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中医药管理专业提升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的优化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管理类专业 新医科人才 综合素质 提升 优化
正文
中医管理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和管理学,是对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具有中医药特色及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1]。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给中医药带来了发展契机,对医药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为全面推进新医科建设,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的计划,明确指出新医科人才的教育模式要从原有的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为一体的新教育模式,实现“医管交叉”的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以提升医科人才的综合素质。2020年,国务院也对医学人才培养作出了指导,在《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
1 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发展现状
目前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突出性较差、培育方向不明确、培养目标单一、跨学科整合度不足,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3]。虽然课程设计中有中医学基础类课程,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性不高,无法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的融合,阻滞了创新创业和实践的推进。随着近年来的疫情防控常态变化,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重要性凸显,数字化进程使互联网产业链发展迅速,与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医药+跨学科交叉人才需求量增大。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应凝练专业特色,加深对“医学+管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重视及实践程度,经学科内容、方法、思维的交叉,生成创新知识,培育综合素质复合人才。当前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壁垒严重,课程间简单排列,未实现医管交叉,不利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推进。
2 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对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对国内外医学复合型人才及新医科“医学+X”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借鉴国外医学生综合素养和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及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对医学生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中医院校管理类专业对新医科中医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2.1 凸显中医药健康产业管理特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培养具备中医药知识、中医特色文化素养、中医药产业综合管理素养、现代化管理思维与能力复合型管理人才对提升中医药产业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4]。不仅可推动我国中医药特色产业走向国际,也可为中医药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研发创新人才提供重要人力支持保障。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历来遵循未病先防、辩证治病、预后防复的原则,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积极意义。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应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作为目标,将大健康作为核心,紧扣大健康产业全链、生态链、价值链的发展和提升,促进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培养中医药经济管理、大健康产品服务、大健康生态链建设的特色复合型人才,以提高中医药产业管理效率,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管理特色。
2.2 实现“中医药+”学科交叉特色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有差异性,为避免同质化,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及就业竞争力,多是基于中医药背景体现出“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特色[5]。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将现实问题作为导向,以学科基础和特点为出发点,构建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出知识创新路径。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科学多重属性,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其特色下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守正创新,对推进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作用巨大。
2.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可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对教育教学有独特的作用。学校通过组织社团、各种竞赛、实习实践、互联网平台等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机会中得到锻炼,对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人格培养有积极推动作用。学生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全面发展。其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上融合多学科知识及临床实践实验,可从中锻炼交流沟通、团队协作技巧,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步入社会后的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有帮助作用。
2.4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合素质培养中思政教育是重点,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思政教育有中医药传统特色文化、中医家国情怀、医德修养等内容[6]。思政教育依托中医学教育资源的特点,融入在育人的全过程中,可实现思政元素的精准供给,将中国梦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四个自信与中医药传承自信、四个意识与中医家国情怀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
3 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对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优化策略
“医学+管理”跨学科交叉融合对优化中医药专业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开阔眼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7]。可基于跨学科,从顶层设计、课程整合、学生实践、教师科研、人才深造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入手,通过跨学科课程和资源的协同共促,实现医管深度融合,以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医科人才。
3.1跨学科顶层设计
为提升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需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整合系统和体制机制,以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能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从宏观层面上而言,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是具有实力和潜力发展的特色专业,应引起中医药院校的重视。向有特色的一流本科医学院学习,实现跨学科顶层设计,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与社区管理多学科硕士点,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院校应做好大力支持,充分认识到新医科人才对社会卫生管理发挥的重要性,提高对管理学专业的重视度,结合中医院校实际情况,获得公平公正的资金、师资等资源分配,为管理类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并对院校管理类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经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综合发展策略,打破中医院校对管理类专业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与科研、实践与就业融合在一起。
3.2教学课程整合
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重点在于“医管交叉”课程的建设,实现多学科交叉整合,培养全面型复合人才。中医院校在宏观层面上要以专业建设为前提、跨学科课程整合为关键点。管理学专业的交叉学科整合并不是揉进各种杂乱的课程,而是将中医药学专业课程作为核心,进行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壁垒链接,把管理类专业课程做到横纵向的融会贯通,形成专业课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要的跨学科知识的系统设计和整合。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设置中,公共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管理基本课程,可对两种专业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其中,公共管理专业是针对社会公共事务,包含的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等,可以专业学课程为核心,与中医临床、预防医学、中医院管理、信息管理课程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是针对企业事务,包含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劳动与社会保障,可以管理学为核心,并融合中医药学及药法相关课程。并鼓励以问题、案例、病例、主题等为特征的多学科综合性医管交叉课程,构建高度整合、模块化课程,加深学生对医疗体系、医疗改革进程、影响医疗构成的社会因素、医疗交流及跨文化沟通、职业规范要求、对患者的心理关注及服务质量改进理论等内容的了解,拓宽学生眼界,提升全面认知,以培养医学生的跨学科多维思维能力。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的重点,医药管理部分的实践技能对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8]。可对PBL教学、案例式、叙事医学等教学方式进行探索,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占比,以增强学生交流沟通、实践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使医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医药管理宏观政策和发展趋势,实现跨学科实践教学整合。实际教材编排中,要根据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特点,制定适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方式。注意要结合最新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全面提高医学生理论和运用能力。中医药院校应统筹规划教学实践环节,组织各种见习活动,建设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延长学生见习时间,增加实习经验,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有机结合。课程教学上,要重视实践运用的过程性考核,采用研究报告、口头演讲、自查互查等方式考核。还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驱动要素,构建综合训平台,经3D虚拟技术对实际中的管理过程进行模拟,分解成多个学习模块,结合课堂内容,帮助医学生更好理解专业知识,提升应用及创新的综合能力。还可应用线下线上结合性的教学模式,经智慧树、超星、慕课等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内容及评价,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培养医学生运用能力。还可鼓励学生通过网上的优质文献资料、课程资源提升思辨能力、专业素质、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岗位见习,以提高医学生对知识能力的理解及实践运用能力。评价体系上,要重视专业特色、思政引导、行业导向及社会效益,以更好推进中医院校管理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
3.4教师科研研究
中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科研论文量较多,高水平论文占比大,科研创新往往出现于交叉学科。院校应加强科研的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多做相关专业的科学项目,组成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促进多学科间的融合与深度合作,以形成复合型师资队伍,不断锻造“研究力”,提升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以提升学生科研、思维创新、综合分析能力。还可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专家演讲,做好交流沟通,以便于师生掌握前沿研究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能及时获悉专业研究动态,提高师生科研素养。院校要做好支持工作,组织相关学科做好交流探讨,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条件,如建立图书室、实验室、引入新研究项目等,以实现良好的科研实力。并以此反哺管理类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实践效果及科研实力做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3.5人才深造(硕士、博士)
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是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包含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卫生法、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学等。这种交叉学科特点决定了对跨学科复合人才的需求。有对某地区医院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统计显示,对具有管理、医学、卫生法知识的需求率为35、30、18%[9]。可见对管理类交叉学科融合性的培养需求。实际教育中,可选拔非医科优秀本科毕业,对其进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的培养。还可培养中医药学本科生攻读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以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6创新创业教育
必修课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使其融入专业、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等环节中,以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首先,贯穿主线,充分挖掘中医药学管理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贯穿在创新创业中。实践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将培养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教育核心主线。其次,打造创新创业知识普惠教育和人才重点培育的双层次培养模式。院校成立教研室,推进专业、通识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成立实验班,通过创新创业竞赛及创业实践对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才能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再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实践的衔接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可为学生匹配指导教师,提供竞赛场地、资源,给予激励措施等,引导学生把创意践于现实,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项目,促进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4 总结
通过综述可知,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对提升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作用明显,可经“医管交叉”视角,做好“医学+管理”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化,通过跨学科的顶层设计、课程整合、实践、科研、人才深造、创新创业教育等策略,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新医科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为中医药事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武淑琴,胡慧子,高溪蔓.中医药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以统计学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1):152-154.
[2]乔学斌.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与发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05):283-292.
[3]许才明,荣超,孙艳香.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之困局、机遇与关键议题[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7):18-21.
[4]任家驹,张瑶萱,周洁,等.影响中医药院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组态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24,43(03):70-75.
[5]若从彬,王先菊,司建平.中医药高等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2,28(12):233-237.
[6]张伯琪,周尚成,曾钰峰,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2):136-138.
[7]张英英,谭萍芬,蔡少华.中医药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9):4-7.
[8]高扬,高境远,申强,等.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之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06):178-180.
[9]魏德健,张梦秋,刘静,等.中医药院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07):73-76.
作者简介:何畅(1981.7),女,黑龙江,哈尔滨,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课题编号:黑龙江省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编号:2021HLJXWP0077);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研究课题(编号:2024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