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及治疗对策
摘要
关键词
脑梗死;出血;危险因素;治疗对策
正文
脑梗死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在经过治疗后患者仍然有出血的风险,不仅会加重病情进展,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伴随临床影像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促使微出血检出率不断提升,但是关于患者脑梗死后出血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在出血后对患者脑神经的危害性较高,因此需要针对脑梗死出血后相关因素进行明确的分析,以便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保障,促进患者预后恢复[1]。本文主要对脑梗死后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治疗对策展开积极探讨,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划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每组均有60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53~69岁,平均(56.74±5.5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3:27,年龄56~66岁,平均(56.63±5.72)岁;经对比两组年龄与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脑梗死;(2)均于14d内开展CT、MRI检复查;(3)未接受溶栓治疗;(4)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例如肾衰竭与心力衰竭;(2)出院前未开展CT、MRI复查;(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4)依从性较差。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数据资料实施归纳,主要涉及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了解患者吸烟史与大面积脑梗死情况。开展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LDL、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CV与舒张压CV等指标进行检测,关注患者脑白质病变情况。针对以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引起脑梗死后出血的主要风险因素。
1.3观察指标
1.3观察指标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运用SPSS27.0进行处理,其中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n(%)采用X2检验,多因素运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2结果
2.1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经过单因素分析,脑梗死后出血与脑白质病变、房颤、大面积脑梗死、收缩压CV、舒张压CV形成存在关联(P<0.05),见表1。
表1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s)]
相关因素 | 出血组(n=60) | 对照组(n=60) | χ2/t值 | P值 |
性别 | ||||
男 | 33(55.00%) | 32(53.33%) | 0.034 | 0.855 |
女 | 27(45.00%) | 28(46.67%) | ||
平均年龄 | 56.63±5.72 | 56.74±5.57 | 0.107 | 0.915 |
吸烟史 | 25(41.67%) | 26(43.33%) | 0.034 | 0.854 |
糖尿病史 | 28(46.67%) | 26(43.33%) | 0.135 | 0.714 |
高血压史 | 32(53.33%) | 29(48.33%) | 0.300 | 0.584 |
高脂血症 | 33(55.00%) | 28(46.67%) | 0.834 | 0.362 |
冠心病史 | 24(40.00%) | 20(33.33%) | 0.574 | 0.449 |
脑白质病变 | 30(50.00%) | 19(31.67%) | 4.174 | 0.041 |
房颤 | 32(53.33%) | 21(35.00%) | 4.089 | 0.043 |
大面积脑梗死 | 31(51.67%) | 16(26.67%) | 7.869 | 0.005 |
空腹血糖(mmol/L) | 7.31±3.14 | 7.29±3.16 | 0.035 | 0.972 |
总胆固醇(mmol/L) | 5.46±1.15 | 5.37±1.09 | 0.440 | 0.661 |
LDL(mmol/L) | 2.83±0.91 | 2.78±0.89 | 0.304 | 0.761 |
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 18.03±10.14 | 17.93±10.25 | 0.054 | 0.957 |
收缩压CV(%) | 11.64±3.78 | 8.53±2.65 | 5.218 | <0.001 |
舒张压CV(%) | 15.32±4.16 | 10.25±3.12 | 7.552 | <0.001 |
2.2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患者是否出血作为因变量,对以上单因素分析阳性结果实施多因素分析,脑白质病变、房颤、大面积脑梗死、收缩压CV、舒张压CV均为脑梗死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相关因素 | 回归系数β | Waldχ2 | P 值 | OR 值(95%CI) |
脑白质病变 | 0.586 | 7.719 | 0.006 | 1.083~2.594 |
房颤 | 0.603 | 5.821 | 0.017 | 1.124~9.826 |
大面积脑梗死 | 1.769 | 7.674 | <0.001 | 3.996~9.911 |
收缩压CV | 0.678 | 4.923 | 0.021 | 1.159~4.763 |
舒张压CV | 0.713 | 6.758 | 0.005 | 2.127~5.061 |
3讨论
脑梗死后出血在临床中出现几率相对较高,严重的出血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要针对引起脑梗死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引起脑梗死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脑白质病变:由于脑白质病变为微血管病变,当其较为严重时,则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通常在临床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或是抗栓药物后的脑白质病变患者,出现微出血的几率较为常见,且伴随用药剂量的增加,促使患者出现微出血的风险也会随之提升,因此脑梗死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极易引起其梗死后出血问题。(2)房颤:房颤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几率较高,当房颤合并脑栓塞后,则会引起血管痉挛,促使栓子向远端移动,导致血管壁发生缺血缺氧情况,对血管壁产生损伤,在血流通过时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同时房颤患者由于缺乏良好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导致其血管壁处于较为脆弱状态,在血流冲击过程中则引发出血的几率较高。此外房颤患者难以保持栓子稳定性,在血管再通后,缺血再灌注极易引起出血[2]。(3)大面积脑梗死:大面积的脑梗死会促使脑组织出现大面积的缺血缺氧,极易引发脑水肿,同时会对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产生压迫,增加血管内皮损伤。同时在侧支循环重新开放后,则会出现小血管再灌注情况,但是在长期缺血缺氧状态下,促使内膜呈现变性断裂情况,极易引起梗死区及周围区域的出血情况[3]。(4)血压变异性:通过血压变异性可以对患者昼夜血压波动进行衡量,大脑血流可对正常血压波动进行调节,如果血压变异性出现增加后,则会促使大脑灌注不足,极易引发脑出血。血压变压增加则会对血管内皮产生损伤,同时减弱血管扩张能力,还会对梗死灶周围组织毛细血管产生损害,在侧支循环开放状态下,小血管重新灌注过程中会引起脑血管张力随之提升,超出其承受范围,进而引发破裂出血。
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病情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及时给予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确保患者血压处于正常水平;告知患者在脑梗死后需要减少盐类物质的摄入,保持低盐低糖饮食,以维持稳定的血压,预防脑梗死后出血;如果患者是因脑白质病变、高脂血症、房颤所诱发的脑梗死,则需要在病情趋于稳定后,及时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可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呲格雷片、阿托伐他汀等药物,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形成血栓;在脑梗死治疗后患者还需要定期开展MRI、CT检查,以便对脑部组织恢复情况进行观察,针对可能引起脑梗死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以预防出血;在掌握出血风险后需要选取适宜的治疗方案,例如及时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出血几率[4]。
综上所述,脑白质病变、房颤、大面积脑梗死、收缩压CV、舒张压CV均是脑梗死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中需要及时针对患者原发病进行治疗,并有效控制患者血压,以降低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妍,熊小平,李渝.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患者血清CTRP-3、Cys-C水平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06):63-67.
[2]孔伟丽,王琴,吕康,等.脑梗死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08):101-104.
[3]徐丽莎,汪锐,周乾晓,等.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8):892-895.
[4]吴平.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分析 [J].人人健康,2020,(04):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