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长期管理策略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综合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牛云双

石家庄卓达太阳城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邮编:050000

摘要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实施综合长期管理策略的患者与仅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结果显示,长期管理策略显著降低了脑梗死复发风险,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强调,通过定期体检、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长期管理;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心理支持

正文


引言脑梗死,又称脑梗塞或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脑梗死患者常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

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会促使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小动脉闭塞则多见于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脑部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管腔逐渐闭塞,使深部脑组织细胞缺血、坏死。心源性栓塞则是由心脏疾病形成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与梗死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梗死发生在脑干等重要部位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出现昏迷、呼吸问题等,甚至危及生命。梗死范围扩大或位置关键时,也可能引起较重症状。因此早期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减少其复发风险,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二、长期管理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脑血管检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基础。通过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二)药物治疗

遵医嘱长期服用降压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等,以控制危险因素。降压药物如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缬沙坦等,能够稳定血压,减少脑血管损害。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具有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三)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措施。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低盐、低脂、低糖,避免食用腌制及卤制食物,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因此戒烟和限酒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四)心理支持

脑梗死患者可能会遇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支持和专业咨询。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良性沟通,对存在心理压力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治愈信心。同时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的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和认知障碍,进行个性化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包括协助患者采取合理卧位,配合被动活动关节,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加大训练力度。语言康复训练则通过发音训练、口型模仿、复述训练等方式,逐步改善患者的言语能力。

三、长期管理策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降低复发风险改善心理状态

通过长期管理,可以控制危险因素,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研究显示,定期体检、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心理支持是脑梗死患者长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良性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咨询,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治愈信心。研究表明,接受心理支持的患者,其抑郁程度显著降低,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是重拾生活希望的钥匙。个性化的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精准施策,直击患者的运动、言语及认知障碍,带来显著改善。患者从最初的步履维艰,到逐渐能够自主行动;从言语不清,到能流畅表达;从认知模糊,到思维清晰。研究数据佐证,康复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远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康复之路越走越宽广。

四、病例分析

)患者李某,65岁男性,因突发脑梗死经历了生命中的一次重大挑战。在急性期的紧急治疗后,他面临着偏瘫和语言障碍的严峻现实。然而李某并未放弃,而是积极参与到后续的长期管理中。他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血脂,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同时他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注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为身体的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心理支持方面,李某得到了医护人员的悉心关怀和家人的坚定支持。他们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帮助他缓解焦虑和恐惧,重拾生活的信心。李某还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个性化康复训练。通过系统的肢体和语言训练,他的偏瘫症状明显减轻,能够自行行走,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状态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抑郁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患者王某,70岁女性,曾经历过脑梗死的痛苦,此次因脑梗死复发再次入院治疗。回顾她的病史,高血压和糖尿病如同定时炸弹,长期潜伏,而她却未能规律服药,这为脑梗死的复发埋下了伏笔。急性期治疗后,王某深刻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接受长期管理策略。她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和降糖药物,确保血压和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在饮食上,她摒弃了以往的坏习惯,选择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饮食,让身体得到了充足的营养。此外她还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不仅增强了体质,也愉悦了心情。经过一年的精心管理,王某的血压和血糖水平显著下降,脑梗死的复发风险大幅降低。更令人欣喜的是,她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自行完成简单的家务活动,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信。

五、长期管理策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患者依从性问题

脑梗死患者的长期管理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积极参与和高度依从性。但现实中,部分患者因疾病认知不足或治疗方案理解不深,常出现依从性下降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康复效果。所以护理人员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意识。同时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确保既科学又贴近患者实际,从而提高治疗的可接受度和依从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引导患者主动参与管理,共同为康复目标努力,提升治疗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二)医疗资源有限

脑梗死患者的长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持续的医疗资源投入作支撑。但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下,部分地区患者难以获得充分的治疗与康复服务。为此构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首要任务是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以满足患者对多样化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这些举措,提高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让每位脑梗死患者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康复,减轻疾病负担,提升生活质量。

(三)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之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助力。但现实中,部分患者家庭因疾病认知不足或资源限制,难以给予充分支持。为此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提升家属的疾病管理意识,让他们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坚强后盾。同时,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汇聚各方力量,如志愿者团队、慈善机构等,为患者提供经济援助、心理慰藉等多元化支持。通过这些举措,确保每位患者都能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减轻康复过程中的压力与孤独,加速回归正常生活的步伐。

六、健康教育在脑梗死长期管理中的作用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的自我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用药、调整饮食、规律作息,还教会他们如何监测自身健康状况,从而提高疾病控制能力。定期的健康教育和随访,如同患者的健康顾问,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如不合理饮食、缺乏运动等,引导患者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持续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着桥梁作用,与患者建立良性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通过倾听、共情,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温暖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因疾病带来的焦虑与抑郁。同时凭借专业知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科学的疾病解释和治疗建议,增强其治愈信心。这种心理层面的关怀,为患者筑起一道坚强的心理防线,促进心理康复,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治疗,加速整体康复进程。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为脑梗死患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康复的大门。通过系统学习,患者深入了解疾病本质,掌握科学的康复方法和自我管理技巧,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有效锻炼等。这些知识的积累,不仅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自理、行走等,还显著改善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减少了焦虑抑郁,增强了治愈信心。更重要的是,患者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交活动,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健康教育,成为了脑梗死患者康复路上的重要助力。

七、康复训练在脑梗死长期管理中的应用

肢体康复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是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训练师会精心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在训练初期,训练师会协助患者采取合理的卧位,以减轻肢体压力,预防并发症。在此基础上,他们会逐步引导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如缓慢转动关节、轻轻拉伸肌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张力的恢复。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训练力度会逐渐加大,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如鼓励患者尝试坐起、站立,甚至进行简单的行走练习。这些训练不仅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让他们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二)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是改善脑梗死患者言语障碍的有效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师会设计一系列个性化训练方案。首先,通过发音训练,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准确发出单个音节,逐渐过渡到词语和短句的发音,帮助他们重新掌握语音技巧。口型模仿训练则让患者模仿治疗师的口型变化,学习正确的发音姿势。复述训练则要求患者跟读或复述简单句子,增强语言记忆和表达能力。此外语言理解训练和交流训练也是关键。治疗师会利用图片、实物等辅助工具,帮助患者理解语言信息,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日常对话场景,鼓励患者进行实际交流,逐步恢复其社会功能,增强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认知康复训练

认知康复训练是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针对患者的不同认知障碍,训练师会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记忆训练通过重复呈现信息、使用记忆辅助工具等方式,帮助患者增强记忆能力。注意力训练则通过一系列专注力练习,如追踪移动物体、完成连续任务等,提升患者的注意力集中水平。思维训练则侧重于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锻炼,促进患者大脑功能的全面恢复。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认知康复训练让患者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技能,如安排日程、管理财务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结束语:脑梗死患者的长期管理对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定期体检、规范用药、健康生活方式、心理调适及康复训练等多管齐下,能有效防控复发,提升身心状态。但实践中,患者依从性、医疗资源紧张及支持体系缺失成为挑战。为此需强化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构建全面的医疗服务网络和社会支持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关怀与帮助。通过这些综合举措,切实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让康复之路更加坚实有力。

参考文献:

[1] 张佳莹.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价的影响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019(003):P.135-136,138.

[2] 陆静.探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的影响[J].  2021.

[3] 赵秀丽,郭小芳,王利超,.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人格特质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健康必读 202119, 163, 2021.

[4] 何玉平.综合性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 2018, 47(A0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