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急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正文
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当人体脑部血液缺失时,只要5~10min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结果,并且每多一分钟出血脑细胞死亡数量将大大增加。可见,随着脑部缺血时长的增加,死亡率、致残率也随之增加。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它不仅是造成人死去的病症和原因,更是青年人的重要发病诱因。近几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再加上民众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和作息规律的改变,使得这种病成为一种极具挑战性的临床病症,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来说,早期治疗和介入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从而大大改善了病人的预后,提高了其生存质量。但是传统的急诊救治工作早已不能满足当今抢救需求,存在着许多局限性,致使抢救效率不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急诊科的技术支持,对于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必要的。该文意在观察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为急性脑卒中的护理提供理论的指导。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我院共随机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为研究样本,按照抽签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实验组36例,以探究各种防治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占比分别为19(52.78%):17(47.22%),平均年龄为(67.95±5.74)岁,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16例。而试验组中男女占比分别为19(50.00%):19(50.00%),平均年龄为(68.31±5.87)岁,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16例。经过本院EC的审核,受试人员同意进行本次试验,并签署了相关的同意书。结果表明,两组基础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差别不明显。
1.2研究方式。对照组采取常规应对急性脑卒中的救治办法,包括检测病人生存症状并遵医嘱实施救治。实验组则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应对急性脑卒中的干预举措,包括在接诊前预先准备好救护车辆,急救所需药物以及和相关部门率先沟通,确保急救顺利进行。在就诊后十分钟内,做好预检分诊等相关工作,并开设健康频道,以确保病患及时得到治疗。先接诊患者,再开始挂号,并在治疗结束后缴纳费用。在这段时间内,收集患者相关方面的基础信息,并协助其完善各项检查,全面评估其通气功能,明确血氧饱和度,及时给予氧气支持,较少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并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在接诊后二十分钟内,对病人开展血常规、血糖等多项身体检测,并对其心电图实行全面监测,同时还将对其开展颅脑CT扫描检测。30分钟后,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以及血常规、颅脑ct等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脑部栓塞的情况,并具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应该及时渠道患者及家属同意,尽量给予患者溶栓治疗,确保治疗手段能够在接诊60min内进行。如果病人及家属不认可溶栓治疗或不具备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应该马上转移至神经内科诊治。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脑部出血灶,也应该马上转移至神经内科诊治。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各项诊疗活动的时间,包括入院至确诊、确诊至救急的时间,以及致残、致死的发生情况,从而延伸至救助患者的效率以及急救方法的可信性。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分析,我们采用χ2检验来检验计数数据的相关性,t检验则用于检验计量数据的相关性,并且以P<0.05为显著性。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如下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
组别 | n | 入院至确诊 时间/min | 确诊至急救 时间/min | 致残/例 | 死亡/例 |
对照组 | 36 | 28.24±3.84 | 42.47±5.76 | 13(36.11%) | 6(16.67%) |
实验组 | 36 | 15.69±1.43 | 22.14±3.54 | 5(13.89%) | 1(2.78%) |
χ2 /t | 16.743 | 18.244 | 4.471 | 3.956 | |
P | 0.000 | 0.000 | 0.029 | 0.047 |
结果表明,与实验组相比,试验组的入住时限和确诊至抢救时限等指标显著降低,P值低于P<0.05;此外,试验组的致残病人占比和致死病人占比也显著降低,p值低于p<0.05,说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是一类危及生命的慢性脑血管病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因此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安全。目前,急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了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更是导致伤残的原因之一,因此,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这种病症的发生,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损失。研究表明,超过70%的急性脑卒中幸存者会发生不同的躯体机能严重障碍,影响病人的生命品质。对于改善这种情况,溶栓治疗是一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式,主要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能够帮助恢复脑血管的血流灌注,从而减少脑部神经的凋亡,从而保留了更多的自理能力,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表明,3~6小时内进行紧急溶栓治疗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在这段时期内,溶栓疗法能够有效减轻脑细胞因缺血和缺氧而受到的损害,从而有效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使其受到的危害降至最低。在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时,应该提高诊疗效果,缩短等待的时间,马上采取对应的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脑部的氧气、血压供应,从而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院前急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抢救措施,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危重症患者恢复健康,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生命隐患。为此,在场的人员或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抵达该院以前,尽快开展必需的救护服务,以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如果院前急救不及时,或急救不当、技术操作不熟练、家属不配合等,都会影响救治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的过程中应该实施急诊护理路径,以提高救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从而有效保障病人的健康与安全。本研究中,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救治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显著提高了救治效果,而且实验组的治疗成果也比对照组更加理想。因此,基本护理路径可以有效地帮助病患获得人性化的护理干预,进而提升抢救效率。急诊护理途径可以有效地提升病患的抢救效率,与传统护理路径比较,它可以利用快速通道为病患提供更多的护理服务,进而大大缩短抢救时间,提升病患的生存率和恢复能力。采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可以有效地安排整个抢救过程,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准确、最完善的抢救服务,并且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使抢救工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通过及时采取措施,能够降低脑部细胞的死亡,控制了疾病的影响范围,尽可能保留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避免受损神经组织向不良方向发展,从而更加有利于救治后的恢复,有效改善了病人的预后,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医护救助的信心。急诊护理路径是一个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高效护理工作模式,旨在帮助病人快速恢复健康,并通过多科科协同合作,实现快速反应和衔接过程。它能够更好地帮助病人应对急性脑卒中的危险情况。研究表明,采用急诊护理路线介入干预能够显著减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时限,这种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窗,确保各种有效的措施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并且在救治过程中加强了各个科室的联系,实现了多科室的高效协同工作,提高了医疗工作的效率,从而促进救治成效的提升,有效改善了病人的预后,残疾率和死亡比例也相比于常规护理患者大幅降低。因此,急诊护理路线介入干预能够切实改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状况,进而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期,减少患者伤残和死亡的风险。
4总结
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急诊护理路径在治疗急性脑卒中病人方面表现出色,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玲燕,谭洁芬,谢芬,刘珍.急诊护理路径在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03):445-447.
[2]吴英杰.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5):91-93.
[3]钟柳梅.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J].全科护理,2018,16(03):316-318.
[4]李红菊,沈亚莉,刘志娟.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4-6.
[5]高帆.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139-140.
[6]陈攀,吴德坤.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6,35(06):129-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