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课程思政巧妙的融入《中医内科学》——血证的授课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思政课程;《中医内科学》;授课
正文
引言
中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血证”的治疗,无论是从病因病机的理解,还是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学生通过对血证的学习,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医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原理和方法,教师还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健康的意义以及医生的社会责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1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内科学》-血证授课的意义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内科学》-血证的授课之中,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血证,在中医内科学中指的是各种出血性疾病,如吐血、便血、尿血等,它们反映了人体气血失调的状态。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血证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1]。
血证的治疗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也是一个体现医者仁心的过程。通过思政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医者的社会责任,学会如何在诊疗过程中展现出同情心和责任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历史上名医的故事,强调医者应当具备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的融入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循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案例,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在复杂情境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2《中医内科学》-血证的授课与思政融合教学措施
2.1中医内科学基础与血证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和防治内科疾病的基础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基本概念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诊断与治疗的核心[2]。血证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指由于气血失衡导致的各种出血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吐血、衄血(鼻出血)、便血、尿血等,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血证可以分为上部血证(如吐血、衄血)和下部血证(如便血、尿血),每一种血证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如肝火上炎、脾胃虚弱、肾气不足等,这些病因病机的不同决定了治疗原则和方法的差异。
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内科学》-血证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医的历史发展脉络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师可以介绍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讲述历代名医的成就与贡献,以及中医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典型的血证病例,比如讲述古代医家如何运用中医药材救治瘟疫的故事,来展示中医在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贡献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中医的决心和信心。
2.2血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血证在中医内科学中是一类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鼻出血)、便血、尿血等。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血证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情志过激、饮食不当、劳倦过度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进而引起出血现象。例如,肝火旺盛可能导致衄血或吐血;脾胃功能失调则可能引发便血。
在辨证施治方面,中医强调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便血为例,如果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止血固脱;如果是由于肝火旺盛导致,则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综合调理。
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医名家治疗血证的真实案例,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医人的仁爱精神与高尚医德。例如,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多例血证的治疗经验,其中一例是一位因工作压力过大导致反复鼻出血的年轻患者,张锡纯不仅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还进行了细致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他发现患者除了鼻出血外,还伴有失眠、烦躁等症状,判断这是由于肝火旺盛所致。张锡纯采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特别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患者的鼻出血症状明显减轻,心情也逐渐平复下来。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医治疗血证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医者对待患者的态度——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病人,不仅关注身体的治疗,也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充分体现了中医人高尚的职业道德。
2.3现代医学视角下的血证治疗
现代医学对血证的认识基于生理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介入治疗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血证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例如,消化道出血可能与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有关;而鼻出血则可能与高血压、鼻腔炎症等因素相关,确定了病因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例如,对于胃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来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则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或手术干预。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临床病例为教学示例,例如:张先生,56岁,近期出现多次呕血和黑便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该病患经过一系列检查,包括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确诊为胃溃疡合并出血。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了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以及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等措施,考虑到患者有轻微的贫血症状,还建议适当补充铁剂以改善贫血状况。在这个病例中,如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采用中药汤剂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溃疡愈合,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传统疗法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2.4血证的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
在治疗血证的过程中,人文关怀与医患沟通至关重要,医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医疗技能,还需要展现出对患者的深切关怀[3]。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诊疗场景来培养学生们的同理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例如,在模拟情景中,学生扮演医生角色,面对因鼻出血频繁而焦虑不安的患者,不仅要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提供情感支持,这种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患者的情绪需求,学会以患者为中心,用温暖的话语和积极的态度来建立信任,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该病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证的措施,分析其中的优劣,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与全球视野。一方面,这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医学体系之间互补互鉴的重要性,促进医学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服务患者。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中医内科学》-血证的授课方式,不仅传授了中医内科的专业知识,更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了爱国敬业、救死扶伤的种子,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使得学生在掌握中医内科诊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与职业认同,培养每位医学生都成为中医事业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参考文献
[1] 沈梦玥.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3,(13):118-121.
[2] 孔欣,袁媛,韩捷.中医内科学思政课程建设浅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7):1-3.
[3] 省格丽,孙湛,谢丽媛,等.“课程思政”融入《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中医药,2022,40(04):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