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中全程责任制护理效果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蒋舒冉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省 淮安市 223300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中全程责任制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2例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观察组(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后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血性恶露时间、肛门通气时间、SDS评分、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优(P<0.05)。结论 全程责任制护理在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护理中,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泌乳时间、产后出血量,且能够改善其负面情绪,值得采纳。


关键词

全程责任制护理;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正文


    剖宫产是目前临床上相对常见的一种助产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减少产妇产程和并发症,但同时也给产妇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主要是因为子宫收缩力欠缺,造成产后子宫无法及时止血,最终诱发大出血。该病的发生不但会导致产妇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而且可能引起休克、凝血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是导致分娩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母婴死亡的关键因素[2]。针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常规护理方式存在反应滞后、护理不系统等问题,很难保证母婴整体安全。因此,对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进行防治是目前产科护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全程责任制护理已逐步成为一种系统化和连续性的护理方式。全程责任制护理是指在患者康复全过程中,为其提供持续性照顾,以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护理的针对性与及时性。部分资料显示[3],实行全程责任制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全程责任制护理在剖宫产产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231-202312月本院72例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随机分组,对照组(n=36):年龄:20-36岁,均值(29.68±1.23)岁;观察组(n=36):年龄:21-38岁,均值(39.72±1.1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干预:产前根据产妇实际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产时注重生命体征监测,协助医生进行各项操作;产后加强对生命体征及伤口护理的关注等。

1.2.2 观察组

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成立护理小组,以副主任护师为组长,并以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为成员。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有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相关内容。之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1)产前护理。产妇入院时,由责任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了解其是否有妊娠史、精神状况及身体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健康指导。护理人员与产妇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剖宫产手术过程、术前准备及术后恢复等,尤其是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等方面的知识。护理人员要向产妇讲解宫缩乏力原因、表现及预防方法,同时,还要做好饮食指导、产前运动等,以提高宫缩能力。另外,护理人员应给予产妇精神支持,通过沟通及倾听方式,协助产妇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增强分娩自信心。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视频演示结合图文资料等方法,确保教育内容更加直观、易懂。(2)产时护理。监测子宫收缩情况、生命体征及阴道出血量等。每15-30min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一次,包括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以保证产妇各项指标平稳。继续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利用腹部触诊等方式,确定子宫收缩情况,如果出现子宫收缩乏力现象,及时告知医师,并给予相应治疗。并对阴道出血量定期监测,做好详细监测,若出现异常出血,立即采取针对性处理。同时,注意疼痛护理,合理应用镇痛药物,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产妇能够在舒适条件下促进子宫收缩。强化产妇心理疏导,减轻其紧张感,提升其合作能力。3)产后护理。①按摩护理。并拢双手,用手指及手掌根部轻轻按摩产妇宫底,每小时1次,每位维持5-10分钟,该方法可有效刺激子宫,降低出血概率。同时,对产妇详细监护,在患者感觉不适及疼痛时,对按摩方式及力度适当调节,以达到舒适及高效的目的。并与产妇及其家属交流、沟通,耐心讲解按摩的意义及重要性,以便其主动配合。②止血护理。责任护理人员需在术后立即进行宫底按摩,采用双手合十方法适当挤压、按摩子宫,协助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为提高治疗效果,则需要针对产妇机体情况,适当进行宫底按摩。同时,采用促宫缩药物,如麦角新碱、缩宫素等,从而减少出血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及频率,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同时,严密监控产妇生命指标,定时测量血氧饱和度及血压等,注意阴道出血,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立即采取相应处理。③会阴护理。护理人员需对产妇会阴位置的伤口严密监测,观察是否有渗液及红肿等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另外,指导产妇做好外阴及会阴护理,每日采用温水及消毒液进行清洗,严禁采用刺激性洗液或者香皂等,预防感染。排尿后,采用消毒棉球,或者干净卫生纸擦拭,降低感染发生率。此外,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产妇会阴部位是否存在不适,采取冷敷或者局部麻药等方式,缓解疼痛。指导产妇进行会阴活动,以加快伤口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后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血性恶露时间、肛门通气时间、SDS评分、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率(%),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量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后出血量更少(P<0.05),见表1

1 产后出血量对比(±sml

分组

例数

产后2h出血量

产后24h出血量

对照组

36

725.63±14.57

1362.18±18.67

观察组

36

631.26±15.69

1285.46±21.63

t


26.444

16.110

P


0.000

0.000

2.2 术后恢复指标

    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恢复指标优(P<0.05),见表2

2 术后恢复指标对比(±s

分组

例数

泌乳始动时间(h

血性恶露时间(d

肛门通气时间(h

对照组

36

37.15±2.74

22.67±2.25

5.02±0.18

观察组

36

30.16±2.23

18.34±2.19

3.81±0.26

t


11.872

8.274

222.958

P


0.000

0.000

0.000

2.3 心理状态评分

    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3

3 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SDS评分

SA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6

59.68±5.27

48.59±6.17

63.35±7.14

48.67±5.59

观察组

36

59.72±5.34

42.63±5.95

62.96±7.25

42.31±6.32

t


0.032

4.168

0.229

4.523

P


0.975

0.000

0.819

0.000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4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分组

例数

生殖系统感染

产褥感染

失血性休克

发生率

对照组

36

3

2

2

719.44

观察组

36

11

0

0

12.78

x2





5.063

P





0.024

2.5 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比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P<0.05),见表5

5 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分组

例数

分娩助产

产前指导

产褥期护理

对照组

36

76.84±5.18

76.95±6.28

77.29±6.35

观察组

36

90.63±6.34

88.67±7.35

91.24±6.29

x2


10.106

7.274

9.365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合并症,其与产后子宫肌纤维分娩后无法及时、有效收缩有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造成子宫收缩乏力,最终引起产后出血。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及多胎妊娠等均会引起子宫过度膨胀、扩张[4]。除此之外,剖宫产手术操作也会对子宫肌纤维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影响了子宫收缩功能。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使得产妇失血量增加,造成失血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威胁产妇身体健康[5]。一旦出现大量失血,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引起产褥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从长远方面来看,过度失血还可能引起产妇贫血,进而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6]

常规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通常按照一定程序给予产妇护理。但是因常规护理缺少引导及连续性,很难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尤其是产后护理处理能力不足。全程责任制护理是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其指的是护理人员在医院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为产妇提供全方位护理服务[7]。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对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控,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针对性处理,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照护质量,且能够保障母婴生命安全[8]。因此,将全程责任制护理应用于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中,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研究发现,在控制产后出血量方面,全程责任制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原因如下:全程责任制护理实施过程中,责任护理人员可以更加详细、完整地对产妇进行监护。分娩初始阶段,如果出现宫缩乏力症状,则可以立即进行缩宫药物及子宫按摩等,该操作可以减少产后出血量。同时,全程责任制护理更加关注个体化护理,由责任护理人员针对不同类型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加强对出血风险的评估及防范,从而使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9]。结果显示,全程责任制护理实施后,患者血性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及肛门通气时间明显缩短,原因如下:责任护理人员通过落实个性化护理对策,比如早期皮肤接触、饮食干预及母乳喂养等,可以有效促进乳汁分泌,减少泌乳始动时间。同时,注意给予产妇子宫按摩及产后恶露排出护理,以利于子宫收缩,加快恶露排出。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及早期活动,可有效提高胃肠蠕动,减少肛门排气时间[10]。研究发现,全程责任制护理实施后SDSSAS评分明显降低,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责任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给予其情感支持及心理疏导,可明显改善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严密监测产妇康复情况,给予专业支持及指导,使产妇感受到重视及关怀。

综上,全程责任制护理有助于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负面情绪、护理满意度改善,且可以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泌乳时间等,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卢娜, 邢忠兴, 吴金梅. 高龄产妇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 2024, 50 (4): 337-339.

[2]张婉珺, 吴军华. 高龄产妇剖宫产后发生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23, 35 (14): 16-18.

[3]李丽娜. 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3, 21 (3): 150-152.

[4]滕云.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28): 104-106.

[5]刘倩.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34): 188-189.

[6]姜文婕. 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J]. 淮海医药, 2021, 39 (6): 642-644.

[7]衷传秀. 综合护理对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21, 25 (21): 3094-3095.

[8]徐明哲. 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11): 169-170.

[9]赵雪. 护理干预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 (6): 194-196.

[10]高杨. 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5): 153-1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