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评价探讨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韩青 齐海英

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

目的:探讨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94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均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盲抽方式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组,每组均为47例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与PDCA循环护理手段,比较两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实验中各项数据显示,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水平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提升(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乙型干预患者而言,在其治疗期间配合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水平,从根本上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


关键词

PDCA循环护理模式;慢性病毒性乙型干预;护理;应用效果

正文


引言根据临床经验来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若未能及时展开治疗会给患者肝功能造成较大损伤,并可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而为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还需在治疗期间配合相应的护理服务,以此来提高患者依从性,稳定其情绪,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效果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了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实验的94例对象均为2023年5月~2024年4月在院内接受治疗的慢性病毒性乙型干预患者,因本次实验采取对比方式,对此还需构建对照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同时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应保证每组患者的人数处于均等状态,并随机盲抽选出。患者年龄均在37~59岁之间,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中位年龄分别为26、21例(48.77±3.62)岁与24、23例(49.34±4.02)岁。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患者均符合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症标准,了解此次实验目的并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交流不畅、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依从性较低患者。将其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呈现出(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沿用常规护理模式,遵医嘱在用药、饮食方面给予指导,并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做好情绪安抚工作。

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手段,以此来提高护理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切实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P(计划),因护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且有着繁杂性特点,所以为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顺利性,确保护理质量水平,还应当提前组建护理小组,所纳入的护理人员均需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专业水平,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各项工作的安排与监督指导,带领护理人员展开各项工作,并组织小组成员展开培训,主要围绕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操作技术、注意事项、常见不良事件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等方面[1-2]。随后确定小组讨论确定主题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综合护理计划”,要求护理人员通过头脑风暴进行交流,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护理基本措施,而后进行整合,标注护理重点,整理为具体计划并上传至工作群,为后期护理工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3-4]。(二)D(执行)①健康宣教,因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掌握程度较低,所以在依从性方面较差,给诊治与护理工作开展造成较大阻碍,针对于此,护理人员还需及时对其展开健康宣教,为患者详细讲解该疾病的主要引发机制、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与配合事项等方面,尽量以简单易懂的语句描述,使得患者能够有效理解。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应认真且详细的回复,为其答疑解惑。同时着重强调遵医嘱治疗的必要性与目的,以此来提高患者整体配合度[5]②心理干预,在疾病作用下患者的生理会有不同程度不适感,并且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再加上出于对预后的担忧,致使患者出现各种焦躁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所以护理人员还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观描述,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同时还需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来消除患者顾虑,并着重强调医院技术与设备先进性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6-7]③生活护理,在临床中还需要叮嘱患者需佩戴口罩,并在咳痰后将痰液放置指定区域。同时需病房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时刻处于流通状态,控制病房人员出入频次,防止交叉感染。做好患者口鼻腔、呼吸道、皮肤等部位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反馈给医生展开处理。(三)C(检查),在实施护理期间应不定期展开检查,查看护理工作实际落实情况,评估临床应用效果。并且整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反馈意见、所需解决的难点。(四)A(处理),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深入讨论该护理计划实施期间护理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调整护理方案,并将其应用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实现持续质量改进[8]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时可应用SAS、SDS量表,中线分值分别为50、53分,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越轻,反之为重。②生活质量水平,评估时所应用的量表为SF-36,涵盖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物质生活、社会功能与精力等维度,均为满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水平越优,相反则为差[9]以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满意度,包含护理全过程的各项操作表现,如服务态度、心理支持、病房环境、操作技术、沟通交流、健康宣教等,不同分值区间分别表示的满意度也有一定差异,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比较满意、60~79分为一般、≤59分为不满意,在患者评分后需做好整合工作,计算总满意率时用以下公式(80分人数之和÷小组总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

需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SPSS22.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全面收集整个研究过程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分别使用“t”“X2”对计量及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反之则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估对比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各项评分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较低,优于对照组与护理前,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n/%),`x±s)

组别

n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7

54.61±3.76

46.79±4.34

58.49±3.77

49.91±4.06

观察组

47

55.23±4.09

37.11±4.02

59.02±3.23

40.65±3.98

t


0.218

9.771

0.345

8.21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评估所得,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经比较分别呈现出(P>0.05)与(P<0.05);干预前各维度评分相对较为均衡(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具体数值见表2。

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n=47),`x±s)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t值

P值

躯体健康

护理前

62.12±4.31

63.14±3.89

0.112

P>0.05

护理后

70.07±3.96

76.23±3.35

9.818

P0.05

心理健康

护理前

64.05±4.56

63.87±4.98

0.453

P>0.05

护理后

72.32±4.25

79.22±3.62

11.759

P0.05

物质生活

护理前

65.36±2.37

66.31±4.71

0.218

P>0.05

护理后

76.32±3.18

84.05±4.93

8.031

P0.05

精力

护理前

64.38±3.45

64.93±4.16

0.416

P>0.05

护理后

71.56±4.12

78.07±4.35

6.278

P0.05

社会功能

护理前

59.71±4.25

58.42±3.89

0.334

P>0.05

护理后

72.48±3.17

80.36±3.07

10.346

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整体来看,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总满意率分别为95.74%与80.85%,差异明显(P<0.05)。如表格3所示。

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x±s)

组别

n

90~100

80~89

60~79

≤59

总满意率(%)

对照组

47

20

18

5

4

38(80.85)

观察组

47

33

12

2

0

45(95.74)

X2






9.057

P值






0.05

3 讨论

慢性病毒性乙肝炎主要指的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且病程超过半年或者发病日期不明确。乏力、厌食、恶心、肝区疼痛等症状是其主要症状、表现。肝脏质地为中等硬度,轻压有疼痛感,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有肝病面容。母婴传播、血液、皮肤黏膜破损、性接触是其主要传播机制。不仅会导致患者肝脏受到损害,若未能及时展开治疗,还会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致使患者出现腹水、休克等症状,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10-11]。在临床治疗中多采取抗病毒、干扰素、加强营养与保肝治疗为主。但因该疾病有着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清除的特点,所以患者的情绪会发生较大变化,依从性较大,影响临床疗效。对此还需对其进行科学护理干预,但常规护理多集中在治疗方面,相对较为局限,所以应不断优化完善。PDCA循环护理模式是以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环节为核心,通过不断循环往复,持续改进护理期间所存在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其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12]。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

综上所述,对慢性病毒性乙型干预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及整体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姗姗,林涛发,林育红,等. 强化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 (27): 78-82.

[2]段甜甜,何朝珠,张勇. PDCA护理对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 (04): 6-9.

[3]王晶晶,崔晓静,黄明明,等. PDCA护理对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 (02): 352-354.

[4]陆萍.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评价探讨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 (31): 154+159.

[5]张静,何秀萍. 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 8 (11): 2007-2009.

[6]褚洋洋. 戴明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满意度研究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 (17): 86+94.

[7]史晓玉,张德慧,刘伟伟. 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自我效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J]. 江苏卫生保健, 2023, 25 (03): 187-189.

[8]张宁,王文文,王贵红. 叙事护理联合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价值分析 [J]. 婚育与健康, 2023, 29 (01): 97-99.

[9]陈春兰,韩倩倩,马静,等. 多元化健康宣教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 8 (08): 97-99.

[10]刘霞. 慢性乙肝患者护理干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评分影响分析 [J]. 中国社区医师, 2022, 38 (18): 120-122.

[11]陈秀敏,林雪. 人文关怀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 (04): 594-597.

[12]钟静. 个体化连续饮食护理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研究 [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2, 29 (03): 51-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