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足三里及中脘穴在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胃癌在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报告中发病率排名第5,死亡率排名第3,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健康。手术切除是胃癌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出现的并发症是我们临床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1-2]。胃瘫综合征征(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一旦出现患者需要长时间住院,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及心理负担,严重者导致其他并发症甚至死亡。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采用外治法针灸疗法,具有明显优势,患者经口给药实施困难,针灸对局部穴位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传达于内,可避免经口给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胃癌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等的发生[3]。针灸已经在临床中应用于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我们发现其针灸的具体穴位过多并且各个研究都不一致,治疗有效率相差较大,研究结果异质性较大,指导临床意义明显较少,通过对针灸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Meta分析我们发现,足三里及中脘穴在所有的针灸穴位中出现频率最高,我们创新性设计实验证明单独温针灸足三里及中脘穴对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重要作用,为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针灸治疗提供一种便捷、安全、廉价高效的方法[4-5],具体见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8月-2025年2月胃肠外科胃癌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组男15,女14,年龄37-75岁,平均( 56. 54±5. 87) 岁;胃癌病程6 -23个月,平均( 14. 84±2. 62) 月;PGS 病程8-12d,平均( 10.04±0. 62) d;对照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36-75岁,平均(55. 26±6. 31)岁;胃癌病程6 -24个月,平均(15. 02±2. 94)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以下措施:①人文关怀,耐心向患者告知病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奥氮平口服;②置入胃管、鼻饲管,持续胃肠减压,严格禁食禁水,西沙比利(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0960284,10mg×20片)10mg研碎后由鼻饲管注入并夹管30min,每日3次;③胃复安注射剂(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H20044996,10mg*1ml*10支)肌肉注射10mg,每日2次; ④全肠外营养或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纠正低蛋白等[6]。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操作方法为:常规消毒后,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30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中脘穴,双侧足三里,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温针灸,于针柄上套置长1.5cm的艾条块,点燃施灸,每次灸2壮,留针30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7]。
1.3观察指标
(1)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正常进食、腹胀感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肠鸣音判定:用听诊器听取肠鸣音, 5 min /次,3次/ d,闻及4 - 5次/ min中等响度肠鸣音为正常[8]。
(2)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昏睡、倦怠无力、烦躁不安、头晕或目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疗效判定标准,以每日胃液引流量判定疗效。治愈: 胃液引流量≤100mL / d,夹闭胃肠减压管无不适(恶心、呕吐等),恢复进食(流质饮食)无明显不适,可拔除胃肠减压管。好转:胃液引流量>100mL/ d,夹闭胃肠减压管有腹胀感。无效:每日胃液引流量未减少,仍需胃肠减压[9]。
1.4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利用均数±标准差(`x±s)来评估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率的方式来评价计数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
实验组组正常进食、腹胀感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5) 。 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x(_)±s,d)
组别 | n | 正常进食 | 腹胀感消失 | 肠鸣音恢复 |
实验组 | 29 | 9.65±1.81 | 7.18±2.76 | 3.91±1.54 |
对照组 | 29 | 13.27±4.12 | 14.91±4.55 | 6.26±2.73 |
t | - | -4.332 | -7.822 | -4.037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2.2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对比,经 χ2 检验,χ2= 0. 58,P >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胃癌PGS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组别 | n | 昏睡 | 倦怠无力 | 烦躁不安 | 头晕目眩 | 发生率 |
实验组 | 29 | 1 | 1 | 0 | 1 | 3(10.34) |
对照组 | 29 | 1 | 2 | 1 | 1 | 5(17.24) |
χ² | - | - | - | - | - | 0.58 |
P | - | - | - | - | - | 0.446 |
2.3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对比,经 χ2 检验,χ2=4.35,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两组胃癌 PGS 患者疗效对比
组别 | n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有效率 |
实验组 | 29 | 5 | 22 | 2 | 27(93.10) |
对照组 | 29 | 1 | 20 | 8 | 21(72.41) |
χ² | - | - | - | - | 4.35 |
P | - | - | - | - | 0.037 |
3讨论
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的原因包括:①术后整个消化道解剖结构的改变,手术切除了分泌胃泌素、胃动素等兴奋性激素的胃窦部,消化道重建后胃正常的解剖结构破坏,残胃排空功能减退;②胃癌根治性手术损伤迷走神经,导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抑制胃肠神经从,残胃排空功能下降[10];③胃癌术后患者胃肠激素(脑肠肽) 分泌紊乱、功能失调,促胃肠动力型脑肠肽水平减少,抑制胃肠动力型脑肠肽水平增加,引起残胃功能障碍;④手术创伤、胃壁水肿粘连及炎症反应影响残胃功能[11];⑤胃癌患者手术后焦虑、紧张及疼痛引起自身神经功能紊乱,抑制胃的运动及分 泌功能,引起残胃排空延迟。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PGS患者脉沉细,舌质淡,可辨证为脾胃阳虚,胃癌患者术中腹腔脏器的长时间暴露,麻醉反应,大量输液等,可导致患者术中温度较低,可伤及脾胃阳气,影响气化功能。本研究重用灸法,根据传统中医理论“气得温则行”,以温通气血、畅达经脉,增强疗效[12]。
针灸为中医外治法,包括针刺、温针灸、电针、艾灸、耳针等多项治疗手段,在治疗PGS 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禁食禁水,经口给药实施困难,针灸对局部穴位的刺激通过经络系统传达于内,发挥功效,与内治法相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3]。针灸可避免经口给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胃肠道负担,避免胃癌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等的发生。另外针灸还能有效预防或减轻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如术后疼痛、精神抑郁等。针灸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通过全身经络系统发挥功效,其可能机制包括:刺激穴位促进胃蠕动、调节胃电活动及分泌功能、及针刺影响脑肠轴活动,调节脑肠肽水平,临床试验及相关文献研究表明,针刺在治疗 PGS方面优于常规治疗[14]。本研究我们采用温针灸法,借助灸火的热力,对人体穴位进行温热性刺激,能够起到经络输穴的多种作用,在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祛湿逐寒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显著效果。研究表明,温针灸可促进胃泌素及胃动素的分泌,増强胃蠕动,加快胃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机体的营养及免疫水平,提髙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组正常进食(9.65±1.81)d、腹胀感消失(7.18±2.76)d、肠鸣音恢复(3.91±1.54)d,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昏睡1、倦怠无力1、烦躁不安0、头晕目眩1P >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率(93.10)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正常进食、腹胀感消失及肠鸣音恢复等方面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表明针灸能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15]。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针灸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辅助手段,适合术后患者使用,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有效率显著提高,表明针灸可能在改善整体疗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温针灸结合中脘和足三里的双重刺激,有助于全面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针灸的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放松和舒缓作用,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焦虑和不适感。
综上述,针灸作为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中的辅助手段,能够显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整体疗效,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基于这些结果,临床上可以考虑将针灸作为常规治疗措施的一部分,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针灸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贝.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胃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9):1498-1501.
[2]杨玉兵,张海洋,史娟,孙万日,倪猛.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23,21(15):1699-1701.
[3]张博,赵刚,钟先鸿.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与胃瘫症状严重程度(分级)相关性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7):1386-1390.
[4]李秋荐,朱亚楠.温针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临床研究,2023,31(8):101-104.D
[5]梁延洋,张春旭,楚理家.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Billroth Ⅰ式吻合术后胃瘫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3,29(6):93-95.
[6]李雄,田宏伟,苗长丰,龚世怡,雷婷,郭天康.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22,35(24):87-94.
[7]杨丽惠,胡凯文,周天,李志明,田桢.基于"脑肠肽"理论探讨针灸防治术后胃瘫综合征[J].世界中医药,2022,17(1):138-141,146.
[8]张建杰,赵建更,焦保平,李志贵.针刺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3):64-66.
[9]李奇素,惠建萍,刘永刚.沈舒文补虚通滞、以润为降治疗胃瘫综合征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2,15(6):1040-1042.
[10]倪浩然,包永欣,陈明森,刘思然,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03):137-142.
[11]胡芬,林冕,诸剑芳.基于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思路[J].新中医,2022,54(16):151-155.
[12]吴静,张昊,毛菲.温针灸结合穴位按摩对胃癌患者术后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21,34(02):232-235.
[13]梁慧,龙丽灯.脑-肠轴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36):92-96.
[14]侯桐欣,高宇,王晞星,王涤凡.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升降理论辨治胃癌术后并发症[J].中医学报,2024,39(8):1718-1722.
[15]陈浩然,方霜霜,林新锋.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广州中医 药大学学报,2022,39(10):2450-2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