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前状态逆转的影响探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孙佳莹 遇常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物,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仅会导致慢性胃炎,还可能引起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发展为胃癌。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是预防胃癌的重要策略之一。


关键词

综述;幽门螺旋杆菌;胃癌前状态;萎缩性胃炎;肠化生;逆转治疗

正文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前状态(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前状态的影响,探讨了其可能的机制、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显著逆转胃癌前状态的发生和发展风险,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一、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前状态的关系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50%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感染率甚至高达80%以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更高[1]。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未感染人群。例如,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胃癌发病率比非感染者高出3倍以上。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状态

《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将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定义为癌前状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异常,进而引发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等胃癌前状态[2]。这些病变是胃癌发展的重要阶段,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刺激,逆转或延缓这些病变的发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通过其分泌的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等毒力因子,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反复损伤和修复,进而引发胃黏膜萎缩。胃黏膜萎缩是指胃黏膜固有层的腺体减少或消失,黏膜变薄,这通常是胃癌前状态的第一步。随着病情进展,萎缩的胃黏膜可能发生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状态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前状态的影响

1.机制探讨

1.1减少炎症反应

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是胃癌前状态的重要诱因。根除H.pylori可以显著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胃黏膜的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等在H.pylori感染时大量释放,导致胃黏膜的持续炎症状态。这种慢性炎症不仅会损伤胃黏膜,还会影响其正常的修复过程,增加癌前状态的风险。根除H.pylori后,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得到缓解,从而减少了胃黏膜的损伤和修复异常。此外,根除H.pylori还可以降低胃黏膜中炎性细胞的浸润,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

1.2调节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衡。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确保胃黏膜的正常更新和修复。然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衡,增加癌前状态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恢复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3]。例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如NF-κB和MAPK通路,这些通路的激活会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衡。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得到抑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得以恢复。此外,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还可以减少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异常表达,进一步恢复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

1.3抑制氧化应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DNA损伤和细胞突变。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水平升高,进而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激活多种氧化应激相关通路,如NADPH氧化酶通路,导致ROS的产生增加。ROS的过量产生会导致DNA损伤、蛋白质氧化和脂质过氧化,增加细胞突变和癌变的风险。根除H.pylori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氧化应激。例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减少ROS的产生。此外,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还可以增加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表达,增强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

2.临床研究结果

2.1萎缩性胃炎的逆转

一些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部分逆转萎缩性胃炎,减少胃黏膜的萎缩程度[4]。例如,一项针对日本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萎缩性胃炎的逆转率为30%-50%。然而,逆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一些研究指出,年龄较大、萎缩程度较重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的逆转效果较差。此外,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部分患者的萎缩性胃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暂时性加重,随后逐渐改善。

2.2肠上皮化生的改善

部分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改善肠上皮化生,减少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和范围。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肠上皮化生的改善率为20%-30%。然而,也有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有限。例如,一项针对欧洲人群的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肠上皮化生的改善率仅为10%左右。这可能与不同人群的遗传背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此外,肠上皮化生的改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因个体差异而异。

2.3胃癌风险的降低

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中,胃癌的发病率显著低于未根除人群[5]。例如,一项针对韩国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胃癌的发病率降低了约50%。此外,一项针对欧洲人群的研究也显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胃癌的发病率降低了约30%[6]。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预防胃癌的有效策略之一。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1.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大多数研究随访时间较短,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根除H.pylori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2.个体差异的影响

根除H.pylori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个体差异对根除效果的影响。

3.联合治疗策略

根除H.pylori联合其他治疗策略(如抗氧化剂、维生素补充等)可能进一步提高对胃癌前病变的预防效果[7]。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这些联合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论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预防胃癌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显著降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风险。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个体差异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汝童,王裕麟,胡晓翠,等.血清sIL-2R、Eotaxin-1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J].疑难病杂志,2024,23(07):784-787.

[2]梁桂芳,赵占军.胃泌素-17联合幽门螺旋杆菌IgG抗体在萎缩性胃炎及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24,31(07):831-832.

[3]刘晓红,孙燕滨,李春雷,等.内镜窄带成像联合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4,39(05):668-671.

[4]解志芳,沈毅慧,杨洪雪.miR26a-、miR663-联合幽门螺旋杆菌对老年胃癌癌前病变诊断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4,45(02):153-158.

[5]魏亚丽.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早期胃癌的特点及高危背景黏膜因素的研究[D].青岛大学,2023.

[6]陈佳玥.幽门螺旋杆菌不同感染状态下大蒜摄入与胃癌的相关性分析[D].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

[7]防胃癌,幽门螺旋杆菌需根除?[J].师道,2019,(10):63

作者简介:孙佳莹(1998-),女,黑龙江鸡西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癌前状态研究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佳木斯大学基础研究类(自然类)面上项目“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癌前病变逆转的研究”(项目编号:JMSUJCMS2016-044)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