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焦虑症;艾司西酞普兰;心理治疗;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不良反应
正文
焦虑症,作为一种在临床上普遍且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症性障碍,其特征是持续且反复出现的惊恐与不安情绪,以及普遍性的焦虑症状。此类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不同程度的肌肉紧张。这些症状的持续存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构成负面影响[1]。现阶段临床对此疾病开展治疗多以药物进行,控制病情不断发展的同时,改善机体相关症状,其中艾司西酞普作为较常用的焦虑障碍治疗药物,可积极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但是患者在长期用药时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并且药物停止使用后症状反复发作[2]。此外,大多患者由于长期治疗易存在抵触情绪,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药物治疗的同时加以心理疗法,能够在保证治疗配合度及依从性的同时,促进治疗效果提升[3]。鉴于此,分析22例焦虑症患者相关资料,探讨药物+心理治疗的临床运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数量:22例,入院治疗的焦虑症患者,样本筛选时间跨度:2022.10-2023.10,基于双色球随机划分小组,即:参照组、实验组。组别详情:参照组纳入11例样本中,年龄统计为65岁、22岁,均数测算(43.51±2.36)岁,病程跨度1—7年,均数测算(4.06±0.85)年,其中男性患者计6例(54.55%,6/11),女性患者计5例(45.45%,5/11),文化程度:3例专科及以上学历患者,4例高中学历患者,4例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实验组入11例样本中,年龄统计为66岁、21岁,均数测算(43.48±2.31)岁,病程跨度1—6年,均数测算(3.56±0.74)年,其中男性患者计7例(63.64%,7/11),女性患者计4例(36.36%,4/11),文化程度:4例专科及以上学历患者,3例高中学历患者,4例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组间分析基础资料,并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1)满足焦虑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均处于18岁以上;(3)患者、家属知悉分析内容,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沟通、精神障碍;(2)肝、肾功能病变;(3)免疫疾病;(4)恶性肿瘤;(5)药物过敏史;(6)个人因素,退出。
1.2方法
参照组:药物治疗,即:药物选择艾司西酞普兰(规格:5mg*40片/片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599,生产厂家:山东京卫制药有限公司),药物温水口服,每日1次,药物使用剂量为10mg(即2片),后续可结合患者的个体反应,可将每日最大剂量增加至20mg。
实验组:药物治疗(同参照组)+心理治疗,即:(1)认知强化。采用专业的语言交流技巧,对焦虑症患者进行详尽的疾病知识教育,深入阐述焦虑症的成因、病情演变过程、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强调遵循医嘱用药和积极参与治疗的重要性,旨在纠正患者可能存在的认知误区,确保其对治疗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有准确的理解。(2)心理疏导。护理人员与患者开展有效沟通,动态化评估其心理状态,倾听患者内心想法,并指导其以正确方式宣泄诸多负面情绪,同时积极回答患者疑问,使其得到理解支持及关心,可取得他人认同感。医患沟通中巧妙地融入积极的暗示,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有效地减轻其焦虑情绪。此外,通过引入柔和的音乐或电视节目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促进其身心的深度放松。(3)精神支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开展中,可为患者予以更多鼓励以及支持并叮嘱其合理用药,了解实际需求后积极满足,同时与家属作为有效交流,使其积极陪伴患者予以更多精神支持,有效维持患者心理状态,此外可利用恢复较好病例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治疗自信心。(4)睡眠干预。为患者营造温馨且舒适的诊疗环境,合理调整室内温度以及湿度,并做好病房的消毒及通风工作,使患者有较好的生理舒适度,在患者入睡前可进行入睡氛围营造,使患者有较好睡眠环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5)举办病友交流会。医院可定期开展病友交流,鼓励患者之间积极交流,分享护理经验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并借助交流会使患者得到情感支持。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
患者相关症状消失,且思想为积极向上,即显效;患者相关症状有所改善,且思想为积极向上,但偶尔存在消极思想,即有效;患者症状并无较大改善,甚至加重,思想以焦虑为主,即无效。总有效率计算公式:(显效数+有效数)/n*100%。
1.3.2心理状态
测定工具选择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各表项目分别计20个,以0-4分为评分等级,总值为0-80分,分值与焦虑、抑郁症状为反比,且反映出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更差表现。
1.3.3睡眠质量
匹兹堡睡眠指数[5]为睡眠质量评估工具,在治疗开展前后做以评估,分值范围于0-21分,评分越高可见患者的日常睡眠状况越差。
1.3.4生活质量
SF-36量表应用于生活质量测定,其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多个维度,包含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多个条目,每个条目都有相应的分值范围,即从0到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相应方面的生活质量越高。
1.3.5不良反应
密切记录患者用药后的身体康复情况,查看其是否出现头痛、消化系统反应、口干等不良反应症状,以便计算其发生概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软件:SPSS27.0,解读计数:n(%)、卡方检验;解读计量:()、t检验,结果差异判定:P<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值更高P<0.05,如表1。
表1: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 n | 无效 | 有效 | 显效 | 总有效率 |
参照组 | 11 | 4 | 3 | 4 | (7)63.64% |
实验组 | 11 | 0 | 6 | 5 | (11)100.00% |
X² | -- | -- | -- | -- | 4.889 |
P | -- | -- | -- | -- | 0.027 |
2.2心理状态
治疗前,心理状态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数据值更低P<0.05,如表2。
表2:心理状态比较(n=11,,分)
组别/时间 | SAS | SD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参照组 | 55.32±3.32 | 40.15±3.21 | 55.48±3.46 | 40.28±3.36 |
实验组 | 55.28±3.26 | 30.24±3.16 | 55.39±3.52 | 30.85±3.33 |
T | 0.029 | 7.297 | 0.061 | 6.611 |
P | 0.489 | 0.000 | 0.476 | 0.000 |
2.3睡眠质量
治疗前,睡眠质量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估值更低P<0.05,如表3。
表3:睡眠质量比较(,分)
组别 | n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 P |
参照组 | 11 | 15.26±2.34 | 10.14±2.25 | 5.231 | 0.000 |
实验组 | 11 | 15.29±2.28 | 6.05±2.13 | 9.822 | 0.000 |
T | -- | 0.031 | 4.378 | -- | -- |
P | -- | 0.488 | 0.000 | -- | -- |
2.4生活质量
实验组各项指标值更高P<0.05,如表4。
表4:生活质量比较(n=11,,分)
组别 | 生理功能 | 精神健康 | 躯体功能 | 社会功能 |
参照组 | 80.47±3.34 | 80.35±3.24 | 80.49±3.23 | 80.29±3.16 |
实验组 | 88.33±3.41 | 88.47±3.37 | 88.24±3.41 | 88.51±3.27 |
T | 5.461 | 5.761 | 5.473 | 5.995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5不良反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如表5。
表5: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 n | 头痛 | 胃肠道反应 | 口干 | 总发生率 |
参照组 | 11 | 1 | 1 | 1 | (3)27.27% |
实验组 | 11 | 0 | 0 | 0 | (0)0.00% |
X² | -- | -- | -- | -- | 3.474 |
P | -- | -- | -- | -- | 0.062 |
3讨论
焦虑症在临床实践中是频繁遭遇的精神障碍,其发病率的上升是当前社会压力增大和生活方式剧变的双重结果,病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错综复杂,其核心可能与大脑内部关键结构如杏仁核和扁桃体的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结构在情绪调节,尤其是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控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临床症状表现为症状多样,常见的包括不安、紧张、恐惧感,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手足发麻、心跳加快等,另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失眠、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8]。长期的焦虑状态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心血管系统紊乱,甚至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焦虑症也可能诱发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和工作学习,因此对焦虑症患者积极开展治疗意义显著。
艾司西酞普兰作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焦虑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神经递质功能的调节上,尤其是通过增强γ-羟基丁酸活性,达到减轻焦虑症状的目的,但单纯依赖药物治疗难以全面满足患者个体差异化的治疗需求,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鉴于此,结合心理疗法的介入很重要,不仅能够协助患者深入理解焦虑症的本质,而且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技术和策略,能够有效指导患者掌握应对和管理焦虑情绪的方法,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研究分析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偏高参照组P<0.05,表明单一药物治疗虽有效果,但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更具优势。治疗前,心理状态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SAS、SDS下降幅度较参照组更明显P<0.05,说明药物与心理治疗的联合运用可积极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利于患者情绪调整。治疗后,实验组较参照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分值均更佳P<0.05,可见联合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睡眠质量提升,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低参照组P<0.05,可知联合药物与心理疗法能够减轻患者的诸多不适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确保治疗安全性。详情分析: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作为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在处理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艾司西酞普兰作为有效的抗焦虑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调节神经系统中的关键化学物质,从而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并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同时心理治疗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利用认知重构、情感支持以及心理疏导等方法,协助患者深入理解并应对焦虑的内在根源,进而培养出更为健康的心理应对策略,以实现心理状态的长期稳定。此外焦虑症患者常常伴随着睡眠障碍、社交障碍等问题,而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焦虑症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正常的社交和工作功能恢复,因此将艾司西酞普兰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不仅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上全面干预焦虑症,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
综合而言,药物+心理治疗在临床焦虑症患者的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得到患者的积极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蔡联灯,蔡瑞芳.心理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焦虑症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10):2379-2382.
[2]张惠雅.分析心理护理干预改善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及价值[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10):2369-2371+2375.
[3]王俏,高太波.药物联合心理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5):140-142.
[4]金毅琼,赵海静,崔洁.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疗法对焦虑症的疗效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24):41-43.
[5]王丽娟,陈丽萍.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效果评价[J].智慧健康,2022,8(27):65-69.
...