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效果分析

期刊: 健康文摘 DOI: PDF下载

王军1邓建华2 刘娟3 邓庆华4

1甘肃省泾川县人民医院 甘肃省 平凉市,744300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降血脂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与效果,探讨患者自愿选择的调脂方式(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为临床健康教育与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体检中心筛查出的200例高血脂患者,通过随访与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药物治疗组和生活方式干预组。药物治疗组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组通过个性化饮食与运动方案进行调脂干预。研究通过12周的随访,测量患者的总胆固醇(T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数据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标准。结果:药物治疗组的TC水平为5.2±0.6 mmol/L,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的5.8±0.7 mmol/L(t=6.24,P<0.001);药物治疗组LDL-C水平为3.1±0.4 mmol/L,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的3.7±0.5 mmol/L(t=8.52,P<0.001)。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0/100),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的3%(3/100)(χ²=4.62,P=0.032)。结论:患者根据意愿选择的调脂方式均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但药物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效果更明显,而生活方式干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健康教育及患者意愿指导下的干预方式为高血脂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高血脂;降脂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安全性分析

正文

 

引言

高血脂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特征为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其他脂质含量异常增加。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高血脂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传统治疗方式以药物干预为主,但长期药物治疗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近年来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调整和运动管理)在改善血脂水平及代谢健康方面的效果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对某体检中心筛查出的高血脂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根据意愿选择的调脂方式(药物治疗或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为临床实践与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本研究以某体检中心筛查出的200例高血脂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1)年龄1875岁;2)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异常;3)无其他重大并发症;4)能够配合随访及干预。排除标准为:1)近期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孕妇或哺乳期妇女;3)其他病因导致的高血脂患者(如遗传性高脂血症)。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

(二)研究方法

1.分组方式

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

药物治疗组(100例):接受常规降脂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组(100例):接受个性化饮食与运动干预,不使用降脂药物。

2.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组:由专科医生指导,按常规剂量服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

生活方式干预组:通过健康教育,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包括科学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膳食)以及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或游泳,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3.随访周期

干预周期为12周,定期测量患者的血脂指标,包括TCLDL-C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等数据,并追踪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胃肠不适及肌肉酸痛等)。

(三)研究指标

总胆固醇(TC)水平: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含量。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通过同样方法测定空腹血液中的LDL-C含量。

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随访记录统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四)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由研究团队指导并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统计方法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全面评估患者自愿选择的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与安全性,同时也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

二、结果

(一)总胆固醇(TC)水平

1 总胆固醇 (TC) 水平结果

组别

样本量 (n)

总胆固醇水平 (x̄±s)

t值

p值

药物治疗组

100

5.2±0.6

6.24

<0.001

生活方式干预组

100

5.8±0.7



根据表1的数据结果,药物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水平为5.2±0.6 mmol/L,而生活方式干预组为5.8±0.7 mmol/L。经t检验分析,t值为6.24,p值<0.001,显示两组总胆固醇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药物治疗在降低总胆固醇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优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在健康教育指导下,根据患者选择的不同干预方式均能改善血脂水平,但药物治疗的短期降脂效果更为突出[1]。该研究为高血脂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干预方式的机制和效果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结果

组别

样本量 (n)

LDL-C水平 (x̄±s)

t值

p值

药物治疗组

100

3.1±0.4

8.52

<0.001

生活方式干预组

100

3.7±0.5



从表2可以看出,药物治疗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为3.1±0.4 mmol/L,而生活方式干预组为3.7±0.5 mmol/L。经t检验,t值为8.52,p值<0.001,表明两组LDL-C水平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LDL-C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效果显著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而生活方式干预则通过改善整体代谢状态对血脂水平产生长期影响[2]。这一结果为不同干预策略在高血脂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为教学案例提供了支持,帮助学生理解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在疾病管理中的协同作用。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

3 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组别

样本量 (n)

不良反应发生率 [n(%)]

χ²值

p值

药物治疗组

100

10 (10%)

4.62

0.032

生活方式干预组

100

3 (3%)



根据表3的数据,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0/100),显著高于生活方式干预组的3%(3/100)。经卡方检验,χ²值为4.62,p值为0.032,表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较多,可能与药物代谢负担相关,而生活方式干预组由于未使用药物,安全性较高。本研究表明,虽然药物治疗在降脂效果上更为显著,但生活方式干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可选择的低风险管理方案。研究结果为个性化高血脂管理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医学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案例素材,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讨论

(一)干预措施对总胆固醇(TC)水平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组的总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p<0.001),说明药物治疗在短期内具有更显著的降脂效果。本研究的干预措施结合了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两者协同作用,通过减少脂质摄入和促进脂质代谢,有效降低了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水平[3]。科学的饮食调整,如限制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可显著减少外源性胆固醇的来源;规律的有氧运动则通过增强代谢功能,加速脂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进一步改善脂质代谢。本研究结合健康教育与随访实践,验证了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性,同时强调个性化干预措施的灵活性和适配性。这一结果为高血脂患者管理提供了实践依据,也为临床教学提供了讲解降脂治疗综合策略的实际案例

(二)干预措施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影响

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低于生活方式干预组(p<0.001),表明药物治疗在降低LDL-C方面具有优势。LDL-C作为"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降脂药物迅速降低了LDL-C含量,同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效果。饮食干预通过减少胆固醇摄入,而运动干预则通过促进胆固醇代谢和排泄,起到了协同作用[4]。这种综合干预方法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并确保干预的长期效果。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药物与生活方式调整结合的有效性,不仅全面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还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些研究数据为医学教育提供了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的协同效应,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支持。

(三)干预措施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32),表明非药物干预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尽管药物治疗在短期内对血脂水平的改善更为显著,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肝功能损害和胃肠不适,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而生活方式干预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控机制,有效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及其依赖性,降低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饮食控制减轻了肝脏的代谢负担,而运动改善了整体代谢功能,从而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本研究还表明,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结合患者的日常习惯,显著提升了干预措施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研究结果为临床高血脂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医学教学提供了关于治疗安全性分析的案例素材,进一步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脂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揭示了两种干预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治疗在短期内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方面效果更为显著,但伴随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生活方式干预组虽然降脂效果稍逊,但在安全性和患者长期依从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合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选择的可能性。药物治疗适用于需要快速降低血脂水平的患者,而生活方式干预更适合偏好低风险且可长期坚持的管理方式。本研究不仅为临床高血脂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医学教学与实践积累了重要案例,为未来探索高血脂的多维干预方案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可以结合更多样化的人群和干预方式,探索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升高血脂的管理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哲俊,孙元隆,王肖龙,.联合运用降脂通脉胶囊治疗血脂异常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2(7):1204-1212.

[2] 李远,严思敏,葛卫红.1例高血脂症患者应用PCSK9抑制剂无应答的用药分析与药学监护[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3, 26(10):928-931.

[3] 黄一峰,孙毅.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大健康, 2023(7):9-10,13.

[4] 张明明.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9):4.

[5] 张冕,宋国巍,桑大华,.非诺贝特治疗慢性肾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 2023(19):1464-1468.

基金: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基于新版执业药师考试大纲的高职高专《药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