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效艳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10028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本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评估两组在遵医行为、自护能力以及健康状态(SF-36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遵医行为和自护能力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F-36评分也显示出明显改善,组间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护能力,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预见性干预

正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膝关节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成为治疗膝关节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然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普遍较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如肺栓塞等并发症,且影响患者的康复质量[1-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治疗中老年患者因关节炎、损伤等导致的膝关节功能障碍。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恢复,甚至可能引发肺栓塞等生命威胁。现有研究表明,围手术期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DVT的发生率[3]。针对术后高风险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强调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着眼于通过系统化的护理措施来降低DVT发生率。预见性护理不仅关注物理康复,还涵盖心理支持、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4]。这种多维度的护理干预能增强患者对医院医疗安全的信任,提高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在手术后阶段大幅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1月至20243月在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90例患者,采用样本量计算方法估算所需样本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性别:男性22例,女性23平均年龄:65.5±8.2BMI26.7±3.1 kg/m²操作侧:左膝22例,右膝23观察组:性别:男性24例,女性21平均年龄:66.0±7.8BMI27.0±3.5 kg/m²操作侧:左膝23例,右膝2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纳入标准:年龄在50岁以上,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或其他适应症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既往有下肢静脉血栓历史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术前教育:提供手术流程、预期结果及术后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强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及预防措施。术后护理: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评估术后症状(如疼痛、肿胀)。在术后24小时内,鼓励患者进行基础康复锻炼,如足踝活动,每日至少2次,并记录锻炼情况。药物治疗:严格遵循医生的抗凝方案,确保按时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其他抗凝药物。定期评估抗凝效果,预测可能的出血风险,并进行适当调整。监测:术后24小时内频繁监测下肢状况,及时发现血栓形成的早期信号(如肿胀、疼痛、变色)。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预见性护理干预,个体化护理计划制定:评估与分类: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高、体重、基础疾病、凝血功能等,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动态调整:护理团队根据患者术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护理措施符合患者需要。术前心理干预:心理评估: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了解其术前焦虑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5]。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倾听患者的顾虑,给予心理支持,解释手术过程和预期结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个性化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如股四头肌收缩、踝泵运动等。定期评估:设定每天的活动目标,护理人员每天记录患者的活动情况,及时评估并调整活动量。促进血液循环的干预:穿戴弹力袜:术后立即帮助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物理治疗:应用物理治疗手段,如气压按摩、温热疗法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境[6]。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详细护理教育:制定详细的术后护理教育手册,向患者讲解术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包括如何监测自我健康状况、识别并发症等。自护能力培训:组织自护能力培训课程,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鼓励其在护士指导下进行自我护理。并发症风险评估与监测:定期评估DVT风险:利用DVT风险评估工具,定期评估患者的DVT风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相应的干预。监测生命体征与血液指标:加大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关注血液指标变化,确保尽早发现潜在并发症。每位患者的护理过程均由专人记录,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指标,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干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护理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并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定期复查:鼓励患者按时回医院复查,监测康复效果与并发症风险。

1.3 评价标准

1. 遵医行为: 通过遵医行为评分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指导的遵循程度。

2. 自护能力: 采用自护能力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3. 健康调查问卷(SF-36): 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进行评分,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1.4 统计与分析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自护能力评分结果对比

观察组的遵医行为评分为(85.6±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6.1),观察组的自护能力评分为(82.5±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自护能力评分结果对比

组别

n

遵医行为

自护能力

观察组

45

85.6±5.4

82.5±4.8

对照组

45

78.3±6.1

75.2±5.6

t

-

6.01

6.63

P

-

<0.05

<0.05

2.2 两组患者SF-36评分结果对比

观察组在SF-36评分中,身体健康维度平均得分为(72.6±7.3),心理健康维度得分为(75.0±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身体健康得分(63.4±8.0)和心理健康得分(65.9±7.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SF-36评分结果对比

组别

n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观察组

45

72.6±7.3

75.0±6.5

对照组

45

63.4±8.0

65.9±7.1

t

-

5.69

6.34

P

-

<0.05

<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为4%,而对照组为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对比

组别

n

DVT发生率

观察组

45

2(4%)

对照组

45

8(18%)

χ²

-

4.05

P

-

<0.05

3 讨论

3.1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广泛应用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风险亦不容忽视,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发生不仅会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因此降低其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往往侧重于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而未能充分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和潜在风险[7-8]。因此,本研究引入了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强调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与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来降低DVT的发生率。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护能力显著提高,这与预见性护理干预密切相关。通过术前教育和个性化运动指导,患者对护理行为的理解和配合度提高,从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这一结果不仅印证了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9]

3.2 结合干预方式与本次研究结果讨论出现本现象的原因及其机制原理

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源于多个方面。首先,针对DVT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有助于患者识别自我风险,提高安全意识。其次,通过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不仅增强了患者的自护能力,也促成血液循环的改善,对预防血栓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10]。此外,健康调查问卷(SF-36)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改善,反映出护理干预在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术后的恢复速度上,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1]。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实施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从度。预见性护理的个体化方案和充分的信息沟通,使得患者在了解治疗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后,更愿意积极配合医疗团队的工作,从而提高了其遵医行为。观察组患者自护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现象可归因于预见性护理中对自我管理技能的强调。通过提供详细的健康教育和个性化的自护能力培训,患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术后的自我护理要求,增强了其自我管理能力。这不仅提升了患者的信心,也改善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顾能力。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为有效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未来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索更多影响因素,以优化护理方案,提升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尹穗璐.早期预见性功能锻炼和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临床护理研究,2024,33(7):170-172.

[2]周丽娜.预见性护理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4,9(2):11-13,7.

[3]薛海燕,陈静.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23,36(3):110-111.

[4]冯苗,杨森,胡晓晨.预见性护理联合术后康复训练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全科护理,2023,21(16):2226-2229.

[5]赵彩英,侯宇舰,殷艳艳.围手术期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3):73-76.

[6]夏明珠,陆嫣,朱丽艳.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的预见性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10):90-94.

[7]张英兰,张波,康菲.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524-525.

[8]范小常,张春丽.预见性护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护理满意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7):102-103.

[9]张婉妠,崔月.预见性护理联合循证医学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24):88-89.

[10]范雪燕,张德言.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骨折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2):399-400.

[11]任洁.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改善效果[J].糖尿病天地,2021,18(5):2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