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干预PCI术后合并剩余风险血脂异常(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临床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剩余风险血脂异常;PCI术后;冠心病;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证
正文
血脂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血脂的紊乱状态能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创造环境,加重心肌缺血、缺氧障碍[1]。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CHD的主要危险因子。多项研究表明,传统血脂指标如LDL-C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风险预测指标存在一定的不足。LDL-C控制是否达标与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相关,而即使控制LDL-C水平达标,仍有显著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存在,即心血管病的剩余风险[2]。心血管事件的残余风险主要包括三酰甘油水平升高、HDL-C降低、载脂蛋白B升高、脂蛋白a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及高尿酸血症[3]。尤其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血管病剩余风险的管理十分必要,PCI仅使狭窄部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不能对病因进行根治,因此风险依旧存在,再狭窄、慢血流、无复流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高[4]。现存的研究中对关于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案不够清晰,所以相关的探索研究是迫切且十分有意义的,这使TG、HDL-C等剩余风险因子作为冠心病PCI术后的干预靶点成为一种必然。
一、PCI术后合并剩余风险血脂异常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PCI术后合并剩余风险血脂异常的认识
CH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所有器官病变中最常见的类型,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CHD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医疗水平的进步及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又使CHD带病生存患者数量快速增加[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可快速有效解除冠状动脉闭塞及狭窄,疏通梗死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心肌正常血流灌注,控制及预防相关并发症,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特点,可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逐渐成为无禁忌症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首选方案。虽然PCI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临床症状,挽救生命,但PCI后可能激活新的动脉粥样硬化,在数月到数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慢血流、无复流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高盐高脂饮食及缺乏运动等)、高血压、血糖异常以及高血脂(主要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由此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大血管事件(如冠心病及脑卒中等)和微血管事件(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眼病及非创伤性截肢等),在我国疾病负担中占有很大比重[6]。几十年来,以降低LDL-C为中心的降脂治疗一直是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即使在进行冠心病标准治疗且传统危险因子得到控制的冠心病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仍十分普遍,目前认为主要是存在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目前认为剩余风险包含两个概念:总的剩余风险和血脂剩余风险。其中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剩余风险,主要包括三酰甘油(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而其它一些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的重要组成,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g)及C-反应蛋白(CRP)等[7]。
目前控制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的药物仍以西药为主,但各类调脂药物均以调理某一类血脂异常为主,不能以一种调脂药物平LDL-C、TG、HDL-C等多种混合性血脂异常。相对而言中医药治疗方案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优势。祖国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通过病证结合的诊治思路,一方面针对疾病核心病机,确定主要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结合详细辨证,提出具体细则。在辨病辨证准确的前提下能够切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极大地改善预后。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切实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冠心病介入术后调理、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以及与西药联合应用增加疗效方面彰显优势[8]。有关中医药治疗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治疗方案将会成为一种规范。
(二)传统医学对PCI术后合并剩余风险血脂异常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膏脂学说”为古人对血脂异常的最初认识[9]。对血脂异常的病理状态多由“膏”“脂”“浊”等概括。《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记载:“五谷之津液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说明水谷精微化生津液、血液,进而合成膏脂,实属同源,当五脏气血充盈调达,精微输布周身,可濡养补益机体,若脏腑运化输布失调,水谷精微异常化生为痰瘀等病理产物,血脉瘀堵不畅则可致病生[10]。《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医学心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奶酪,内湿从内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从我国古籍记载可以看到膏脂是人体津液运化的重要物质成分,对脏腑机体有重要的濡润、滋养等生理功能,是人体精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11]。当膏脂异常,则气血津液运化失常,阴阳失调,脉道壅塞,疾病丛生。中医认为脉为奇恒之腑,湿、痰、瘀、脂浊等邪存于脉中,日久蓄积,蕴结成毒,伤及脏腑[12]。这与现代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结论极其吻合。血脂异常病因可由先天不足及后天失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3]:一是先天肾气虚弱,不能济生后天之脾,导致脾脏更虚,酿湿生痰,痰浊阻滞脉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痰、湿、瘀、浊等邪阻塞脉道而导致血脂异常;二是由于饮食、七情、劳逸等原因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平素喜食肥甘厚腻,或暴饮暴食,饮食无度,肥甘伤脾,饱食伤胃,脾胃受损,导致运化失调,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久则生湿生浊,湿浊实邪阻滞脉道而发病[14]。或由于五志过极,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主疏泄的功能,为全身气机的枢纽,肝失疏泄,则全身气机运行不畅。“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若气机运行不畅,气血津液在人体内运行的功能失常,则湿邪阻滞,凝集为痰,胶结于血脉形成痰浊瘀血等浊邪,从而发病[15]。对于久坐久卧,一身之气机停滞,脏腑代谢运化减慢,更易致肥油膏脂堆积。且《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中医认为“动则不衰”,过于好逸恶劳则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等浊邪形成而导致血脂异常。《杂病源流犀烛》云:“痰饮积于心包,其自病心”[16]。痰浊壅聚于内,久之阻碍经脉而出现胸痹心痛。
二、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一)参苓白术散的方药解析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功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善治脾虚痰湿之证,现代人好食肥甘厚味,加之生活起居不规律,运动量少等诸多因素易导致脾虚气滞,湿浊内生。参苓白术散最初是由人参、茯苓、摆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组成的,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味而成。明代吴昆《医方考》曾分析到:“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人参、白扁豆为甘温之品,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甘草均味甘而性平、桔梗味辛性平,砂仁辛温,皆顺应脾胃之生理特性。人参补脾肺之气,扶正祛邪,茯苓可以健脾渗湿泄热,白术为健脾益气第一要药,还有燥湿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的同时又可补益脾土。以上4味药均为药性平和之品,主要围绕健脾益气展开,再佐以白扁豆和薏苡仁协助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止泻,莲子和山药健脾益气的同时又可涩肠,砂仁化湿行气,醒脾调胃,帮助调畅气机,桔梗宣肺、通调水道,肺气宣降得宜,也有助于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后世又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了辛温之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调畅肺脾胃之气滞。以上各味药相互配伍,使脾气得健,肺气得旺,气机升降有序、水波代谢调达,则湿浊得去,泻利自止[17]。
(二)临床应用
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可促进脂质代谢,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脂水平[18]。徐静[19]等通过观察口服中药参苓白术散的治疗组90例高脂血症患者和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辛伐他汀治疗的90例高脂血症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TC、LDL-C、TG及HDL-C水平分别为(5.73±0.42)、(2.15±0.33)、(1.45±0.36)、(1.24±0.32)mmol/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2±0.58)、(3.01±0.26)、(2.01±0.53)、(1.04±0.13)mmol/L,且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得出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张学新[20]等通过观察中药组101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加中药治疗,对照组51例仅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主要不适主症变化。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组间对照亦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临床主要不适症状改善情况统计,治疗前后中药组有显著变化,对照组无显著变化,故治疗时多以健脾化湿之“参苓白术散”增加其疗效。林海雄[21]等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可降低高脂高糖小鼠TC、Lep水平,其调脂作用可能与改善瘦素抵抗有关。曹召乾[22]等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加服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照组5O例患者采用基础治疗加服血脂康胶囊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及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时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三、小结
综上所述,参苓白术散对于降低剩余风险血脂异常治疗效果显著,对PCI术后患者的血脂水平能够有效的控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苓白术散是“培土生金”的代表方,在传统医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于多种系统疾病治疗,从古至今备受医家和学者关注。本文仅从部分文献阐述参苓白术散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且部分研究多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以参苓白术散化裁,尚不严谨和全面,此后仍需进一步多层次深角度探讨古方,细细品味祖国医学古方的奥妙。
参考文献
[1] 廖佩娟,吴金家,谭剑炼,李华华.肥胖症与高尿酸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交互作用[J].广西医学,2022,44(16):1869-1873.
[2] 郭云昀,王志军,周建芝.血脂相关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管理[J].慢性病学杂志,2021,22(09):1344-1347.
[3] 韦小未,张俊峰.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19):3516-3519.
[4] 杨胜利.《血管重建失败后治疗管理欧洲专家共识》解读[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05):513-518.
[5] 陈丽芳,梁宏宇,罗晓君,徐槐敏,李雪娇,邓欢,刘文甜.冠心病患者中医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10):2424-2430.
[6] 王勇,何森,陈晓平.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研究新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2,33(02):200-203.
[7] RikhiRishi,ShapiroMichaelD..NewerandEmergingLDL-CLoweringAgentsandImplicationsforASCVDResidualRisk[J].JournalofClinicalMedicine,2022,11(15).
[8] 殷仕洁.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优势与现状[C].中国心脏大会2014论文汇编,2014:393.
[9] 辛元元.基于期刊文献对高脂血症证治特点的研究[D].导师:吕瑞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10] 杨园园,吴圣贤,赵颖,杨惠民,陈菲.从湿浊论治原发性高脂血症[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5602-5604.
[11] 周子严,薛晓琳,李鑫等.从痰瘀论治血脂异常的文献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485-1488
[12] 严红梅.化独行瘀方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痰浊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观察口-中医临床研究,2014.6(33:10-12
[13] 崔小数,曹珊,陈芳,张艺嘉.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3):139-142.
[14] 祝晶晶,王守富.王守富从痰湿论治高脂血症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9):51-53.
[15] 刘宗莲,杨凤珍,王秋风.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牌胃治疗高脂血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9):4012-4014.
[16] 王帅,王凤荣.从肝论治高脂血症探要[D].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9):40-41.
[17] 杨凡.参苓白术散临床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8,50(10):38-42.
[18] 顾菁,张美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体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02):236-241.
[19] 徐静,吴胜利.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高血脂临床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17(46):30.
[20] 张学新,朱立春,刘艳军.参苓白术散治疗秦皇岛地区脾虚型高血脂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5):165+168.
[21] 林海雄,王晓彤,王菁,等.参苓白术散对高脂血症小鼠血糖血脂及瘦素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01):143-145.
[22] 曹召乾,田财军,尹晓华,等.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08):1060-1063.
作者简介:水馨慧(2000-),女,汉族,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心血管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