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的设计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螺旋导丝;疏通装置;鼻胃肠管;临床效果
正文
鼻胃肠管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营养管, 有着长度长、管腔细的特点,使用时通过鼻腔插入,经咽喉、食道、胃、十二指肠进入小肠,使人体获得足够的能量[1]。目前,临床鼻胃肠管主要是由导管接头、导丝、导丝手柄、鼻管组成,其中导丝较细,材质较软,当管腔堵塞后,若将普通鼻胃管导丝重新插回管腔尝试疏通,会因导丝细、软而无法而到达堵塞部位,即使到达堵塞部位也无法用力将堵塞物推出管腔,,堵塞的鼻胃肠管会大大降低治疗效果,影响病情,严重情况只能拔除再次重置,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住院费用。根据李春瑜对需要长期留置肠内营养鼻肠管患者的堵塞研究结果显示,临床进行鼻胃肠管道置管的患者,堵塞的概率高达54.92% [2]。通过对肠内营养鼻胃肠管堵塞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鼻胃肠管的位置、未定时冲管、营养液、药物等都是导致鼻胃肠管的重要因素,为患者选择恰当的鼻胃肠管道以及置管方法后,加强对鼻胃肠管道的有效冲洗间隔时间和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和预防肠内营养管堵管现象的发生率,延长鼻胃肠管道的使用寿命,不仅减轻患者治疗痛苦,而且减少医疗成本的浪费[3-4]。为此我院发明了一种螺旋导丝型的疏通装置,以期高效解决鼻胃肠管道的堵塞情况。。现将我院消化道肿瘤术后使用鼻胃肠管进行营养支持并发生堵管现象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发明的螺旋导丝型疏通装置的临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在我院消化道肿瘤术后使用鼻胃肠管进行营养支持并发生堵管现象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导丝配合温水冲洗进行鼻胃肠管道的疏通,其中男12例,女13例,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10例,重症肺炎9例,心肺复苏术后5例,多囊肾1例,平均年龄(59.66±4.86)岁,鼻胃肠管留置时间(12.54±1.25)天;观察组:使用新发明的螺旋导丝配合温水冲洗进行鼻胃肠管道的疏通,其中男13例,女12例,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11例,重症肺炎9例,心肺复苏术后4例,多囊肾1例,平均年龄(59.28±4.67)岁,鼻胃肠管留置时间(12.62±1.24)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临床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2)留置鼻肠管时间≥7天;(3)无经鼻肠管喂养禁证;(4)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项目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口鼻咽部外伤或感染者;(2)肠梗阻及胃出血患者;(3)胃肠道吸收障碍患者等。
1.3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导丝配合温水冲洗进行鼻胃肠管道的疏通的方式。护理人员将导丝从患者鼻胃肠管的前端置入并用手固定,另一手将导丝缓慢送入鼻胃肠管管腔内,每次进入约1.0~1.5cm,间隔0.5~1s再进行二次进入,如此重复,最终导丝送至鼻胃肠管堵塞物位置。而后稍用力推进同时旋转导丝使堵塞物松动,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避免将鼻胃肠管穿破。随后使用30mL温开水从鼻胃肠管侧腔对导管进行冲洗,以冲洗2-3次为宜。
观察组:使用新发明的螺旋导丝配合温水冲洗进行鼻胃肠管道的疏通。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的螺旋导丝装置表面设计成螺旋状,中间中空,末端有环形拉口,其尖端有散在的细小喷淋口,材质较原有导丝硬,详见图1。使用此新发明的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装置进行管道疏通时,导丝置入过程与对照组相同,,将螺旋导丝插入管腔,边旋转拉环边稍轻轻下旋,当下旋至堵塞物时,可边用注射器吸取温开水在末端进行脉压式冲水边下旋,以达到打散、清理堵塞物的目的。同时,新型螺旋导丝可正常重复使用,用后清洁保留。
图1 疏通装置结构示意图
1.4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疏通成功率及疏通时间比较;疏通成功:温开水冲洗管道时无阻力,导丝回抽可见液体;不通畅:鼻胃肠管道装置仍然处于堵塞报警状态,并且使用温开水冲洗管道时冲洗不通畅。疏通时间表示为每位患者的疏通平均用时。(2)两组患者疏通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良反应包括呛咳、腹胀以及呕吐等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呛咳+腹胀+呕吐)/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土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疏通成功率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的疏通成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并且疏通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疏通成功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疏通成功率 n(%) | 疏通时间(min) |
对照组 | 25 | 4(16.00) | 23.46±2.49 |
观察组 | 25 | 17(68.00) | 16.47±1.93 |
X2 | - | 13.875 | 11.094 |
P | - | 0.000 | 0.000 |
2.2 两组患者疏通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疏通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组别 | 例数 | 呛咳 | 腹胀 | 呕吐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对照组 | 25 | 3(12.00) | 6(24.00) | 2(8.00) | 11(44.00) |
观察组 | 25 | 1(4.00) | 2(8.00) | 0(0.00) | 3(12.00) |
X2 | - | - | - | - | 6.349 |
P | - | - | - | - | 0.012 |
3讨论
鼻肠胃管的营养支撑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术后免疫力,促进康复,而且安全、价廉,对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有积极意义[5]。鼻肠胃管的置管过程中,常因鼻胃肠管堵塞导致肠内营养中断,使患者无法达到喂养目标量。据报道[6],国外肠内营养管堵塞发生率为6%~10%,国内发生率高达62.9%。对于堵塞情况,临床常采用30℃温开水进行压力冲洗,通过热力作用溶解营养素,促使管道再通,期间用手反复捏挤体外部分管道,再尝试用尿激酶、碳酸氢钠溶液等进行冲洗,鼻肠管再通后需增加冲洗次数,避免再次堵塞。但是,长期的鼻胃肠管道置管患者,每日输入的营养液不可避免的残留在管道空隙中,很难被冲洗干净,再加上一些酸性口服药物进入管道,与残留的营养液结合形成蛋白质凝块,一旦冲管时带入蛋白质凝块,则会导致鼻胃肠管的堵塞。临床上,除了护理人员的专科意识,鼻胃肠管的型号与肠内营养制剂的粘稠匹配度,合适的肠内营液温度、速度、浓度以及适时的冲洗导管等方面对保证鼻胃肠管的长期使用有积极作用,有效的疏通管道设备也非常重要[7]。新发明的螺旋导丝装置,考虑鼻胃肠管细、长、软的结构特点以及肠内营养液粘、稠、浓的性质特点,采用中空的设计形式,增加表面螺旋纹路,可以安全、精准地到达鼻胃肠管堵塞位置并进行动态、定点地疏通。同时,在导管末端增加散在的喷淋口,在下旋至堵塞物时,可边用注射器在末端脉压式冲水边下旋,以达到打散、清理堵塞物的目的,有效提升了堵管的疏通效果。本次研究显示,对于肿瘤术后使用鼻胃肠管进行营养支持并发生堵管现象的患者来说,与常规的细软导丝相比较(16.00%),采用新发明的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的螺旋导丝装置可以明显增加堵塞物的疏通成功率(68.00%),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采用新发明的螺旋导丝疏通装置的,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的疏通时间(P<0.05)。有研究显示[8],有效、省时的疏通堵塞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还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轻患者痛苦。通过比较疏通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现,新发明的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的螺旋导丝装置可以显著降低疏通过程中的呛咳、腹胀以及呕吐等症状(P<0.05)。常规直接采用注射器抽吸温开水冲洗地方式,冲洗阻力较大,患者经常感受到呛咳和腹胀,容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而螺旋导丝型疏通装置,因可以安全、精准地到达鼻胃肠管堵塞位置并进行动态、精准疏通,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应用于临床初期时,可能会因结构复杂、造价高而放弃使用,但在后期,随着宣传及试验效果显著,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将积极发挥疏通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综上所述,螺旋导丝型鼻胃肠管的螺旋导丝疏通装置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置管患者,可以有效提高疏通成功率,减少疏通时间,并且疏通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桑昆峰,钟先进,黄家丽.一种鼻肠管堵管精准疏通装置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2022,39(5):99-100.
[2] 李春瑜.长期留置肠内营养鼻肠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1(2):0239-0240.
[3] 何莉.胃癌术后肠内营养鼻肠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6):31-33.
[4] 李红.聚焦鼻空肠营养管堵管原因分析及堵管再通干预方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10):0058-0061.
[5] 丁亚娣,陈文娟,马建华等.可乐在预防鼻胃肠营养管堵管中的应用效果.中国乡村医药,2022,29(1):10-11.
[6] 吕杨锦,代甫路,涂玉肖等.自制鼻肠管防堵件在预防肠内营养鼻肠管堵管中应用的效果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2,29(3):343-346.
[7] 杨希,陆美艳.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预防鼻肠管堵管的护理进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1(10):0422-0424.
[8] 张艳敏,徐颖,吴梅,等.两种疏通方法在鼻肠管堵塞中的效果比较研究.中华养生保健,2021,39(3):12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