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与安全性的临床效果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燕

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

目的:探究骨科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与安全性的临床效果。方法:2023.6-2024.6,选择我院接收的脊柱疾病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5例,常规组进行三维“c”型臂X线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置入,研究组应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和植钉位置准确性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治疗用时比常规组用时短,术中透视次数和透视辐射量明显均比常规组透视次数少,且植钉内倾角明显比常规组倾角度数大(P<0.05);研究组患者中植钉位置准确性达到一类的占比37.14%,二类占比54.29%,均比常规组的占比高(P<0.05)。结论:脊柱疾病患者在院治疗中应用骨科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置入,减少辐射量,避免过多的透视,增加安全性,值得借鉴。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三维“C”型臂辅助;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

正文


患者存在脊柱疾病需要进入医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操作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保持稳定性的重要方法,通过这一技术手段重建脊柱,增强患者治疗的稳定性,保持生物力学作用[1]。人的脊椎部位非常复杂,分布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手术操作中不能精准置入螺钉,会影响恢复效果,产生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骨科技术不断创新,目前临床使用骨科机器人保证精准操作,增强治疗的稳定性,众多的骨科医师对此高度关注。研究显示,骨科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可以增加操作的准确性,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2]。下面根据研究进行报告总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6-2024.6,选择我院接收的脊柱疾病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35例患者中20例,女15例,年龄16-62岁,中位数(38.42±3.61)岁;研究组35例患者中19例,女16例,年龄18-59岁,中位数为(37.15±3.74)岁。

选取标准:(1)患者入院进行身体检查,满足诊断标准,确诊为脊柱病症;(2)患者临床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弓根处于完整状态。排除因素:(1)处于椎弓根骨折问题。(2)合并精神障碍,不能正常交流。(3)合并心肺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手术。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关设备和系统。1)连接后系统和设备,操作过程中坚持无菌原则,机器人需要使用无菌塑料外套全面覆盖,要求机械在整个手术区域都可以灵活操作。

2)在节段棘突上进行手术操作,切口长度控制在2厘米,按照步骤操作,依据操作说明书安装示踪器,在患者的头侧放置光学跟踪系统,让患者面向手术区域,保障各项设备能够同时进行识别,确保各系统之间准确连接,为患者顺利完成各项手术操作。

3)调整c型臂x线机,通过设备采集患者手术部位的信息,根据影像学信息展示,利用移动设备传输到机器人主控台,完成影像学的三维影像检查,利用图像进行重建,与机械系统自动实现匹配。

4)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在主控台车电脑上进行规划,明确患者螺钉置入路径,根据需要确定好所需要使用的螺钉的大小,提前确定好机械臂的移动方向,预先规划好具体位置等。

5手术操作中需要插入套筒,方向与机械臂固定方向一致,确定好切口位置,控制切口长度为1厘米。手术操作中需要把皮下组织进行分离,操作部位直达关节突,把套筒与椎弓根进钉点骨面相互连接,准确插入导针。

6精准操作,置入椎弓根螺钉。

常规组患者治疗中利用三维c型臂x线定位,结合内固定椎体表位投影做好标记,在纵向上切口,长度控制在两厘米以内,给患者置入导针。然后利用专业设备透视观察,在确保无误后进行工作通道的扩张,保证后续导入工作的顺利完成,操作中需要使用空心攻丝,沿着导针方向置入。手术操作中需要明确螺钉的大小,科学选择,按照导针方向置入。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指标和植钉位置准确性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数据检验需要结合t。

2结果

2.1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1患者临床治疗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组别

手术治疗用时(分)

术中透视次数(次)

透视辐射量(cGy/cm2)

植钉内倾角(°)

常规组(35例)

145.65±53.07

13.36±3.55

425.09±92.55

19.16±2.02

研究组(35例)

125.43±35.64

7.66±1.43

125.61±36.44

21.13±4.32

t

3.117

9.975

10.684

3.261

p

0.003

0.0001

0.0001

0.002

 

2.2患者植钉位置准确性情况比较

2患者植钉位置准确性情况比较

组别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常规组(35例)

9(25.71%)

16(45.71%)

5

4

1

研究组(35例)

13(37.14%)

19(54.29%)

2

1

0

X2

2.014

p

0.031

 

3讨论

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脊柱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被广泛应用,治疗操作中可以承受多方位的负荷,帮助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应用优势非常显著。目前很多脊柱外科医师对这一技术非常关注,希望通过这一技术手段,帮助创伤性或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有效治疗。人的脊椎椎弓根与血管和神经等组织相互连接,组织结构之间密切相关按照常规的三维C型臂x线引导要想保障置入的准确性,对骨科医师的个人经验和透视所见结果依赖较大,一旦操作中螺钉植入不准确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临床按照常规三维C型臂x线引导,医师徒手进行螺钉植入,失误率最高达到37.58%,因此骨科医师必须对这一问题保持高度重视,临床为患者治疗中把脊柱椎弓根螺钉准确植入作为关注点,增加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椎弓根螺钉植入有显著优势,首先可以精准定位,这样就可以提升螺钉植入的准确性,保证患者安全[3]。其次,这一技术与传统透视相互比较,机器人更加稳定,防止由于人体疲劳出现的失误,对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有显著优势。3)椎弓根螺钉对人的关节侵犯较少,可以避免患者手术中与环境的过度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辐射量。4)机器人辅助下可以提前进行规划,置入的螺钉可以有较强的抗拔能力。最后,临床治疗中应用机器人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手术切口,把出血量降到最低,减少患者治疗中的风险,让患者快速治疗恢复,避免引发并发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治疗用时比常规组用时短,术中透视次数和透视辐射量明显均比常规组透视次数少,且植钉内倾角明显比常规组倾角度数大(P<0.05);研究组患者中植钉位置准确性达到一类的占比37.14%,二类占比54.29%,均比常规组高(P<0.05)。

综上所述,脊柱疾病患者治疗发挥现代治疗技术的优势,临床应用骨科机器人联合三维“C”型臂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临床指标,增加操作的准确性,提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阳,张震,杨超群.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应用及体会[J].健康女性,2021(16):25.

[2]张同同,王增平,王中华,等.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22,35(2):108-112.

[3]冯硕,何达,郑山,等.机器人辅助经肌间隙置入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段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2,11(8):611-6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