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在半月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膝关节镜;半月板修复;外对内缝合术;临床应用价值
正文
基金项目:宜春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2023ZDJH2832)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损伤类型,常见于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半月板部分切除和修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半月板修复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膝关节镜下的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该术式因其微创、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1]。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主要通过关节镜的辅助,将半月板外侧的损伤部位与内侧进行缝合,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然而,该术式对手术技术和术后康复有较高要求。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该术式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在半月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6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9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40.8±12.3)岁。损伤类型包括:放射状撕裂8例,水平撕裂10例,瓣状撕裂7例,桶状撕裂6例,复合撕裂4例。致伤原因中,外伤24例,退行性损伤21例;发病部位为左侧21例,右侧25例。
实验组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在19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41.2±11.8)岁。损伤类型包括:放射状撕裂14例,水平撕裂16例,瓣状撕裂9例,桶状撕裂5例,复合撕裂2例。致伤原因中,外伤35例,退行性损伤11例;发病部位为左侧25例,右侧2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患者。②年龄在18至65岁之间。③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其他膝关节疾病。④同意并能够配合完成术后随访及康复治疗的患者。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膝关节严重病变如韧带断裂或骨折的患者。②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术前存在感染者。③有心理障碍或无法配合随访及康复治疗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既往接受过膝关节手术且未恢复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具体步骤如下:
(1)常规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使用气囊止血带加压止血(大腿根部)。
(2)手术入路为膝前髌韧带两侧旁,手术切口长度约0.5 cm,穿刺锥进入关节腔后置入关节镜。
(3)关节腔内注入生理氯化钠溶液,探查半月板损伤情况,咬除损伤的半月板边缘,负压吸除关节腔内半月板碎屑。
(4)常规冲洗关节腔并放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术后注入玻璃酸钠至关节腔内。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具体步骤如下:
(1)麻醉及体位: 常规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位,驱血带驱血,气囊止血带加压止血(大腿根部)。
(2)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为膝前髌韧带两侧旁,手术切口长度约0.5 cm,穿刺锥进入关节腔后置入关节镜。
(3)关节腔探查: 关节腔内注入生理氯化钠溶液,准确探查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增生滑膜和对关节镜操作造成阻碍的滑膜部分切除,游离缘保留6~8 cm,咬除破损边缘,负压吸除关节腔内半月板碎屑[2]。
(4)缝合操作:根据半月板撕裂类型选择相应的缝合方式。对于前角撕裂,应用MMHI缝合器由外而内缝合;对于体部和后角撕裂,应用FasT-Fix缝合器进行全内缝合。确保关节囊上有效固定不稳定的半月板。
(5)术后处理:常规冲洗关节腔,放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术后注入玻璃酸钠至关节腔内以促进康复。
1.3观察指标
(1)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 记录每例患者从手术开始到结束的总时间。
术中出血量: 记录手术过程中出血的总量。
住院时间: 记录患者术后住院的总天数。
(2)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Lysholm膝关节评分: 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分别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分范围包括疼痛、锁定、肿胀、上下楼梯、行走、跪下、膝关节稳定性等项目。
膝关节活动度: 通过测量膝关节屈曲和伸直的角度,评估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6个月、1年和2年)的膝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
(3)不良反应发生率
感染、血栓、出血、关节僵硬、疼痛复发、缝合线断裂、其他如术后肿胀、切口愈合不良等。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依从度评分、住院时间、SAS和SDS评分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Mean ±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从表1中数据分析可见,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但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表明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在住院时间上具有优势。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分钟) | 术中出血量(毫升) | 住院时间(天) |
对照组 | 46 | 45.78±6.12 | 55.34±10.27 | 7.42±1.21 |
实验组 | 46 | 63.45±7.36 | 52.18±9.33 | 5.26±0.97 |
t | 11.345 | 1.292 | 8.762 | |
p | <0.001 | 0.201 | <0.001 |
2.2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从表2中数据分析可见,术前两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无显著差异(P=0.929)。术后6个月、1年和2年,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表明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术前(分) | 术后6个月(分) | 术后1年(分) | 术后2年(分) |
对照组 | 46 | 45.32±6.14 | 72.14±8.24 | 75.28±7.21 | 78.34±6.85 |
实验组 | 46 | 45.46±6.11 | 84.67±7.53 | 88.42±6.98 | 91.36±6.45 |
t | 0.090 | 6.907 | 7.941 | 8.173 | |
p | 0.929 | <0.001 | <0.001 | <0.001 |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实验组在感染、血栓、关节僵硬和缝合线断裂等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仅为11.43%,对照组为48.57%。这表明,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在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表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感染(n, %) | 血栓(n, %) | 出血(n, %) | 关节僵硬(n, %) | 疼痛复发(n, %) | 缝合线断裂(n, %) |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n, %) |
对照组 | 46 | 2(5.71%) | 1(2.86%) | 3(8.57%) | 4(11.43%) | 5(14.29%) | 2(5.71%) | 17(48.57%) |
实验组 | 46 | 0(0.00%) | 0(0.00%) | 1(2.86%) | 1(2.86%) | 2(5.71%) | 0(0.00%) | 4(11.43%) |
X2 | 11.111 | |||||||
p | 0.001 |
3讨论
膝关节镜是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膝关节内部疾病的微创技术,通过在膝关节周围开设小切口,将关节镜和手术器械插入关节腔内,在实时视频监控下进行操作。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膝关节镜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4]。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重要结构,起到缓冲震荡、减轻关节磨损、稳定关节和传递负荷的作用。半月板损伤是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常见的膝关节损伤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半月板部分切除和修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半月板修复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5]。
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是利用关节镜技术对半月板损伤进行修复的一种方法。该术式通过关节镜的辅助,将半月板外侧的损伤部位与内侧进行缝合,达到修复和固定的目的。与传统的半月板部分或全切除术相比,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在保留半月板的生理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术式因其微创、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6]。
此外,半月板修复手术的成功与术后的康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系统的术后康复计划,包括早期的被动活动和后期的主动功能训练,对于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患者的配合度和康复训练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手术的最终疗效。因此,医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指导,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7]。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92例接受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和半月板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了两种术式在半月板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1),但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这表明虽然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操作相对复杂,但并未增加患者的术中风险。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反映出该术式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和减少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实验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表明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能够更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此外,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48.57%)(P=0.001),特别是在感染、血栓、关节僵硬和缝合线断裂等方面,实验组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些数据表明,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外对内缝合术在半月板损伤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半月板切除术。该术式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膝关节功能,还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高峰,张鸽.比较分析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与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6):115-116.
[2]李明,刘宁,李春宝,等.保留膝关节黏膜韧带对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复疗效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24,44(5):287-293.
[3]冯伟,姚俊娜.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与半月板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23,50(6):23-26.
[4]栗庆东.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对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J].饮食科学,2023(4):85-87.
[5]赵众首.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与半月板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2022,42(8):15-17.
[6]陈隆福,王虎,吴任涛,等.关节镜下缝合修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8):27-28.
[7]刘海洋,王雪莲,于鑫.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与半月板切除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健|康必读,2022(34):229-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