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宣教在尿毒症伴RLS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阶段变化理论;健康宣教;尿毒症伴RLS;透析
正文
尿毒症作为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阶段,患者由于自身肾脏代谢功能差,体内毒素无法及时排出,因此随患者病程的延长体内毒素作用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较为常见[1]。目前尚未明确尿毒症伴RLS的发病机制,体内微球蛋白异常表达、中大分子毒素蓄积等被证实与其发作存在联系[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快速排出相关物质,对减轻或预防RLS的发生意义重大。血液透析作为治疗尿毒症的有效手段,对控制患者病情,延长其生存时间至关重要。然而尿毒症患者透析时间较长,继发RLS后患者由于睡眠质量下降,存在较强的不良情绪,可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不利于病情控制[3]。因此在患者透析期间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为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及依从性的有效方式,但传统的健康教育内容单调,并且多为灌输式宣教,未能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因此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4]。阶段变化理论认为个体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每个阶段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干预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以尿毒症伴RLS透析患者为对象,分析阶段变化理论指导的健康宣教在其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4-2023.12本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伴RLS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RLS诊断标准[6];(2)接受规律性血液透析;(3)透析时间≥6个月;(4)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碍者;(2)存在视听功能障碍者;(3)合并精神或心理疾病者;(4)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或痴呆患者。按照奇偶顺序分为2组,每组30例。实验组年龄44~75(56.34±3.26)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体质量指数19.43~27.48(23.51±1.26)kg/m2,病程1~6(3.25±1.59)年,透析时间6~18(12.34±1.67)个月。对照组年龄43~75(55.20±3.14)岁,男性16例,女性14例,体质量指数19.28~27.30(23.43±1.34)kg/m2,病程1~7(3.36±1.65)年,透析时间6~20(12.57±1.86)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透析期间向患者讲解日常饮食、运动注意事项;评估患者的病情,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等。
实验组: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宣教。(1)前意向阶段,干预目标为激发遵医行为意愿。通过与患者交流,寻找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并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暗示,同时强调遵医行为对病情控制的益处,激发患者产生自主遵医行为的意愿。(2)意向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加强患者的遵医行为意愿,并指导患者采取行动。护士在透析过程中引导患者表达内心想法,与其共同寻找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3)准备阶段,该阶段目标为制定遵医行为的具体实施方案。护士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患者共同制定可行性及目标性的自我管理方案,期间护士及家属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4)行动阶段,该阶段目的为帮助患者养成遵医行为习惯。护士对患者取得成就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可组建微信群,定期发布尿毒症伴NLS、透析、自我管理等相关的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患者可通过微信群分享自身的经验、感受,获得病友的支持及鼓励,强化其遵医行为。(5)维持阶段,该阶段目标为保持患者长期的遵医行为。护士在此期间可将患者目前的状态与前意向阶段进行比较,增强患者的成就感;利用微信追踪患者的自我技能及知识掌握情况,并提供指导及支持,提升其坚持遵医行为的信心。两组均护理3个月。
1.3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不良情绪,分值越高不良情绪加重[7]。采用自制的遵医性调查问卷评估遵医行为,包括4个维度,每个维度50分,分值与遵医行为正相关。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评量表(ESCA)评估自护能力,包括4个维度,分值与自护能力正相关[8]。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软件分析数据。性别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不良情绪评分、遵医行为评分、ESCA评分、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透析时间等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不良情绪
护理后实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s)分]
组别 | n | SAS | SD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实验组 | 30 | 53.12 ±5.21 | 40.12±4.25* | 56.43±5.37 | 41.68±4.59* |
对照组 | 30 | 52.34±5.50 | 45.76±5.12* | 55.90±5.31 | 48.67±5.10* |
t | - | 0.564 | 4.643 | 0.384 | 5.580 |
P | - | 0.575 | <0.001 | 0.702 | <0.001 |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2.2两组遵医行为评分
护理后实验组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n | 心理 | 药物 | 饮食 | 运动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实验组 | 30 | 24.35±3.25 | 42.67±5.16* | 27.20±4.11 | 45.16±4.23* | 26.87±4.25 | 43.06±4.94* | 32.16±4.26 | 46.75±3.16* |
对照组 | 30 | 24.40±3.64 | 38.77±4.45* | 27.68±4.25 | 40.05±4.32* | 27.03±3.34 | 37.42±4.46* | 32.24±4.38 | 41.51±4.35* |
t | - | 0.056 | 3.135 | 0.445 | 4.629 | 0.162 | 4.642 | 0.072 | 5.338 |
P | - | 0.955 | 0.003 | 0.658 | <0.001 | 0.872 | <0.001 | 0.943 | <0.001 |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2.3两组自护能力
护理后实验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ESCA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n | 健康知识水平 | 自我责任感 | 自我概念 | 自护技能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实验组 | 30 | 30.08±3.42 | 45.76±5.24* | 16.87±2.46 | 32.41±3.40* | 20.36±3.11 | 30.45±3.76* | 25.46±3.11 | 42.05±4.46* |
对照组 | 30 | 30.29±3.54 | 37.16±4.20* | 17.05±2.53 | 25.46±3.21* | 20.28±3.26 | 26.44±3.40* | 26.34±3.28 | 34.64±4.18* |
t | - | 0.234 | 7.014 | 0.279 | 8.141 | 0.097 | 4.333 | 1.066 | 6.640 |
P | - | 0.816 | <0.001 | 0.781 | <0.001 | 0.923 | <0.001 | 0.291 | <0.001 |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3讨论
尿毒症患者由于失去肾脏过滤功能,毒素可在体内蓄积,进而导致相关的并发症[7]。RLS为常见的并发症,尿毒症并发RLS后可出现手脚麻木、眩晕,并且由于症状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而尿毒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其病情及心态变化密切相关,不良情绪的产生可降低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影响患者病情的控制,形成恶性的循环[8]。因此在患者透析期间有必要配合有效的干预措施,相关报道指出,血液透析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身心不适,提高其依从性[9]。阶段性改变理论导向的健康宣教可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支持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提升患者依从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0]。
基于此本研究将该种干预模式用于尿毒症伴RLS透析患者中,结果显示,实验组SAS、SDS评分明显下降,提示该种模式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其原因为在护理期间将干预分为5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情绪等的认识,可减轻患者的紧张及困惑心理;同时家属的参与可提高患者的归属感,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并进行疏导,有助于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11]。护理后实验组遵医行为及ESCA评分提升幅度较高,提示该种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究其原因为该种护理模式认为个体的行为随其认知水平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针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干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2]。如无意向阶段通过深入的交流,引导患者转变自身观念,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在意向阶段帮助患者分析影响其遵医行为的因素,并为患者提供行为规范,使其有据可依;准备阶段,护士与患者共同制定自我管理方案,提高患者的参与感,为其后续采取遵医行为奠定基础;在行动阶段引导患者在微信群内相互分享经验、心得,并通过推送遵医行为、RLS、透析相关的知识及自护技巧,便于患者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及护理技能,在维持阶段将患者的目前状态与此前进行对比,增强其成就感,并通过随访进行监督及支持,促使患者真正养成健康行为习惯[13,14]。
综上所述,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宣教可缓解尿毒症伴RLS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明.蹬车训练对尿毒症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3,4(11):79-82.
[2] 叶钒,徐璐,邹德凤,等.家庭签约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0):177-180.
[3] 陈勇霞,郭琼琼,王亚茹.团体健康宣教对尿毒症晚期血液净化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19(8):120-124.
[4] 袁春梅.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8,38(3):471-474.
[5] 顾昊,赵芳,阮敏,等. 基于阶段转变理论的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21,23(3):173-176.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不宁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10):709-711.
[7] 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8] 郭丽娜,高涵,郭启云,刘堃.修正版自我护理能力评估量表汉化后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0):64-66.
[9] 王丽娜.脚踏车运动对MHD尿毒症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6):123-125.
[10] 夏敏,陈富星.脚踏车运动疗法与加巴喷丁治疗血液透析伴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5):793-795,807.
[11] 曾欣,黎吉锋,陈汝满,等.基于依从性曲线变化规律的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22, 20(28):102-106.
[12] 潘清燕,郑燕.阶段变化理论模式下的健康宣教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0,44(10):1429-1431.
[13] 易长征,李正芬,诸红秀.阶段性改变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情绪与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6(2):212-215.
[14] 徐智萍,彭慧妍,祝建辉,等.以阶段性改变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36):4540-4542.
[15] 张春香.阶段性改变理论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3,30(7):95-98.
[16] 郭兰英,张红梅,郑燕,等.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干预策略对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认知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2):6106-6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