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骨桥蛋白促进缺血性卒中r-tPA溶栓和血流再通的作用和机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刘维钦

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骨桥蛋白在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溶栓治疗中对血流再通的促进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确诊为缺血性卒中并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骨桥蛋白,对照组仅接受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通过检测相关生物标志物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 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机制研究表明,重组骨桥蛋白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等途径发挥作用。结论 重组骨桥蛋白能够显著提高缺血性卒中r-tPA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和促进血管修复有关。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重组骨桥蛋白;r-tPA溶栓;血流再通

正文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血管再通率仍有待提高,且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1]。骨桥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血管生成、炎症调节和组织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重组骨桥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潜力逐渐受到关注,但在缺血性卒中r-tPA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骨桥蛋白对缺血性卒中r-tPA溶栓和血流再通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脑科中心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并符合r-tPA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50例。

纳入标准:①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②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③年龄25-80岁。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颅内出血史;②近3个月内有重大手术史或创伤史;③有出血倾向或正在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④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r-tPA溶栓治疗(剂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实验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开始后30分钟内静脉滴注重组骨桥蛋白,对照组仅接受r-tPA溶栓治疗。

2、观察指标

2.1.血管再通率:溶栓治疗后的24小时内,采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作为评估手段,精准判断血管再通状况。本研究将血管再通定义为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标准的2b级或3级,这一标准严格界定了血管再通的程度,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及时且高精度的影像学检查,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治疗对血管通畅性的改善效果,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及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有力依据。这一评估流程不仅体现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先进性,也彰显了我们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关注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全面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本研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作为评估工具,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小时、7天及14天四个关键时间点进行评分[2]NIHSS评分系统以其科学性和广泛应用性,能够客观、量化地反映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通过定期评估,我们能够准确捕捉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动态变化,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提供有力支持。这一评估流程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患者康复进展的高度关注,也彰显了我们在缺血性卒中管理中对神经功能恢复的细致关怀。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血管再通率比较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一。此结果表明,实验治疗策略在促进血管再通方面表现出更优效能。

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的对比:在手术后二十四小时、7天和十四天,实验组病人的NIHSS分数比对照组都有显著明显降低(P<0.05),这一变化也清晰地显示了实验小组在中枢神经系统修复领域的优势。NIHSS分数的不断下降,不但体现着神经系统损伤的显著改善,而且昭示了对病人总体预后的积极改变。具体评分变化和统计学差异,请参阅表二,更证明了实验疗法对神经功能康复的显著促进作用。

1为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组别

N

血管再通(例)

未通过率(例)

血管再通率(%)

实验组

25

18

7

72.0

观察组

25

12

13

48.0

T


-

-

-

P


0.05

0.05

0.05

 

2两组病人在诊断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对比

 

组别

N

治疗后24小时

治疗后7天

治疗后14天

实验组

25

10.2±2.5

7.5±2.1

4.8±1.8

观察组

25

13.8±3.1

10.3±2.7

7.6±2.3

T


-

-

-

P


0.01

0.01

0.01

 

5、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重组骨桥蛋白在缺血性卒中r-tPA溶栓治疗中的潜力,显著提升了血管再通率,并优化了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未观察到出血风险的增加。研究指出,炎症反应作为缺血性卒中病理机制的关键环节,被重组骨桥蛋白有效调控,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了炎症介导的组织损伤,进而促进了血管再通与神经功能恢复[3]。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重组骨桥蛋白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来增强血管再通能力的机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溶栓后血管再通障碍的关键因素,而重组骨桥蛋白的干预促进了这些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有助于恢复血管完整性,提升血管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骨桥蛋白的抗血栓形成特性也为溶栓治疗的稳定性提供了支持,有助于保持血管通畅,减少再闭塞的风险。综上所述,重组骨桥蛋白与r-tPA溶栓治疗的联合应用,不仅展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还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为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然而尽管本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来全面评估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以确保这一治疗策略能够广泛、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为医学提供参考[4]

参考文献

[1]张宇鹏.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9):21-24.

[2]宋艳群,郭新涛,张凤霞,石浩,司二旺.神经介入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6):40-42.

[3]陈亚君,乔雯雯.急性心梗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比较[J].罕少疾病杂志,2020,27(2):1-2+5.

[4]吕燕华,曹亦宾,吕宪民,王海英,阚凤杰,庄严.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2,36(5):602-60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