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中人文关怀实践与患者心理状况改善的关系研究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马娟娟 苏保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宁夏 7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中人文关怀实践对患者心理状况改善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实践。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同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记录患者术后生理指标包括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生理指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显示出人文关怀对减轻术后生理应激反应的积极作用。结论: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实践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心理状况;满意度

正文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手术室护理从单纯技术操作转向更加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1]。手术室护理的人文关怀强调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隐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以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2]。鉴于手术室的氛围易引发患者焦虑和恐惧,影响手术效果和康复,研究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对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3]。尽管已有相关研究,但系统性探究其影响的研究尚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为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选取20231月至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明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由专人负责确保随机分配的隐蔽性和公正性。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教育程度及家庭状况等,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年龄为(45.2±12.3)岁,对照组为(43.8±11.7)岁;性别分布观察组为男性22例、女性18例,对照组为男性24例、女性16例;两组手术类型包括普外科、骨科、妇产科等,分布无明显差异;教育程度及家庭状况在两组间也均衡可比。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教育程度和家庭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保了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为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遵循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包括:所有参与者均为自愿加入,并在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后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确保研究的合法性和伦理合规性;参与者无精神疾病史,这是通过详尽的病史询问和必要的心理评估来确定的,以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参与者需具备正常沟通能力,即有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能够有效完成研究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排除标准则包括:患有严重内科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以避免其他疾病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由于生理特殊性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因此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室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术前准备:按照标准手术流程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核对、手术部位确认、术前禁食禁水指导等。

2)术中配合: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密切配合手术医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包括器械传递、手术场管理、患者体位调整等。

3)术后观察: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观察,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切口护理、疼痛管理等,并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实践,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心理疏导:术前与患者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详细讲解手术过程、预期效果和可能的风险,增强患者认知和信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放松训练,以缓解术前焦虑情绪。

2)术中温馨陪伴:术中护理人员将全程陪伴患者,通过语言和肢体语言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以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同时,保持手术室环境温馨、舒适,适当调节温度和光线,创造良好的手术氛围。密切关注患者的术中感受,并及时回应患者需求,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

3)术后及时回访:建立术后回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的了解。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涵盖饮食建议、活动指导、切口护理等方面,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外,持续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术后可能出现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1.2.3实施细节:

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人文关怀护理的培训,确保护理措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培训内容包括人文关怀理念、沟通技巧、心理支持方法等,并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研究。制定标准化的人文关怀护理操作流程,确保每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标准,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设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研究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况评估

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20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依据症状出现的频度进行14分的四级评分,总分越高反映焦虑程度越重。在护理干预研究中,通常于术前24小时内和术后72小时内分别对受试者进行SAS评估。根据SAS总分,将焦虑程度划分为四个级别:正常(<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和重度焦虑(≥70分)。

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包含20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系统,总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重。在护理干预研究中,SDS的评估时间点与SAS相对应,即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SDS的总分,抑郁程度可分为四个等级:正常(<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和重度抑郁(≥73分)。

2.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设计了一份自制问卷调查表,涵盖护理态度、护理技能、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环境舒适度五个维度,共20个条目。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评分法(1-5分),总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调查于患者出院前进行,以确保患者在完成整个护理过程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统一操作,以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回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以控制质量。

3. 其他辅助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以评估生理状态。同时,详细记录术后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以评价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改善更为明显,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8.73±6.45

45.26±5.12

55.14±5.87

42.37±4.85

对照组

57.92±6.18

52.41±5.67

54.76±5.93

50.29±5.42

t

0.628

5.657

0.238

4.577

P

0.533

0.001

0.813

0.00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态度、心理支持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观察组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组别

护理态度

护理技能

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

环境舒适度

总满意度

观察组

37/4092.50%

36/4090.00%

38/4095.00%

35/4087.50%

34/4085.00%

38/4095.00%**

对照组

29/4072.50%

32/4080.00%

27/4067.50%

28/4070.00%

30/4075.00%

30/4075.00%

χ²

5.541

2.051

8.658

4.114

1.333

6.275

P

0.019

0.152

0.003

0.043

0.248

0.012

2.3 两组患者术后生理指标比较

如表3所示,在术后即刻,观察组的血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术后24小时,尽管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都有所恢复,但观察组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同样有意义(P<0.05)。

3 两组患者术后生理指标比较

组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次/分钟)

术后即刻

术后24小时

术后即刻

术后24小时

术后即刻

术后24小时

观察组

130.45±10.23**

122.37±9.45**

78.56±7.34**

76.28±6.92**

76.34±8.12**

74.26±7.85**

对照组

138.72±11.56

130.54±10.67

82.47±8.12

80.34±7.45

82.15±9.23

79.34±8.56

t

-5.357

-5.732

-3.572

-3.993

-4.726

-4.374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人文关怀逐渐成为手术室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实施人文关怀实践的观察组患者在SASSDS评分方面显著降低,显示出心理状况的显著改善。具体表现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重要作用[4]。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还能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进而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本研究中,实施人文关怀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态度、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观察组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心理支持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5.00%,远高于对照组的67.50%。这一结果表明,人文关怀实践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满意度的护理服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5]。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不仅对患者有益,对护理团队和医疗机构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还发现,实施人文关怀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即刻和术后24小时内的血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人文关怀在减轻患者术后生理应激反应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患者在术前得到了充分的心理疏导和术中温馨陪伴,术后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从而对生理指标产生了积极影响。术后康复时间的缩短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进一步证实了人文关怀对患者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6]。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对于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快速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人文关怀在特定手术类型、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实施效果和优化策略,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崔岩. 人文关怀应用于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价值探讨[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4,11(19):136-138.

[2] 肖艳.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 智慧健康,2024,10(4):205-208.

[3] 朱英,边利萍. 手术室护理路径结合人文关怀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4):141-143.

[4] 孙月,郭春青,孙珊. 人文关怀在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2023,2(21):158-160.

[5] 张洁. 人文关怀在支撑喉镜声带息肉切除术手术室护理的应用[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3,38(6):175-177.

[6] 顾瑛,谢玉涛. 基于人文关怀的手术室护理对输尿管结石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0):1893-18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