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丙雌醇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性激素和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烯丙雌醇;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性激素;子宫动脉血流
正文
梅州市医药卫生科研课题:烯丙雌醇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及β-hCG、P、E2等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
项目编号:2023-B-22
复发性流产(RSA)是指同一伴侣发生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临床上发病率约为5%[1]。发病原因复杂,与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遗传缺陷及血栓前状态等密切相关,部分病因尚不明确[2]。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再次流产率可高达 40%以上,对孕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除针对相应的病因进行治疗外,临床一般采用黄体支持治疗,如口服地屈孕酮、微粒化黄体酮或肌肉注射黄体酮等[4],但这些药物仍不能保证足够满意的疗效。近年来,烯丙雌醇逐渐用于RSA的治疗[5],其进入人体后可特异性结合黄体酮受体,促进孕酮和β-HCG的分泌,抑制催产素酶的活性,减少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子宫收缩,防止胚胎被排出体外,提高保胎率[6]。基于此,本研究以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黄体酮注射治疗为对照,观察口服烯丙雌醇联合黄体酮注射是否提高RSA患者的保胎成功率,是否改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和子宫动脉血流,旨在探讨烯丙雌醇治疗RSA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产科门诊2022年1月-2024年3月收治的100例RSA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符合RSA的诊断标准;无全身性疾病;对研究药物无过敏。排除标准:多胎妊娠;患有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其他妇科及生殖系统肿瘤患者;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或生殖道畸形;精神异常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0.42±2.10)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2.45±1.63)kg/m2,平均孕周(7.16±2.08)周,平均流产次数(2.75±0.52)次;观察组平均年龄(29.68±2.20)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1.78±1.85)kg/m2,平均孕周(7.39±2.15)周,平均流产次数(2.86±0.63)次。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口服地屈孕酮联合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商品名:达芙通)每次10mg,一天三次;黄体酮注射液40mg,每天1次肌肉注射。观察组予以口服烯丙雌醇片联合黄体酮注射液,烯丙雌醇(商品名:多力玛)每次5mg,一天三次;黄体酮注射液40mg,每天1次肌肉注射。两组均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止血时间、腰腹部疼痛缓解时间。疗效评价:治疗7 d后症状消失,胚胎发育正常(显效);治疗10d后阴道流血停止,胚胎发育正常,症状减轻且未流产(有效);未达上述标准(无效)。采用化学发光法对孕酮(P)、雌二醇(E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进行检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对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S/D)、搏动指数(PI)及血流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阴道止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腰酸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X±s, d)]
分组 | 阴道止血时间 | 腹痛缓解时间 | 腰酸缓解时间 |
对照组(n=50) | 5.85±0.73 | 4.79±1.24 | 6.58±0.72 |
观察组(n=50) | 4.62±0.61 | 3.18±1.05 | 5.21±0.79 |
t值 | 9.143 | 7.007 | 9.063 |
P值 | 0.000 | 0.000 | 0.000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分组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保胎成功率 |
对照组(n=50) | 22 | 17 | 11 | 39(78.00) |
观察组(n=50) | 24 | 23 | 3 | 47(94.00) |
c2值 | 4.070 | |||
P值 | 0.044 |
2.3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2、P、β-hC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X±s)
组别 | E2(pg/ml) | P(ng/ml) | β-hCG(mIU/m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n=50) | 256.31 ±26.42 | 305.72 ±31.48 | 12.83 ±2.15 | 35.29±3.87 | 12493.52±131.46 | 32381.57±342.73 |
观察组(n=50) | 261.83 ±25.96 | 352.69 ±32.53 | 13.51 ±2.47 | 40.34±3.26 | 12458.61±133.54 | 35291.62±341.08 |
t值 | 1.054 | 7.337 | 1.468 | 7.057 | 1.317 | 42.556 |
P值 | 0.295 | 0.000 | 0.145 | 0.000 | 0.191 | 0.000 |
2.4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
治疗后,观察组双侧S/D、RI和PI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X±s)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P值 | |||
对照组 | 观察组 | 对照组 | 观察组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S/D(左) | 6.51±0.73 | 6.57±0.85 | 5.92±0.65 | 5.61±0.73 | 0.706 | 0.027 |
S/D(右) | 6.48±0.75 | 6.41±0.69 | 5.85±0.72 | 5.51±0.58 | 0.628 | 0.011 |
RI(左) | 0.85±0.12 | 0.87±0.15 | 0.75±0.14 | 0.69±0.13 | 0.463 | 0.029 |
RI(右) | 0.83±0.17 | 0.86±0.18 | 0.73±0.15 | 0.67±0.12 | 0.394 | 0.030 |
PI(左) | 2.31±0.37 | 2.45±0.48 | 2.15±0.32 | 2.02±0.26 | 0.106 | 0.028 |
PI(右) | 2.30±0.35 | 2.43±0.39 | 2.14±0.28 | 2.01±0.25 | 0.083 | 0.016 |
3. 讨论
RSA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胚胎因素、免疫因素、母体因素等,其中黄体功能不全为重要致病原因。黄体功能不全可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其导致的机体低孕激素水平可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增加流产的风险[79]。P具有稳定子宫的作用,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保障,并维持正常妊娠过程[8]。因此针对机体的孕激素进行干预对于保胎具有积极意义,烯丙雌醇是一种合成孕激素,通过外源性补充可保证有孕妇体内P水平,改善蜕膜与绒毛膜功能,增强胎盘滋养层分泌活性,促使胎盘功能正常,为胎儿能够安全留在孕妇的子宫内提供保障;此外该药可拮抗前列腺素对子宫的刺激作用,抑制宫缩,维持妊娠状态[9]。我们的研究观察到烯丙雌醇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显著缓解了RSA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明显提高了保胎成功率,这证明了烯丙雌醇用于RSA治疗的有效性,其可能正是通过上述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显著改善了RSA患者的妊娠结局。
β-hCG 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其生理功能为维持黄体功能及降低母体淋巴细胞的活动[10]。P为孕激素,具有保护子宫内膜,为胎儿的早期生长发育支持和保障的作用[11]。E2水平下降提示胎停风险升高[12]。治疗14天后,观察组E2、P和β-hC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提示烯丙雌醇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显著改善了胎盘滋养细胞的功能,促进了滋养细胞E2、P和β-hCG的分泌,保障了胚胎的早期发育,烯丙雌醇正是通过活化胎盘滋养细胞的功能对RSA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子宫动脉血供情况,评估胚胎的宫内发育状况,从而预测妊娠结局[13]。研究发现,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异常的RSA患者妊娠失败率和 PI、RI、S/D 平均值均高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异常但无不良妊娠史的孕妇,提示异常的子宫动脉血流灌注与RSA的发生密切相关[14]。RSA患者往往存在子宫胎盘微循环血流障碍,表现为子宫动脉的高阻力低灌注状态,这会导致孕妇与胎儿物质交换异常,引起不良的妊娠结局[15]。我们的研究发现,治疗14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双侧S/D、RI和PI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程度更明显,这提示烯丙雌醇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明显降低了子宫动脉血流的阻力,改善了子宫胎盘微循环的物质交换,以此对RSA患者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烯丙雌醇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显著提高了RSA患者的保胎成功率, 缩短了阴道止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和腰酸缓解时间,其可能通过激活胎盘滋养细胞活性和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发挥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敏,姚淑艳,李玉敏.低分子肝素联合环孢素A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效果及对免疫平衡、血液流变学影响.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 31(1):153-158.
[2] 张春凤.地屈孕酮在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3):157-158.
[3]苏聪敏.烯丙雌醇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有效性研究[J].北方药学,2024,21(04):176-178.
[4]黄红英.地屈孕酮、烯丙雌醇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先兆流产临床效果对比[J].社区医学杂志,2011,9(24):72-73.
[5]方敏,董毅,张水娟,等.烯丙雌醇联合利托君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05):665-666.
[6] 叶飞雪,张月芳,黄臣.口服和肌肉注射黄体酮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内科,2019,14(5):526-528.
[7]汪艳,雷侠,黄咏梅.多力玛结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引起先兆流产的疗效[J].中国性科学,2019,28(3):92-95.
[8]白诗雨,张建平.黄体支持在复发性妊娠丢失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04):427-431.
[9]蒋莎,陈璐,王炜,等.孕激素及其受体与蜕膜化[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20,39(06):495-498.
[10]叶飞雪,田玉华.烯丙雌醇在不同时期用药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04):317-319.
[11]沈帆,方颖,杨晓葵.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黄体支持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24,59(08):837-840.
[12]李晓莹,齐红燕,叶敏.先兆流产患者血清HLA-G、β-HCG、PIBF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 2022, 46(4):571-572.
[13]刘胜彬,古韵琳,王敏.血清β-HCG、雌二醇和孕酮联合检测在早期先兆流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08):74-76+104.
[14]王琼.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者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参数预测孕28周内流产价值学杂志[J].中国计划生育, 2022, 30(5):1159-1162.
[15]陈清爽, 苏新辉, 冉静, 等. 不同病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期子宫动脉血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 23(10):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