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弛缓的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针刺;球囊扩张术;脑卒中;环咽肌失弛缓
正文
前言
脑卒中是现阶段临床常见神经科疾病类型,以缺血性脑卒中较常见,部分患者为出血性脑卒中,二者均可对患者相应脑循环血供区域造成不可逆缺血性损伤,存在较高致残、致死风险及多类临床后遗症[1]。环咽肌失弛缓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康复期并发症类型,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吞咽障碍表现,影响其正常进食,可引发误吸、呛咳、营养不良等,严重者可合并吸入性肺炎,威胁生命安全,需针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改善吞咽功能水平[2]。因此,为分析针刺配合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弛缓的治疗效果及吞咽功能康复影响,特行临床研究,详情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及分组
回顾性分析医院2023年3月~2024年6月期间接诊脑卒中后环咽肌弛缓患者(72例)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依据患者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36例、实验组3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4~82岁(68.04±7.21)岁;实验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3~82岁(67.54±7.18)岁。临床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行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前检查球囊导管密闭性,取达克罗宁软膏涂抹于患者鼻腔内,完成鼻黏膜局麻处理,其后取纱布蘸取达克罗宁软膏涂抹于球囊导管外部润滑导管,经一侧鼻腔置入导管,置管期间引导患者做吞咽动作,以辅助导管穿过环咽肌进入食道。置管后,经导管向球囊注入生理盐水6ml,并提拉导管致明显卡顿时,标注导管外露位置,提示成功置管。其后适量抽出球囊内液体后缓慢提拉导管,引导患者在牵拉同时做吞咽动作,直至牵拉阻力减小,则提示球囊通过环咽肌进入口腔,其后经口腔牵拉出导管即可,需重复上述动作6~8次,1次/日,5次/周,连续治疗4周。
实验组行针刺、球囊扩张术联合治疗:(1)球囊扩张术治疗同上;(2)针刺治疗:吞咽过程分为口腔期、咽期、食管期。吞咽障碍不同分期的病理基础不同,决定其应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案。辅助患者在坐立位下治疗,行开窍利咽针法治疗。引导患者张口后,取压舌板压在舌后段1/3处,取无菌毫针快速针刺咽后壁3~5次,以出血为宜。其后指导患者上卷舌头,取棉签抵住舌下侧,取无菌毫针点刺金津、玉液穴,以出血为宜。其后引导患者在仰卧位下接受咽部三穴针刺,进针后以平补平泻法行针,留针30min,1次/日,5次/周,连续治疗4周。舌咽局部穴位如舌三针、承浆穴、三廉泉(上廉泉及左右旁开 1 寸处)、玉液、金津、咽后壁、吞咽、供血、发音等;肢体部穴位如极泉、尺泽、内关、合谷、太溪、三阴交、关元、曲池、内庭、足三里、委中、通里、照海、丰隆穴、阴陵泉穴等;头面部穴位如承浆穴、天突穴、、翳风穴、人迎穴、扶突穴、地仓、颊车、下关、百会、印堂、水沟等;颈项部穴位如风府、风池、哑门穴、翳风、完骨等;躯干部穴位如夹脊、上脘、中脘、气海、肾俞、关元等;头皮针穴位如百会、顶颞前斜线、运动区、顶中线等;辩证加减取穴。辩证后进针后行针,留针30min,1次/日,5次/周,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吞咽功能评分,治疗有效率,吞咽障碍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24.0软件统计数据组间差异,计量资料即(),t检验;计数资料即n(%),
检验;如结果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吞咽功能评分对比
实验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F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见表1。
表1吞咽功能评分对比(±s)
组别 | VFSS(分) | FDS(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36 | 1.27±0.18 | 1.72±0.35 | 50.25±4.46 | 40.14±3.74 |
实验组/36 | 1.25±0.17 | 2.12±0.42 | 50.21±4.52 | 34.35±2.58 |
t | 0.4847 | 4.3898 | 0.0378 | 7.6859 |
P | 0.6294 | 0.0000 | 0.9700 | 0.0000 |
2.2治疗有效率,吞咽障碍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升高,吞咽障碍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降低,P<0.05。见表2。
表2治疗有效率,吞咽障碍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治疗有效率 | 不良预后发生率 | |||
误吸 | 呛咳 | 吸入性肺炎 | 总发生率 | ||
对照组/36 | 77.78(28/36) | 3(8.33) | 5(13.89) | 2(5.56) | 27.78(10/36) |
实验组/36 | 94.44(34/36) | 0 | 2(5.56) | 1(2.78) | 8.33(3/36) |
| 4.1806 | 4.5997 | |||
P | 0.0409 | 0.0319 |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较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VFSS评分,FDS评分降低,且治疗有效率升高,吞咽障碍相关不良预后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球囊扩张术治疗的实施,可在经鼻腔将球囊导管通过环咽肌进入食道后,注入生理盐水扩张球囊后,经反复机械性牵拉、吞咽动作,对相应肌群产生刺激,以促进肌肉收缩,改善环咽肌失弛缓表现,但单一治疗效果有限,且起效缓慢,或可联合其他治疗方案,优化实际治疗效果[3]。针刺治疗择穴配方亦是重点,将“头针+项部取穴 + 舌咽部取穴+ 辨经取穴”汇聚一方。择穴首选督任经穴以平衡阴阳、调节气血,助全身脏腑经络之气散发;次取脾胃肾穴以补养先后天之本,滋阴精化气血以养经活络;辅以肝心经穴以平肝阳养心神,促气血行灌周身以调神养髓。将针刺操作灵活运用于诊疗过程,巧思配巧穴,辨经合辨病,临床疗效优越。
总之,针刺结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对减少误吸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显著,二者联合治疗,可发挥各自优势,进而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辨证分期针刺结合球囊扩张术治疗有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吞咽功能,且能提高吞咽时喉上抬及喉前移的距离,减少误吸发生率和梨状窝滞留。
参考文献
[1] 杨娇. 球囊扩张术结合摄食训练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24,22(6):47-50.
[2] 王钧平,刘阳,吴翊馨. 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7):33-37.
[3] 阮传亮,林子涵,黄梅,等. 应用肌骨超声观察电子灸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咽侧壁活动度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20,40(2):119-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