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医学理论探讨雷火灸在妇科术后宫腔粘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摘要
关键词
雷火灸;妇科术后;宫腔粘连;临床效果;安全性
正文
新余市科技局计划项目立项编号:20233090987
宫腔粘连是妇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对患者的生育能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3]。在临床治疗中,宫腔粘连的处理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它常常导致患者术后恢复缓慢,甚至可能需要多次手术干预[4-6]。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宫腔镜下粘连松解术、药物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术后再粘连率高、治疗周期长、副作用较大等问题。中医理论认为,宫腔粘连的形成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等病因有关,因此在治疗上应注重温经散寒、活血化瘀[7]。雷火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功效,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8]。然而,关于雷火灸在妇科术后宫腔粘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目前尚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雷火灸在妇科术后宫腔粘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通过对比分析雷火灸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在改善宫腔粘连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育能力方面的差异,本研究旨在验证雷火灸在妇科术后宫腔粘连治疗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此外,本研究还将关注雷火灸治疗的安全性,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患者满意度。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新余市分宜县妇幼保健院选取80例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34.5岁(标准差±5.2岁),已婚35例,未婚5例,有孕产史32例,无孕产史8例,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33.8岁(标准差±4.9岁)其中已婚36例,未婚4例,有孕产史34例,无孕产史6例。两组在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孕产史和宫腔粘连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确保了研究可比性。
纳入规则:①在我院妇科确诊为宫腔粘连的患者。②年龄在18至50岁之间。③有明确的妇科手术史。④宫腔粘连程度为轻度、中度或重度。⑤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规则: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③对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药成分或雷火灸治疗过敏。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治疗和评估。⑤近期内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治疗。
1.2 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精心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核心目标是深入评估雷火灸在妇科手术后宫腔粘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都接受了定期的宫腔镜复查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密切监测治疗的效果以及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不良反应。研究团队还细致地记录了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生育状况,以便对治疗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对照组中,患者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接受了补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这种治疗方案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定制的中药方剂,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当归、川芎、丹参、桃仁和红花等,这些药材联合作用,旨在通过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机制来缓解宫腔粘连的症状。治疗方法是传统的水煎服,患者每日服用一剂,分早晚两次,连续服用三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四周,以确保药物效果的累积和巩固。
而在实验组中,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接受了雷火灸治疗。雷火灸是一种结合了传统灸法和药物疗法的中医外治方法,它通过燃烧特制的艾条来产生热效应和药物成分,从而实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采取适宜的体位,暴露出施灸的部位,然后医护人员使用特制的雷火灸艾条在距离皮肤2-3厘米的地方进行温和的灸疗。主要的灸疗部位包括位于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位,以及位于腰骶部的肾俞、命门等穴位。治疗的频率定为每周三次,每次大约持续30分钟,整个治疗周期为12周,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持久和稳定。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估:本研究通过细致的宫腔镜检查和全面的临床症状评估,对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比较。评估内容涵盖了宫腔粘连的改善程度、月经状况的恢复情况,以及疼痛等伴随症状的缓解程度。这一系列指标的考量,旨在全面了解治疗手段对宫腔粘连患者的实际疗效。
(2)宫腔粘连程度评分:为了量化宫腔粘连的程度,本研究采用了宫腔粘连评分系统。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宫腔粘连评分,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粘连程度的减轻情况。评分系统的使用使得治疗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和标准化,其中,评分的降低直接反映了粘连程度的减轻。
(3)子宫内膜厚度变化:利用超声检查技术,本研究测量并比较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这一指标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子宫内膜的恢复情况,而且对于评估女性生殖系统的整体健康和生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测,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这些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和阻力指数(RI),它们共同反映了子宫血液循环的改善情况。通过这些参数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治疗手段对子宫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估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宫腔粘连的改善率为85%(34/40),而对照组的改善率为62.5%(25/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总例数 | 改善例数 | 未改善例数 | 改善率(%) |
实验组 | 40 | 34 | 6 | 85 |
对照组 | 40 | 25 | 15 | 62.5 |
x² | 5.23 | |||
P | <0.05 |
2.2 宫腔粘连程度评分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宫腔粘连评分从治疗前的(6.8±1.2)分降至(2.5±0.9)分,而对照组从(6.7±1.3)分降至(4.2±1.1)分。两组治疗后的宫腔粘连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实验组降低更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宫腔粘连评分比较
组别 | 治疗前评分 | 治疗后评分 | 变化值 |
实验组 | 6.8±1.2 | 2.5±0.9 | -4.3±1.1 |
对照组 | 6.7±1.3 | 4.2±1.1 | -2.5±1.2 |
t | 0.357 | 7.564 | 6.993 |
P | 0.721 | <0.001 | <0.001 |
2.3 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为(7.6±1.8)mm,较治疗前的(4.9±1.5)mm显著增厚;对照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为(6.1±1.6)mm,较治疗前的(5.0±1.4)mm也有所增厚。两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实验组增加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组别 | 治疗前厚度(mm) | 治疗后厚度(mm) | 变化值(mm) |
实验组 | 4.9±1.5 | 7.6±1.8 | 2.7±1.1 |
对照组 | 5.0±1.4 | 6.1±1.6 | 1.1±0.9 |
t | 0.308 | 3.939 | 7.119 |
P | 0.758 | <0.001 | <0.001 |
2.4 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标PSV和EDV均显著提高,RI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指标比较
别 | PSV(cm/s)治疗前 | PSV(cm/s)治疗后 | EDV(cm/s)治疗前 | EDV(cm/s)治疗后 | RI治疗前 | RI治疗后 |
实验组 | 20.5±4.2 | 28.6±5.3 | 5.3±1.2 | 8.1±1.5 | 0.72±0.08 | 0.62±0.07 |
对照组 | 21.2±4.5 | 24.3±4.8 | 5.1±1.3 | 6.5±1.4 | 0.70±0.09 | 0.66±0.08 |
t | 0.719 | 3.803 | 0.714 | 4.931 | 1.05 | 2.379 |
P | 0.474 | <0.001 | 0.476 | <0.001 | <0.001 | 0.019 |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雷火灸在妇科术后宫腔粘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显示实验组宫腔粘连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粘连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更大,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动脉血流指标改善也更显著,且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这些结果说明雷火灸通过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的作用机制,能有效促进宫腔内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粘连状况,软化粘连组织,从而提高宫腔粘连的改善率,降低粘连程度,并有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和子宫血液循环的改善,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未进行长期随访等局限性,但雷火灸治疗妇科术后宫腔粘连的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王秀芳,刘玉兰. 化瘀生新合剂联合雷火灸预防人流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5):1202-1206.
[2] 彭毅萍,陈晨,苗琳. 雷火灸联合中药包外敷在宫腔粘连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护理,2023,15(8):497-500.
[3] 孙爽,孙晶. 滋肾祛瘀养膜方联合雷火灸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2022,42(11):1729-1734.
[4] 邱文文. 恒温雷火灸对预防妇科恶性肿瘤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D]. 甘肃中医药大学,2021.
[5] 杨世朋. 雷火灸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和疼痛的影响[J]. 当代护士,2023,30(17):117-119.
[6] 覃桂莲,唐娟,何维媚. 雷火灸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咽喉疼痛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23,38(1):100-102.
[7] 李娜,刘丽萍,黄莉萍. 雷火灸联合低频电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5):111-113.
[8] 彭秀华,李砺,韩叶芬,等. 子午流注择时雷火灸对妇科恶性肿瘤病人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23,21(28):3944-3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