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脏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林燕芳

揭阳市惠来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脏与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双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不良情绪、遵医行为、心脏及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心护理模式可缓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遵医行为,降低心脏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

双心护理模式;冠心病心绞痛;心脏不良事件

正文


冠心病心绞痛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发病时伴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症状,同时该病的病程较长,患者受到长期疾病的影响,多伴有较重的不良情绪[2]。因此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治疗时,除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外,患者的情绪调节同样重要[3]。此前常规的护理措施主要为遵医嘱开展,护理内容主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对患者的心态变化未能充分考量;此外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但常规的护理措施未能针对该类患者的特点进行干预,故在防止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方面存在不足[4,5]。双心护理模式是在双心医学指导下开展的涵盖心理健康及心血管健康的护理模式,注重从患者心理及生理双维度的改善[6]。基于此本研究将双心护理用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观察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41-20246月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检查确诊;(3)神志正常,可正常交流;(4)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既往接受心脏外科治疗者;(2)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3)伴有心衰或既往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史;(4)合并恶性肿瘤者;(5)患有精神系统或心理障碍性疾病;(6)患有癫痫、帕金森或痴呆者。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年龄41~7853.64±4.86)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体质量指数19.54~26.0522.86±2.44kg/m2,病程1~96.21±1.86)年。对照组龄42~7552.50±5.64)岁,男性20例,女性10例,体质量指数19.43~25.8922.97±2.51kg/m2,病程1~106.15±1.92)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向患者口头宣教,护士向患者讲解用药方法,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以及并发症预防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双心护理模式。(1)心理行为疗法。a:减少内在应激刺激,责任护士协助患者挖掘内在潜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回忆过去美好瞬间,寻找过去积极正向的事物,帮助患者进行正向的调适,防止患者心理问题加重。b:控制外界应激,鼓励患者培养业余爱好,如绘画、写字、钓鱼、慢走等,保持情绪的稳定,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与外界沟通,帮助其合理的宣泄不良情绪。c:情绪调节,选择安静的环境,指导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患者放松。d:强化信心,向患者发放健康手册,定期邀请心内科专家进行宣讲,介绍冠心病心绞痛预防及治疗相关的最新知识,如药物治疗方法、饮食注意事项等,扩大患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向患者讲解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向患者介绍病情较好的案例或邀请患者现身分享经验,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2)心脏康复运动。a:运动方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其病情及身体状态指导其进行合适的运动,如抗阻运动、有氧运动等。有氧运动主要以低、中强度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等。b:运动强度,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由于心功能下降,因此运动强度应适当,保证患者心脏康复效果的同时防止患者出现意外。患者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心率、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确定。c:运动时间,首次运动时间以5~10 min为宜,后每次增加1~5 min,最终时间30~60 min。前期运动(5~10 min)以低水平的有氧运动,中期运动(10~30 min)可适当增强训练强度,后期运动(5~10 min)主要为柔软性运动,目的为促进血液重新分配,防止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d:运动频率,制定合理的运动频率,每周34次为宜。运动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出现心率、血压异常变化应立即停止运动。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估患者不良情绪,量表分值越高患者不良情绪加重。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遵医行为,包括合理饮食、科学运动、正确用药、自我监测、戒烟限酒、控制情绪、定期复查7个方面,每项15分,分值与遵医行为正相关。统计心脏不良事件急性心梗、重度衰竭、心源性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记录跌倒、体位性低血压、用药错误、意外拔管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心脏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性别等资料n%表示,采χ2检验。不良情绪评分、遵医行为评分及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等资料表示,采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情绪

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1 两组不良情绪评分分,

组别

n

HAMA

HAMD

干预

干预

干预

干预

观察组

30

16.48±2.20

10.05±1.12

22.86±2.81

12.05±1.16

对照组

30

17.05±3.21

13.24±2.08

23.10±3.24

16.42±2.34

t


0.802

7.396

0.307

9.165

P


0.426

<0.001

0.760

<0.001

2.2  两组遵医行为

观察组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遵医行为评分分,

组别

n

正确用药

自我检测

合理饮食

科学运动

戒烟限酒

控制情绪

定期复查

观察组

30

4.02±1.21

3.65±0.19

4.13±1.05

3.67±0.58

3.81±0.57

4.15±0.53

4.11±0.15

对照组

30

3.24±0.45

3.04±0.47

3.44±0.25

2.90±0.10

3.05±0.21

3.55±0.89

3.32±0.34

t


3.309

6.591

3.501

7.166

6.853

3.173

11.644

P


0.002

<0.001

<0.001

<0.001

<0.001

0.002

<0.001

2.3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

观察组发生重度心力衰竭2、心源性死亡1恶性心律失常1对照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重度心力衰竭6、心源性死亡1恶性心律失常3例。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56P=0.037)。

2.4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体位性低血压1、意外拔管1对照组发生跌倒2、体位性低血压3、用药错误1、意外拔管3例。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455P=0.020)。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病,主要因冠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其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7]。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由于年龄因素,多合并基础疾病,并且该类患者易合并多支或复杂病变,增加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并且其接受介入治疗的风险较高[8]。因此需重视患者的治疗,相关报道指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对于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9]。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常规护理内容主要为监测患者的病情及用药、饮食等指导,在护理期间缺乏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精神干预,未能充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故干预效果不理想[10]

既往报道指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因疾病影响,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症状的长期困扰,多合并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11]。在现代医学中,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除重视患者的心脏康复外,对于其心理健康同样需积极调节,促进二者的和谐统一。双心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其强调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期间,除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外,其心理干预同样重要,通过正向反馈、情绪调节等获得双心调节[12]。本研究将双心护理模式引入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下降幅度明显,提示双心护理模式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常规护理中护士主要按照制定的工作流程开展护理工作,且护理的重点为促进疾病康复,但在心理护理方面缺乏针对性,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未能有效改善。双心护理中重视对患者的心态的调节,通过健康宣教详细讲解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挖掘内陷潜在力量,通过积极正向的反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利用成功案例激发患者的信心,以正向心态对抗不良情绪。观察组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双心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调查显示多数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于疾病知识及危险因素等缺乏了解,其传统观念为只要接受规范治疗就可治愈疾病,然而其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对其遵医用药、饮食、运动等产生不利影响[13]。通过双心护理可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使其认识到遵医治疗的重要性,进而让积极主动的参与疾病治疗及护理,自发的转变自身遵医行为,进而提高其疾病管理能力[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脏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提示双心护理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其原因为双心护理为患者提供整体、完整的护理服务,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监测、饮食管理、正确用药,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心脏康复运动,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脏康复相结合,在对患者症状改善的同时注重调节患者的心态,促使患者转变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而有效防止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双心护理针对引起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进行干预,使护理措施具有预见性的特征,进而减少相关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双心护理模式可缓解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遵医行为,降低心脏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凤朱,张新航,刘春华,.早期适时风险评估下的分级个性化防控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 13(26):33-35.

[2] 刘桂英.预见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 9(12):2316-2319.

[3] 谢玲.CGA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 13(2):81-83.

[4] 徐雪珺.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 2023, 41(3):140-142.

[5] 张海燕,于建红,田蕾.双心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 43(5):882-885.

[6] 刘玉玲,刘燕兰.基于自我管理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 2023, 30(7):969-970.

[7] 万莉,刘晶晶.以循证为基础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2,23(7):144-146,140.

[8] 孔维明.多维度协同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2):107-110.

[9] 彭莉普.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满意度、遵医行为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2,46(21):2651-2654.

[10] 李玉瑾,范红,赵亚,高红.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4):164-165.

[11] 蔡红梅.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3):413-416.

[12] 李卿,李惠萍.基于双心医学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7):170-172.

[13] 蔡红梅.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3):413-416.

[14] 朱虹,屈保芹.双心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负性情绪、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185-1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