胰液,降低胰管内压力,降低胰管内液体滞留风险,防止胰液逆流导致胰腺炎;防止管腔阻塞:胰管支架可以保持胰管通畅,防止术后胰管狭窄或阻塞,确保胰液正常排出,减少胰腺炎发生;降低机械性损伤:放置胰管支架可减少导管操作对胰管壁的机械性损伤,降低局部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ERCP术后患者联合使用吲哚美辛、胰管支架,能发挥协同作用:吲哚美辛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减轻炎症反应,胰管支架通过机械方式减低胰管内压,二者结合可以更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多机制干预:吲哚美辛和胰管支架分别从化学和机械两方面干预胰腺炎的致病机制,全面降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风险,提高ERCP安全性。
综上所述,ERCP术后患者联合使用吲哚美辛、胰管支架,能有效预防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
参考文献:
[1]陈冻伢,徐虹,冯慧,等.调胃承气汤与吲哚美辛栓防治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对比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8):721-724.
[2]方剑锋,陈志良,沈志宏,等.吲哚美辛和胰管支架联合应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106-110.
[3]乔建丽,刘瑞生,牟君.生长抑素联合吲哚美辛对胆管癌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9):19-22.
[4]许晨,杨魏,任健吾,等.直肠应用吲哚美辛栓对于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预防作用:一项倾向性匹配分析研究[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21,9(3):294-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