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病人微炎症状态影响探讨
摘要
关键词
深静脉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微炎症状态
正文
在现代社会,慢性肾衰竭(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有超过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CKD[2]。目前,临床中对患者的治疗十分关注,往往将血液透析疗法作为主要方式,这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的有效方式,但无法实现恢复患者肾功能的目的。由于血液透析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因此对血管通路的研究也不断增多,很多病例发现在血管通路的影响下,患者将陷入炎症反应的困境中,有更大可能性面临感染、出血、血栓等不良情况,加大了患者的不适感和痛苦感,导致患者的血液透析效果较差。因此,本文选择深静脉置管和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研究的两种不同血管通路,分析这两种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了50例血液透析病人,为了了解不同血管通路的应用效果而划分为两个组别,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涉及到25例病人,男:女为15:10;年龄31~60岁,平均(37.3±5.1)岁;另外一组为观察组,病人总数依旧是25例,男:女为14:11;年龄32~61岁,平均(37.9±5.2)岁。两组参与主体上述信息和均衡可比的要求一致(P>0.05),开展后续研究可行。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结果和医师判定均处在CKD的范围内;②肝、肺等其他器官未出现恶性肿瘤者;③机体未严重感染或出现精神疾病者;④能够配合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处在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②肝、肺等其他器官出现恶性肿瘤者;③机体严重感染或出现精神疾病者;④血液透析治疗中断者;既往病史和目前诊断结果与系统性疾病相关者。
1.2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将深静脉置管、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均采用费森4008s型血液透析机,并全部应用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液均为碳酸氢盐[3]。治疗过程中辅助应用静脉铁剂预防肾性贫血,必要时及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透析的频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以周为单位,则透析3次,以1个月为总疗程。
1.3观察指标
(1)透析效果:对两组参与主体介入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进行透析,一定时间内评估两组透析效果的优劣,如若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的数值处在正常范围,且身体无不适感,将其界定在显效范畴;如若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的数值相比之前有了一定变化,但和正常范围还存在一定差距,将其界定为好转;如若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的数值和之前相同或者异常情况更具明显,将其判定为无效。
(2)微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包括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都借助于SPSS25.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X±S)标准差的形式呈现,不同组间的对比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计数数据则以数量和百分比表达,并运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若P值小于0.05,则认为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透析效果比较
采用两种不同的血管通路后,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的透析效果处在无效的范畴内,总有效率为96.00%,相比对照组的72.00%有效率更加理想(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透析效果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25 | 8 | 10 | 7 | 18(72.00) |
观察组 | 25 | 20 | 4 | 1 | 24(96.00) |
X2值 | 5.165 | ||||
P值 | 0.023 |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微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比较
采用两种不同的血管通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微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对照组的波动情况比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微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比较(`X±S,pg/mL)
组别 | 例数 | IL-6 | TNF-α | MCP-1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25 | 21.2±4.4 | 68.1±5.5 | 43.2±4.8 | 68.8±6.3 | 46.7±4.1 | 74.2±6.3 |
观察组 | 25 | 21.4±4.3 | 43.5±6.0 | 43.5±4.7 | 50.9±5.7 | 46.6±4.2 | 55.2±5.4 |
t值 | 8.522 | 6.310 | 4.558 | 1.760 | 3.433 | 8.196 | |
P值 | 0.861 | 0.002 | 4.152 | 0.031 | 0.526 | 0.002 |
3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中,越来越多人员由于不同原因而确诊为CKD,该疾病的临床症状通常是渐进性的,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对于早期症状:在肾功能逐渐下降的早期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通常通过血液和尿液检查才能发现肾功能异常。在一般症状方面,CKD患者可能感到持续的疲乏和虚弱,与贫血相关;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口臭、恶心、呕吐。对于晚期症状:出现多尿或少尿;尿色改变,可能变浓或呈现泡沫;水潴留:引起肿胀、水肿,特别是在脸部、手部和脚踝;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和骨折[5]。治疗CKD患者的过程中,血液透析较为常见,这是一种通过机器(透析机)清洗血液中的废物、盐和水的治疗方法,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从而减轻肾脏无法处理的负担[6]。应用的过程中,患者通过手臂或腿部的血管接入透析机,形成一个人工血管通路或使用透析导管。研究指出,血液透析是临床中专业、复杂的一种治疗方式,当CKD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出现血栓、感染情况的患者占比偏高,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血管通路的应用不当而面临纤维鞘、出血症状,这与炎症反应是息息相关的[7]。并且,当炎症反应问题出现时,患者的血管内皮受到不利影响,粘附因子的活性相比之前更高,此时内皮细胞功能的异常性越来越显著。研究指出,在透析患者中,常见的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等往往处于轻度升高状态,反映了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分析原因是透析过程中接触人工材料、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可以引发炎症反应。在慢性肾脏病的炎症基础方面,肾功能不全导致的体内毒素积聚、免疫功能紊乱等都可以促进炎症状态的发生。且透析相关感染也与血液透析病人微炎症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血管通路感染、透析器相关感染等也是导致炎症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8]。此外,炎症反应的不利影响也体现在单核巨噬细胞方面,促使该细胞的粘附水平大幅度提升,细胞趋向能力呈现异常状态,导致细胞外基质随之出现,MCP-1的活性大大提升,这种混乱状态也会融入到凝血纤溶系统,那么患者有更大概率面临出血、纤维鞘、血栓等并发症。当上述某一并发症或多个并发症发生后,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无法按照预期目标开展,此种治疗的正常进程受到阻碍,那么最终的血液透析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于血液透析病人而言,血管通路的建立直接影响着透析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深静脉置管和自体动静脉内瘘在临床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前者通常用于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的患者,如长期化疗、营养支持、输注血液或进行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9]。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通常选择大的静脉,以确保足够的血流量和导管的持久性,插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血凝块形成和导管位置不良等。后者是一种将一条动脉和一条静脉直接连接起来的手术技术,通常用于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建立,这种方法通过直接将动脉血流引入静脉,增加了血管的血流量,使得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足够,以确保透析效果[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透析效果的总有效率区别较大,处在更高状态的是观察组,处在偏低状态的是对照组(P<0.05),表明与深静脉置管相比,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势更加显著,在提升患者透析效果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微验症因子水平比较,变化程度更小的是观察组,变化程度更大的是对照组(P<0.05),表明自体动静脉内瘘可以防止患者的微炎症因子由于治疗而产生较大程度的波动,对患者病情控制有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病人群体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更加理想,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透析的有效性,防止血液透析病人的微炎症状态严重异常,对降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关键性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宜偏,黎伟,谭全达,等.动静脉内瘘和透析导管对老年患者透析的充分性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 32 (04): 81-83.
[2]王颖,张建军 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23 (18): 11-14+28.
[3]苏小明, 田霞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 12 (22): 57-58.
[4]侯延,石娟.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透析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3 (19). 12-13.
[5]高晶,刘钊,刘彦. 血管通路专科护理团队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影响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24, 41 (02): 10-11+14.
[6]王颜颜,查筑红,王静,等. 贵州省124所医疗机构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现况调查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4, 23 (01): 58-65.
[7]赖宇慧,张楚. 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外医学研究, 2023, 21 (31): 147-150.
[8]魏岁姣,焦晶,柏明,等. 使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研究进展 [J].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3, 23 (09): 760-763.
[9]董永泽,许秀君,沈华娟,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血管通路穿刺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3, 58 (09): 1135-1141.
[10]翟蕾,段淑敏,韩玲玉,等. 3种血管通路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 安徽医学, 2023, 44 (03): 293-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