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对双踝骨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1李玉群 1李玉成 1晏川 2张桂青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中医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1400

摘要

目的:分析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对双踝骨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4年6月我院接收的68例双踝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推拿联合手法按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踝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平衡能力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可降低双踝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加大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推拿;手法按摩;双踝骨折;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平衡能力

正文


双踝骨折是一种常见外伤性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运动损伤或跌倒等剧烈外力或高能量冲击所致,常伴有软组织损伤。临床上双踝骨折治疗通常需手术固定或外部支具,以促进骨折愈合[1]。然而,即使骨折愈合后,许多患者仍会面临踝关节活动度受限、关节僵硬、慢性疼痛及步态异常等后遗症。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侧重于通过手术对骨折部位进行稳定固定,但对于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则存在一定局限性。常规康复治疗多依赖物理治疗和运动训练,但由于骨折部位软组织损伤和关节僵硬,传统治疗方法未能充分激活受损关节周围软组织与肌肉,导致一部分患者功能恢复缓慢或不完全。在此背景下,推拿联合手法按摩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康复手段,提供一种新颖辅助治疗选择。推拿通过刺激特定经络、腧穴以及关节活动,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进而促进康复[2]。手法按摩通过揉捏、按压、牵拉等技术,直接作用于患部,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并恢复关节活动度。二者联合具有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和促进软组织修复潜力,对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在骨折后康复中具有一定疗效,但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在双踝骨折患者中应用仍较为少见本研究旨在评估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对双踝骨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和新治疗思路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12—20246我院接收68双踝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各34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19-60岁,平均(46.29±7.21)岁;开放型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19例。研究组:男16例,女18例;年20-62岁,平均(46.80±7.35);开放型骨折18例,闭合性骨折16例。两组个人信息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双踝骨折内外踝关节均骨折;③均接受手术,且手术顺利;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多处骨折神经血管损伤;③合并肿瘤、代谢、感染性疾病;依从性差。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术后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方面,患者通过物理治疗仪器进行热敷、超声波治疗或低频电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术后肿胀和疼痛,提高肌肉和关节柔韧性。药物治疗方面,患者根据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镇痛药,以缓解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同时,必要时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或营养神经药物,促进神经和软组织修复。

研究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推拿联合手法按摩进行治疗:推拿疗法治疗开始时,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治疗师先进行5min轻柔全身推拿,放松全身肌肉并促进血液循环。随后,治疗师在内外踝、昆仑穴、髓内腧穴等关键部位施加适度压力,推动局部气血流通,缓解术后肿胀和疼痛。推拿力度逐渐加大,但始终保持患者舒适度,整个推拿过程持续15-20min,频次为3/,持续4周。手法按摩。治疗开始时,治疗师会小腿和踝部肌肉进行5min轻柔揉捏,缓解肌肉紧张疼痛。接着,治疗师会分别按压踝关节和足底部位2-3min,通过增加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减轻肌肉痉挛。牵拉手法主要小幅度拉伸小腿部肌肉和韧带,帮助恢复韧带柔韧性和关节灵活性,每次牵拉持续10s,重复5-6次。手法按摩总时长为20-25min,频次为3/,持续4周。关节活动度恢复训练。治疗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设计个性化活动度训练。首先由治疗师轻柔辅助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10min,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和柔韧性。接下来,治疗师鼓励患者逐步增加踝关节运动幅度,活动时间为5-10min/1-2/d,逐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功能训练。由于双踝骨折术后常见平衡功能障碍,治疗师为患者安排一系列针对性平衡训练。患者开始时站立在治疗师辅助下,逐渐练习单腿站立10-15s,逐步增加站立时间和难度。此外,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开始时慢速行走,随着训练进行逐步加快步伐,训练时间为15-20min,频次为2-3/,逐步恢复患者步态稳定性和协调性。局部热敷治疗作为辅助措施进行应用。每次治疗结束后,治疗师在踝关节部位应用温热敷料,持续10-15min,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术后肿胀和疼痛。热敷治疗2-3/,帮助加速恢复过程。

1.3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满分10分,疼痛严重程度随着分数增加而强烈。

踝关节活动度:使用踝关节运动范围测量法(Ankle Range of Motion, AROM)进行评估。本文通过测量患者踝关节屈曲、伸展、内翻和外翻4运动范围来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估时,使用标准关节角度测量工具测量每个方向最大活动角度,活动角度越大,表示踝关节恢复越好。标准评估依据通常屈曲0-40°,伸展为0-20°,内翻为0-35°,外翻为0-25°

平衡能力: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进行评估。该量表通过评估14项与平衡相关任务,包括坐立、站立、步态、转身、站立稳定性等,来判断患者平衡功能。总分范围为0-56分,56分为最佳平衡状态。

④踝关节功能:采用踝-足健康量表(Ankle-Hindfoot Scale, AHS)进行评估。本文评估患者步态、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3方面。评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

研究疼痛程度评分低对照组(P<0.05)见表1

1疼痛程度(`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

34

6.25±0.33

2.83±0.43

对照组

34

6.37±0.64

4.87±0.55

t


0.591

5.246

P


>0.05

<0.05

2.2踝关节活动度

研究踝关节活动度大对照组(P<0.05)见表2

2踝关节活动度(x±s,°)

组别

例数

屈曲

伸展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

34

18.29±2.68

31.30±2.16

7.76±1.17

16.22±1.42

对照组

34

19.47±3.12

25.55±3.21

6.58±1.24

10.37±1.75

t


0.465

7.359

0.677

8.231

P


>0.05

<0.05

>0.05

<0.05

续表:

组别

例数

内翻

外翻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

34

16.29±2.52

28.30±3.76

14.55±3.43

20.85±2.06

对照组

34

15.47±2.31

22.55±2.83

14.79±3.62

17.24±1.67

t


0.742

9.360

0.694

8.271

P


>0.05

<0.05

>0.05

<0.05

2.3平衡能力

研究平衡能力高对照组(P<0.05)见表3

3平衡能力(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

34

37.32±4.57

51.71±3.33

对照组

34

36.45±4.88

45.29±2.51

t


0.847

8.624

P


>0.05

<0.05

2.4踝关节功能

研究踝关节功能强对照组(P<0.05)见表4

4踝关节功能(x±s,分)

组别

例数

步态

运动能力

生活质量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

34

68.65±6.74

88.30±4.35

50.33±4.61

85.22±4.77

55.36±5.89

89.34±4.65

对照组

34

67.43±6.15

75.55±3.21

49.24±4.47

69.54±3.58

54.65±5.72

70.18±3.25

t


0.856

7.438

0.735

6.543

0.646

8.35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和距骨组成,主要通过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等软组织支撑与协调,使得踝部能进行屈伸、内外翻等运动,是承载身体重量、维持站立和行走的关键部位[3]。踝关节活动原理依赖于关节面滑动和关节周围肌肉协调收缩,正常活动度对人体运动功能至关重要[4]。若双踝骨折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度受限、肌力减弱,甚至引发步态异常、平衡能力下降及慢性疼痛等长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独立性。在此背景下,中医推拿联合手法按摩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恢复关节活动度及平衡能力,具有促进踝关节康复、加速功能恢复显著作用,为双踝骨折后康复提供有效治疗选择。

本研究中,研究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平衡能力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强于对照组(P<0.05),说明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在降低双踝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加大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方面效果显著,与杜少中[5]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1)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引流推拿和手法按摩通过特定手法刺激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韧带和软组织,能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引流。改善血液流动有助于加速局部代谢产物清除,减少术后肿胀,并缓解局部疼痛。此外,血液循环改善能为骨折部位提供更多氧气和营养,促进软组织修复,进一步缓解关节僵硬和疼痛。(2)放松肌肉和软组织,减少肌肉痉挛手法按摩中揉捏、牵拉等手法能有效放松踝关节周围肌肉,减轻术后常见肌肉紧张和痉挛。肌肉放松使患者能进行更为顺畅关节活动训练,从而提高踝关节活动度。这也有助于减少关节活动限制,促进患者正常功能恢复,避免长期关节僵硬和肌力衰减。(3)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功能性训练效果推拿联合手法按摩能通过促进关节松动和软组织伸展,提高踝关节活动范围。按摩后关节活动度训练,患者能在治疗师帮助下进行更为有效被动和主动运动,逐步恢复关节灵活性。此外,手法按摩改善踝关节关节滑膜运动功能,使患者在恢复过程中能更好完成平衡功能训练,减少因关节活动度受限而带来平衡障碍。(4)改善神经-肌肉协调,增强平衡能力推拿和手法按摩通过对局部神经末梢刺激,能有效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和反应性。这对于恢复患者平衡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双踝骨折术后,患者通常存在显著步态和站立稳定性障碍。按摩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反应能力,增强其步态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降低摔倒风险,逐步恢复正常活动水平。

综上所述,使用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可降低双踝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加大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莹玲,周小兰,黄叶宇.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22,31(4):109-110.

[2] 范希然,李多多,王双双,.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219-224.

[3] 张阳,王波,朱佳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3,42(8):651-657.

[4] 文子良,郑兵,朱江,.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功能评定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6):845-850.

[5] 杜少中,罗瑞锋,唐业鸿. 推拿联合手法按摩对双踝骨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24,32(5):40-44,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