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措施
正文
引言: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统计,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生率逐渐年轻化,这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也对医疗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医学上称为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而导致的脑内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全面高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高血压脑出血后的紧急救治
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因素,一旦血压升高,血管壁会受到强烈的压力,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内出血。此外,情绪波动、剧烈运动及用力排便等也可能触发脑出血。临床上,患者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肢体偏瘫、失语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1]。当患者出现脑出血症状时,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治。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若患者意识模糊,则需及时进行神经功能检查,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在明确出血后,应立即静脉滴注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减轻脑组织水肿,缓解颅内高压,减轻对大脑的损伤。其次,降压药物的使用至关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口服或静脉降压药物,确保血压逐渐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由于脑出血患者多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活动量降低可能会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因此,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显得尤为必要。最后,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术,手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微创手术方案进行脑出血位置的血肿抽吸、粉碎、冲洗、液化及引流等操作[2]。该手术不仅简单、快捷,而且在临床应用中,血肿清理效果明显,出血后果得以有效控制。但是术后康复阶段的出血复发率高,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其身体尽快康复,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细致、周到的护理措施。
2.高血压脑出血后的全面性护理措施
2.1基础病情观测
在护理过程中,基础病情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状态是判断患者体征的关键指标,主要的观察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等。意识状态可分为清、嗜睡、意识混乱、浅昏迷和深度昏迷,护理人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患者,例如耳旁呼唤、轻拍等,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术后出现头痛、呕吐、烦躁等症状,可能是脑疝的前兆,这时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瞳孔的变化能够反映患者术后是否再次出现颅脑出血,护理人员需要使用聚光手电筒定期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如发现瞳孔直径大于5mm,即为扩大,需引起高度重视[3]。
2.2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术后的患者,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是必不可少的,术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后6小时体温可能开始上升,若持续高于39需及时降温,可以使用冰袋或者亚低温治疗仪进行辅助降温[4]。但需要注意,冰袋更换要定时,避免冻伤皮肤。对于意识未清醒的患者,需将头部偏向一侧,以保证呼吸道畅通,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定期吸痰,确保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手术后需持续监测血压,并适当使用长效降压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3心理疏导
心理支持在康复过程中同样重要,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应及时告知手术成功的结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要加强家属的联系,给予患者更多支持和关怀。在患者感到焦虑或不安时,可播放舒缓的音乐,转移注意力,提高患者的舒适感。以往成功康复的病例,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的信心和配合度[5]。
2.4饮食调整
饮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患者的意识和吞咽功能,初期应提供流食或软食,确保其营养全面。鼻饲或静脉营养支持是必要的,应注意营养液的温度和输注速度,以防发生意外。护理人员需严格记录饮食情况,依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尤其需关注家属提供的饮食,避免高糖、高脂及高胆固醇的成分加重病情。
2.5康复功能锻炼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康复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减少噪音干扰,保障患者有良好的休息质量,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帮助患者调整生物钟,每天的起床、用餐、锻炼和休息都有规律,可以降低焦虑感,提高晨昏节律。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少吃高盐、高油的食物,避免熬夜及情绪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严格限制探视时间和次数,过多的探视会导致患者的情绪波动,影响康复进程。在脑出血后,血压成为重中之重,护理团队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方案,若血压控制不稳定,尽量多卧床休息,以保证充足的体力和脑力。避免接触过度刺激的事物,防止因情绪波动引发脑出血的风险。睡前可以采用热水泡脚、饮用温热牛奶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身心,促进睡眠。在术后早期,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被动肢体练习,从小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大关节,活动强度由轻到重,以适应患者的恢复状态。使用专业的按摩、推拿手法来按压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减缓肌肉的僵硬感和疲劳感。鼓励患者自主活动手脚关节,例如积极地做一些简单的上下肢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及功能恢复。要多进行下肢活动,避免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进行脚踝、膝盖等部分的屈伸活动。在术后1周后,开始进行语言及认知功能的练习,例如通过简单的口头交流或认知游戏来增强患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病人尽早自主翻身,锻炼腰部、四肢和脊椎的功能,促进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尽早能帮助病人下床活动练习站立和步行,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助行器,逐步增加行走时间和范围。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导致脑出血时,后果更为严重。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和科学管理非常重要。一旦发生脑出血,及时的救治至关重要,医生需要迅速评估病人的病情,并依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颅内血肿清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后,患者的护理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全面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鲁维毅.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护理价值研究进展[J].养生保健指南,2021(14):293.
[2]姚星.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护理进展[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11):1629-1630.
[3]黄燕莲.优质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J].智慧健康,2021(06):107-109.
[4]刘莲双.综合护理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21(11):179-180.
[5]冯琪.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开展效果[J].母婴世界,2021(05):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