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李芳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1)

摘要

目的: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比较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依从性显著偏高,SAS与SDS评分偏低,FMA、Barthel指数评分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心护理模式延续护理冠心病患者可增进服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强化自我护理,减少负面情绪。


关键词

双心医学模式;延续性护理;冠心病;应用效果

正文


     冠心病是一种由心脏肌肉缺血和缺氧引发的病症,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钙化或阻塞,严重危害人体健康[1]。治疗方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能迅速改善心脏肌肉缺血,疗效良好,但患者需时刻关注心血管事件风险[2]。出院后的延续康复需要高水平的个人护理和延续护理,以确保在医院出院后顺利过渡到家庭或社区,并提供延续支持和护理此外,关注心脏病患者康复中的关键问题至关紧要。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一般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相关,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3]。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主要焦点,双心医学模式的应用在治疗这类心脏疾病和相关情绪障碍方面被广泛采用[4]。采用双心医学模式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已经取得显著进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男/女病例数为16/14例,年龄40~80,均数值(65.06±4.25)岁,对照组男/女病例数为17/13例,年龄41~80岁,均数值(65.57±4.69)岁。两组资料差异,(p0.05)。纳入标准:(1)经相关人员发放《知情同意书》并对内容详细讲解后,患者在明确情况下亲签;(2)研究过程中经过诊断确诊属于冠心病;(3)无认知障碍或者是视听功能障碍;(4)无精神疾病或者是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不配合;(2)伴有先天性疾病;(3)参与本研究前接受其他护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团队常用一般的护理方式向患者传达冠心病相关信息,如疾病定义、病因、治疗方式、并发症和预防措施,从而帮助患者全面理解疾病。对于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采用视频或音频录制来重复播放信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关注手术后康复如出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并采取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入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

1)健康宣教。定期组织冠心病知识普及会,邀请亲属参与,现场解决问题,澄清误解,提升疾病认知,鼓励护理人员互相交流,运用个性化反馈促进健康信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积极学习成功案例,减轻负面情绪,改善亲属与患者交流,减少社会排斥感,促进康复治疗。

 2)饮食护理。应当保持清淡的饮食,主要食用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限制热量摄入,戒烟和减少饮酒,定期服药,并不随意中止戒烟。疾病稳定后,可以规划心脏康复方案,指导适量运动。

3)建立护理小组。按照特定程序实施小组内培训双心医学模式的理论、操作方法与预防措施。

4)心理评估。利用态度评价量表CAS-R)、紧张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定期检查患者的心理状态,随后据此制定健康教育和个性化干预方案,详述干预的时长、内容及频率。

5心理支持减轻内在压力定期召开患者交流会议运用客观的激励手段和案例,鼓励患者关爱家人和友人加强患者认知和信心强调自我调节对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写作、绘画、钓鱼等,并组建兴趣小组,促进互动交流,增进社交,调节情绪,追求幸福满足。鼓励每晚在宁静环境中冥想,达到放松状态并实践音乐治疗。保持冷静,穿着宽松舒适的服装,排空膀胱和肠道,选择站立、躺下或闭上眼睛坐下,在冥想时深呼吸,享受柔和的音乐,时间设置在1015分钟内,进行轮班时需随时关注患者变化

6心脏恢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后续跟进过程中,根据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包括运动类型、强度、延续时间和频率等方面,来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具体运动选择包括有氧运动、延续性运动和疲劳性运动,以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运动的时长和频率会根据患者心率和最大氧气摄取量进行调整,随着康复情况的改善逐渐调整。倘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胸部麻木、胸痛或运动时头晕等立即停止运动。

7)延续护理。出院后一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季度进行一次电话沟通或上门拜访;开展每月上门拜访,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和治疗方面,并排除干扰因素。向患者提供病情追踪卡,记录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及检查时间。护士将引导和监督饮食、运动、药物使用及检查,并口头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1.3效果判定

1.3.1依从性:自制依从性调查表,设置三个选项:不依从、依从、非常依从。

1.3.2焦虑抑郁情绪SASSDS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情绪评估,使用SASSDS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1.3.3FMA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评估,主要利用FMA量表做调查,上肢加下肢评分之和最高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其运动功能恢复得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利用Barthel指数进行调查,评分最高为100分,评分高低和患者能力高低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依从性比较

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依从性显著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依从性比较 [n(%)]

分组

例数

非常依从

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性

观察组

30

2376.67

723.33

00.00

30100.00

对照组

30

1136.67

1136.67

826.67

2273.33

X2


9.774

1.270

9.231

9.774

p


0.002

0.260

0.002

0.002

2.2 SASSDS评分比较

2所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SASSDS评分比较(±s,分)

分组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0

25.49±4.12

7.13±1.02

24.19±4.96

7.19±1.03

对照组

30

26.78±4.02

11.32±1.08

25.89±4.13

12.08±1.43

t


1.228

15.449

1.443

15.198

p


0.225

0.000

0.155

0.000

2.3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的FMABarthel指数评分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FMA

Barthel指数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

30

31.25±5.28

67.25±5.98

37.25±5.14

78.25±8.14

对照组

30

31.65±5.34

50.47±5.86

37.36±5.25

50.49±8.36

t


0.292

10.977

0.082

13.031

p


0.772

0.000

0.935

0.000

3讨论

冠心病是需要经历漫长康复的一种疾病,其根源复杂多样尽管通过介入手术治疗,但仍有危险因素存在于体内难以消除,因此出院后患者仍需注意心血管事件风险[5]该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渐攀升,这类心脏疾病源于在冠状动脉内形成的斑块,通常含有胆固醇及其他致血管收缩物质,进而致血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能诱发心绞痛等症状康复期可能表现出心脏病的特点,出院后需遵循医嘱,合理膳食,定期检查,保持乐观态度,纠正不良习惯,住院时接受标准护理。尽管可采取以上手段,通常出院后缺乏延续关怀[6]。需关注患者需求,提供从医院到社区或家庭的全面延续护理,确保高效协作,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满足出院患者健康需求,促进康复。

当前学者们着眼于冠心病患者的延续护理,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关注,但针对其尚未制定出有效的护理计划。冠心病为常见心脏疾病,常引发胸痛和死亡,患者通常呈现焦虑、抑郁、易怒和处理负面情绪及认知控制能力不足等心理障碍。这类心理疾病增添了治疗负担加剧了心血管病和死亡风险近年来患者的心理健康备受重视[7]。美国和欧洲心脏学会已发布了关于冠心病合并忧郁症的临床指南,规定了双心医学模式的准则。双心医学模式是新兴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方法,着眼于处理心脏病患者的情感、环境和行为问题。着重关注心血管患者的心理健康及其与疾病的互动,关注治疗与诊断之外的患者心理状态,为干预提供有力支持并协助应对疾病挑战。本研究旨在利用双心护理合并延续护理改善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水平,借助设立专门护理小组有序培养双心医学知识。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内外压力,提供相应心理咨询,加强认知干预,培养自我监测和急救技能[8-9]。采用行为心理学手段研究压力导致的干预方案,利用放松训练和音乐治疗来减轻压力,协助患者有效实施心理自我调节,根据个体健康状况量身定制心脏康复锻炼干预。因此,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双心模式护理介入对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观察组的FMASASSDS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在患者延续护理中引入双心医学模式,有助提升生活品质,减少心理问题,促进心脏功能改善,显示明显临床效果和益处。在双心医学模式中护理干预注重患者心理状况,尊重患者主观感受,关注心理、社会和生物医学之间的联系,重视患者情感变化,提倡心血管病治疗。运用这种方法,将情感状态与心脏健康融为一体,有针对性地干预心理状况,结合心脏康复和心理行为疗法,向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咨询和护理,促进身心整体和谐。研究指出,整合双心医学模式延续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该模型利用药物、健康教育、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及家庭支持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稳定血压和心率[10]根据冠心病患者的特点,特别关注心理干预,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然而,目前双心医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程度不高,因此有必要强化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训、增进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倡导双心服务理念、扩大中心的多参数样本规模,持续验证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延续护理冠心病患者可增进服药依从性,改善生活品质,强化自我护理,减少负面情绪。

【参考文献】

[1] 余斐,柯小云,申艳林,. 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3):43-46.

[2] 白惠. 双心医学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2023,21(18):189-192.

[3] 林淑兰,廖雨娟,张凤芳,. 延续性4C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4):74-77.

[4] 李卿,李惠萍. 基于双心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7):170-172.

[5] 雷爱菊,崔颖. 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在冠心病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6):982-984.

[6] 孙娜娜,孙姝姝,孙雪. 基于微信群的延续护理在冠心病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2022,17(4):170-172.

[7] 梁佳佳. 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1):163-166.

[8] 彭君,吴华丽.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7(6):40-42.

[9] 周梦影.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2,34(10):159-161,165.

[10] 徐妙云. 基于互联网+延续性康复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8):76-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