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对高血压病人麻醉复苏室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高血压;麻醉复苏室
正文
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患病者不单需要长时间的服用药物来维持血压状态,也会让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指数高于无高血压病症的人群,如果没有妥善的处理高血压病症,病情加重时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原发性等原因引起的高血压病症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安全性成为了手术治疗中的重要关注点,因为影响因素众多,麻醉药物占有的时间因素比例较高(手术开始直到患者苏醒前),因此受麻醉药物的影响不能及时给患者应用有效的护理,会对手术治疗带来负面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不断提升,麻醉护理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将麻醉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与协同配合,确保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麻醉护理服务。基于此,本文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手术患者86例纳入研究,探讨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在麻醉复苏室的作用与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手术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命名对照组,研究组。研究设定数据,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为55至80岁,平均值(67.62±6.74)岁,病程7至10年,平均值(5.23±1.54)年。研究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为56至81岁,均值(68.12±6.57)岁,病程8至10年,平均值(6.21±1.43)年。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研究性。
纳入依据: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存在手术治疗适应症;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已知晓,确定签署意向书。
排除依据:伴有身体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丢失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2],依据患者手术后麻醉复苏室程序分别完成转入和转出的工作,此外要紧密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人体内的出入量,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如出现异常状况应立刻告知医师开展相应的措施。
研究组患者接受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3],具体如下:①设立一体化管理团队:团队成员需要有科室的护士长和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共同组建,护士长负责对每位成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培训与考核,安排各自的工作,确定各岗位各司其职;团队护理成员需要依据工作内容和要求细化本职工作,存在疑问的地方要主动学习解决疑问;每周给团队成员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以便及时掌握了解最新的护理技能和设备器械的使用[4]。②麻醉复苏室:复苏室位置的选择要把控距离,需要保证患者从手术室出来3分钟之内能够到达复苏室,此外复苏室内器械设备要齐全(包括心电监护仪器、呼吸机等)且要指派专人对器械进行检查;设置护理站,将床位统一集中安排,配备护理工作中需要的各类物品;密切关注患者的状况,运用苏醒评分表判断是否达到转出的条件[5],如未能转出要继续留在复苏室内观测,如出现病情加重要转到ICU继续监护。③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复苏室护士要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紧密监测,频率为每间隔五分钟观测一次;大多患者在转醒时会因环境/疾病本身出现情绪的躁动或是焦虑紧张,护理人员要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6],告知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当前手术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得患者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医护人员需要迅速且精确地评估病人在麻醉康复阶段的疼痛状态,并依据病人的疼痛严重性来合理选择止痛方法。若病人的疼痛较轻,可以利用物理止痛手段减轻其疼痛,但若病人的疼痛较为剧烈,应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止痛药或止痛泵进行止痛治疗。同样,医护人员要教导病人如何正确地进行深呼吸,并且让他们听一些舒缓、愉悦的音乐。此外,医护人员还要帮助他们适当地稳定各类导管,以防止因为导管的移动而产生疼痛。④并发症预防。密切关注患者的机体状况,针对其存在高血压病史患者加强心电监护,并予以降压干预,防止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⑤质控措施:第一,团队协作。麻醉医生负责手术患者的麻醉操作和监护,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案,并在手术过程中给予麻醉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麻醉护士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术前准备,如准备麻醉设备和药物,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舒适和安慰。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向麻醉医生反馈。第二,流程优化。通过明确麻醉医生和护士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减少重复工作和交叉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麻醉医生和护士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三,技术与设备支持。先进的麻醉设备和技术支持是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确保设备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以提高麻醉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动脉压数据情况:给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开始20分钟/手术结束/离开麻醉复苏室之前这四个时间开展动脉压测量,分析比较这项数据结果。
(2)对比两组患者恢复苏醒期间各项数据:记录患者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采用Steward苏醒评分表[7]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为6分,得分大于等于4分时,表示患者生理机能逐渐恢复,意识慢慢恢复,暂无麻醉风险,可以送至麻醉恢复室继续观察;得分小于4分时情况则反之,需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找到患者还未苏醒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3)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躁动情况:统计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苏醒躁动数据,对比两组间情况。
1.4统计学方式
利用SPSS22.00版本软件处理,动脉压、苏醒数据等计量数据用X±S表示,应用T值核对;并发症、苏醒后躁动等计数数据用n(%)表示,应用X2值核对;当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动脉压数据情况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动脉压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开始20分钟后到离开麻醉复苏室之前这三个时段,两者相较于手术前动脉压数据均有变化,且研究组在这三个时段中的变化数据值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动脉压数据情况
组别 | 例数 | 手术前 | 手术20分钟后 | 手术结束 | 离开麻醉复苏室之前 |
研究组 | 43 | 86.64±9.44 | 81.26±8.24 | 83.36±9.21 | 86.66±8.75 |
对照组 | 43 | 86.67±9.25 | 71.36±8.44 | 76.36±7.21 | 80.96±7.25 |
T | 0.0148 | 5.5037 | 3.9244 | 3.2893 | |
P | 0.9882 | 0.0000 | 0.0002 | 0.0015 |
2.2对比两组患者恢复苏醒期间各项数据
表2可得,研究组患者在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数据值上,用时少于对照组数据值,而苏醒评分表分数则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恢复苏醒期间各项数据
组别 | 例数 | 拔管时间 (分钟) | 麻醉苏醒时间 (分钟) | 苏醒评分表 (分数) |
研究组 | 43 | 9.67±1.25 | 67.57±6.25 | 5.77±0.15 |
对照组 | 43 | 13.67±2.25 | 95.27±9.35 | 3.68±1.65 |
T | 10.1906 | 16.1508 | 8.2720 |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2.3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躁动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心律失常/低血氧症/恶心呕吐/认知失常)和苏醒后躁动情况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所示。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以及躁动情况 [n(%)]
组别 | 苏醒后躁动 | 并发症 | |||
心律失常 | 低血氧症 | 恶心呕吐 | 认知失常 | ||
研究组(n=43) | 2(4.65) | 1(2.33) | 0(0.00) | 1(2.33) | 0(0.00) |
对照组(n=43) | 13(30.23) | 7(16.28) | 5(11.63) | 8(18.60) | 4(9.30) |
X2 | 9.7709 | 4.9615 | 5.3086 | 6.0808 | 4.1951 |
P | 0.0017 | 0.0259 | 0.0212 | 0.0136 | 0.0405 |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现代的各种慢性病日益剧增,高血压便是其中之一。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手术时不仅难度大,也会因为血压水平的变化增高出血量的风险,因此需要有效的护理手段在手术的过程中降低风险。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它通过麻醉医生和护士的紧密合作,将麻醉操作、监护和护理融为一体,实现全程无缝衔接的麻醉护理服务。该模式旨在提高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当下医学创新下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8],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手术实施过程中到复苏时安全性。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是手术患者完成手术后的重要监护场所。在这一阶段,患者体内的麻醉药物尚未完全代谢,机体保护性反射功能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手术患者,其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护理管理更加复杂和关键。在高血压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室中,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该模式能够确保麻醉复苏过程中患者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平稳,降低因血压波动过大导致的并发症风险。其次,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最后,该模式还能够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沟通,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本次研究证实,在手术开始20分钟后到离开麻醉复苏室之前这三个时段,两者相较于手术前动脉压数据均有变化,且研究组在这三个时段中的变化数据值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拔管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数据值上,用时少于对照组数据值,而苏醒评分表分数则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心律失常/低血氧症/恶心呕吐/认知失常)和苏醒后躁动情况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证实了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能够减少患者在麻醉复苏室的停留时间的同时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手术后不同时期的动脉压也有改善,体现了该护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原因在于,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包括:(1)提高手术效果。麻醉医生和护士的紧密配合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沟通误差,确保麻醉方案的精准执行,从而提高手术效果。(2)提升患者安全性。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个性化的麻醉护理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舒适度。(3)提高护理质量。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工作更加规范、标准,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全面护理质量。(4)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优化的工作流程避免了重复工作和交叉操作,提高了医疗团队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给予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能够改善患者动脉压状况,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少并发症和苏醒躁动的情况,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洪婷婷,王欠.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用于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中的作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16):61-63.
[2] 王海静.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用于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中的作用分析[J]. 临床研究,2022,30(11):170-173.
[3] 田津泽,邵春雪.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用于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中的作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8):35-38.
[4] 陈燕.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手术麻醉复苏中的作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0):32-35.
[5] 樊丽,李嘉媛. 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用于高血压术后临床效果[J]. 妇幼护理,2023,3(8):1911-1913,1916.
[6] 李花,胡燕. 探究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手术患者的
裨益[J]. 家庭生活指南,2022,38(6):150-152.
[7] 韩媛媛. 高血压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室中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3,21(32):113-114.
[8] 邱蓓瑄,阮瑜. 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苏醒期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2):33-35.
[9]周春燕,周梦云.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36):129-131.
[10]庞子霞.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在麻醉后恢复室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大众科技,2022,24(05):7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