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疏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针灸;疏肝健脾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
正文
基金项目:2023年度荆门市引导性科研计划项目(2023YDKY053)
肠易激综合症(IBS-D)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或不适,伴随排便习惯和粪便形态的改变。在我国,这种病症的发病率介于1.4%至11.5%之间,该病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对于IBS-D的发病机理尚无明确解释,现代医学在治疗上主要侧重于缓解症状,而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治。中医学中将该病症可归类于“泄泻”、“腹痛”、“下利”等范畴。治疗上主张疏肝健脾。此外,中医还会结合针灸疗法来治疗这一疾病。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07-2024.07间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平均(45.91±3.81)岁,平均(2.1±0.52)年,参考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平均(46.37±4.61)岁,平均(2.0±0.4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1.2方法
参考组采用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剂量为每次50毫克,每日三次。治疗周期为持续服用四周。
研究组则实施疏肝健脾中药方剂配合针刺疗法:疏肝健脾方剂为:党参、白芍、茯苓、炒扁豆各15克,白术、柴胡、法半夏、枳实、炙甘草、丹参各10克,黄芪20克,陈皮6克。根据患者症状调整用药:若腹泻症状明显,则加入芡实15克、肉豆蔻15克;若失眠,则将茯苓替换为茯神;食欲不振者,添加六神曲5克;若出现肝火或胃火过旺,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若肝郁气滞显著,则加入香附15克,同时增加柴胡和陈皮的用量。
中医针灸疗法具体为:穴位选取包括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中脘、关元、上巨虚、下巨虚、行间、太冲、肝俞、大肠俞、神阙。患者需平躺,暴露治疗区域,采用1寸无菌针灸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每隔5分钟,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行针,持续30分钟。神阙穴则使用五年陈艾条进行回旋灸,每次10分钟。以相同手法针刺肝俞和大肠俞,同样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治疗周期为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治疗成效:痊愈:疗效指数达到或超过95%,症状完全缓解;显效:疗效指数介于70%至95%,症状显著改善;有效:是指疗效指数在30%至70%之间,症状改善;无效:疗效指数低于30%,且症状未见改善。
(2)对比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依据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各项症状进行等级评分,症状评分分为四级,即无、轻微、中等、严重,主要症状的得分分别为0、2、4、6分
(3)比较两组治疗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1.0统计软件对数据做分析。数值型以()呈现,计数型以数量[n,(%)]表述。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n,(%)]
组别 | n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30 | 9(30.00) | 13(43.33) | 7(23.33) | 1(3.33) | 29(96.67) |
参考组 | 30 | 5(16.67) | 9(30.00) | 5(16.67) | 11(36.67) | 19(63.33) |
χ2 | / | / | / | / | / | 10.417 |
P | / | / | / | / | / | 0.004 |
2、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中医症状评分显著小于参考组(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
中医证候 | 治疗前 | t/P | 治疗后 | t/P | ||
研究组(例数=30) | 参考组(例数=30) | 研究组(例数=30) | 参考组(例数=30) | |||
腹痛 | 3.64±1.11 | 3.59±1.24 | 0.165/0.870 | 1.32±0.41 | 1.88±0.79 | 0.345/0.000 |
腹胀 | 4.22±0.71 | 4.31±0.86 | 0.442/0.660 | 1.27±0.32 | 1.85±0.75 | 0.390/0.000 |
腹泻 | 3.86±1.18 | 3.81±1.53 | 0.142/0.888 | 1.12+0.27 | 2.44±1.07 | 6.655/0.000 |
两胁胀满 | 2.22±0.32 | 2.31±0.55 | 0.775/0.443 | 0.74±0.36 | 1.07±0.44 | 3.179/0.002 |
2.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中研究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参考组出现3例恶心呕吐,3例皮疹,2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参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大于研究组,(P=0.030)。
3、讨论
西医治疗手段往往面临治疗效果波动、易出现复发以及副作用较多的问题[1]。中医学则将此类病症划归为“腹泻”、“腹痛”、“便溏”等类别,并与肝脏、肾脏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中医治疗IBS-D主要涉及中医外治和中药疗法。治疗策略着重于调和肝脾。本研究采配方由人参、白术、茯苓、柴胡、白芍、黄芪、半夏、陈皮等药材构成。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加减。这些药物共同作用,能够平衡寒热,攻补结合,从而舒缓肝气,强化脾气,促进胃气下降,共同发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健脾的功效。针灸能够刺激相关经络,引导气血,平衡阴阳。目前,针灸治疗常选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百会、印堂等穴位,这些穴位具有调和脾胃、疏肝理气的效果,能够降低患者内脏的敏感性,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
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疗法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综上所述:采用针灸联合疏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且就有较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范青,贾峻,卢燚.乌灵胶囊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2):139-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